奇书网

奇书网>中外教育史纲 > 第六节 战国后期的重要教育论著(第1页)

第六节 战国后期的重要教育论著(第1页)

第六节战国后期的重要教育论著

战国末年,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思想学术争鸣之后,各大学派都开始对自家学说进行理论总结,集中论述教育问题的理论著作不断涌现。这些教育论著思想深刻、观点鲜明、涉及问题广泛,共同促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高峰。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三个篇章——大学、中庸、学记。

一、《大学》中的教育思想

《大学》是先秦时期儒家道德教育的重要文献。文中明确阐释了大学教育[75]的基本纲领和程序步骤,体系完整、逻辑严密。宋代理学家认为它是“初学入德之门”,故将其列作四书之首,成为后世的基本教材之一。

(一)“三纲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对大学教育目的的纲领性概括。明明德,就是使天生的善性——“明德”得到明复和发扬。亲民,即新民,就是推己及人,把个人自身的善转化为他人乃至全体民众的善。止于至善,就是以达到至善的境界为最终目标。每个人的身份不同,至善的境界要求亦不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为国人交止于信”。

“三纲领”以思孟学派的性善论为出发点,由个人的道德修养延伸至整个社会的革故鼎新,充分体现了儒家以教化为手段的仁政、德治思想。

(二)“八条目”

为实现“三纲领”的教育目的,《大学》进一步提出了八个教育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构成了一个前后相续、环环相扣的完整的道德教育过程。

(1)格物、致知,是大学教育的初始阶段。其任务在于学习儒家德行艺能等方面的知识,并加以综合,达到融会贯通。

(2)诚意、正心、修身,属于意志和情感方面的综合修养阶段。诚意,指意念和动机的纯正;正心,指摆脱情绪的影响,保持认识的中正和信念的坚定;修身,指超越个人的自省和自律,在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再认识和提高自我。

(3)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教育的实践目标。前文所述的五个环节都是做“修己”的功夫,“修己”是“治人”的前提,“治人”是“修己”的目的。所谓齐家,即在修身的基础上,成为家族的楷模,为人效法。治国是齐家的扩大和深化,平天下则是治国的扩大和深化。可见,儒家为政以德的基本精神是一以贯之的。

二、《中庸》中的教育思想

《中庸》是一篇阐述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的作品,文中将“中庸”确定为最高的道德标准,要求人们在道德修身和为人处世的过程中做到不偏不倚、安于本分、中正平和。以此为出发点,《中庸》对于教育作用、教育途径和学习过程等问题进行了集中论述。经过宋代教育家朱熹的整理,本篇也列入四书。

(一)论教育作用:“性”与“教”的关系

《中庸》开篇提出了这样的命题——“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上天所赋予的叫作性,顺从和发扬这种本性叫作道,修明推广此道叫作教。从这句话中可以发现三层含义:第一,人性是与生俱来的秉性,具有趋善性;第二,对待人性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保存和扩充,使善性发扬光大;第三,人性要得到保存和发扬,需要依靠教育的力量。通过这样的论说,儒家将先天的人性与后天的教育联系起来,彰显出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性发展的重要性。

(二)论教育途径:“尊德性”与“道问学”

《中庸》提出,人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得到完善。其一,尊德性,就是尊崇德性,发掘自身的先天善性;其二,道问学,就是注重学习和询问,向外部世界求得文化知识。这两条途径是相辅相成的,学习和教育需要以人性为依据,人性的完善需要借助于学习和教育。无论是内省还是外求,共同的目的都是提升自身的修养,“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身居上位时不会骄慢,身居下位时不会反叛。

(三)论学习过程:学、问、思、辨、行

《中庸》将学习过程概括为五个彼此衔接的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就是广泛地学习多方面知识;审问,就是对所学的知识内容设问置疑;慎思,就是对审问过的内容进行谨慎的思考;明辨,就是通过慎思而明确是非真伪;笃行,就是将明辨的结论付诸行动。“学、问、思、辨、行”这五个步骤是对孔子的“学、思、行”思想和荀子的“闻、见、知、行”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被后世学者引为求知为学的基本方法,流传久远。

三、《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对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全文仅1200余字,篇幅短小但体系完备、内容丰富、论述精当。文中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教育作用

从儒家的德治思想出发,《学记》将教育的作用归结为“建国君民”和“化民成俗”。统治者要想建设国家、教化臣民,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的位置。这是因为,人虽然具有天生的善性,但不经过教育的仔细雕琢,就无法懂得道理,更不能遵守君主的法令。君主治理国家仅凭借发布政令、求贤就士等手段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兴办学校培养人才,通过广施教化提高全民的道德素养,由此民众才能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维护国家利益。换言之,教育的作用在于为政治服务。就这样,《学记》将教育与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是实现政治理想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1)关于学制的设想。《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一个从地方到中央按行政区划建制设学的学制构想,“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家、党、术、国是由低到高的行政区域,塾、庠、序、学则是与之相对的不同等级的学校。

(2)教育进程与考核制度。《学记》将大学的修业年限确定为九年,入学后每隔一年考查一次,考查内容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体现了德智并重、循序渐进的特点。“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第一年考查明析经义的能力和学习的志趣;第三年考查学习是否专心,同学相处是否团结友爱;第五年考查学识广博的程度,与教师是否亲密无间;第七年考查学术见解的水平和交游择友的能力,合格者为“小成”;第九年考查学业能否触类旁通,志向能否坚定不移,合格者为“大成”。

(3)学校管理。《学记》提出了大学教育的七项要旨:“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谛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这七项要旨是大学进行日常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规程和行动指南,涉及新生入学教育、课堂教学管理、政府官员视学等多个层面,明确、具体,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三)教育教学原则

《学记》在总结先秦各学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精辟且深刻的教育教学原则体系。这是《学记》最为后人称道的精华所在。

(1)预时孙摩。《学记》提出,教育要想取得成功,必须遵循四个具体原则,“禁于未发之谓预;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预,就是预防,要提前预计到学生可能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措施预先防止。时,就是及时,要抓住学习的恰当时机,及时施教,否则“勤苦而难成”。孙,就是顺序,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循序渐进,否则会使学生深感困苦却没有收益。摩,就是观摩,师友之间切磋琢磨,共同进步。

(2)启发诱导。《学记》继承并发扬了孔子启发性教学的思想,提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意思是说,教师要积极引导而不是硬牵着学生走,这样师生关系才会和睦融洽;督促劝勉学生但不强迫和压抑,这样学生才会感到学习虽有压力但却容易达到目标;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但不要提供现成答案,这样才能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3)长善救失。人在学习时容易出现四种失误,“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贪多务得、狭窄片面、浮躁自满、畏难而退,这四种缺点在不同学生身上表现不同,产生的原因亦不同。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差异和问题症结,发扬其优点,克服其缺点。

(4)藏息相辅。正课学习和课外活动必须兼顾,相互促进,“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认为,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正课学习的继续和补充,“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处理好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之间的关系。正课学习时,目标明确,学有所成;课外活动时,积极投入,兴意盎然。“藏”与“息”相辅相成,教学活动才能变得张弛有度、充满乐趣。

(四)论教师

(1)教师的地位——尊师重道。《学记》进一步发挥了先秦儒家重视教师的优良传统,提出“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意思是说,在教育工作中,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尊师。只有尊重教师才能重视他传授的道,进而百姓才会形成敬学的风尚。因此,君主要树立榜样,率先尊师。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