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外教育史第二版电子书 > 第二节 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第2页)

第二节 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第2页)

(2)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孔子相信,只有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获得的认识和经验才是坚实可靠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努力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因势利导、适时点拨,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1]的道理。愤,即心求通而未得;悱,即口欲言而不能。如果学生没有处在“愤”或“悱”的主动求索状态下,仅靠教师的灌输将无助于他的进步。

(3)学、思、行结合。孔子将学习过程归结为学—思—行三个环节,三者紧密相连。首先,学是基础,是求知的唯一手段。为学者必须广博地学习各种有益的知识,既要吸纳典籍中的间接经验,也要获取实践中的直接经验。对于学习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以便牢固地掌握。其次,学与思要相互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2]。在学习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让积极的思考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最后,学与行要相互联系,实现“学以致用”。学是手段,行才是目的。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13]的确,学习得来的知识和道德如果不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学习也就丧失了自身的价值。

(五)论道德教育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和贤人,在他的教育体系中道德教育占据着首要地位。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与“仁”。“礼”是社会关系的基本标准和行为规范,人人都应该做到知礼守礼。不过,“礼”本身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仁”才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就这样,孔子在礼的旧形式中注入了“仁”的新内容,从而实现了对周礼的改良,既提升了道德高度又呼应了时代的变动和需要。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深富情感性。仁爱的情感与外在的强制灌输是直接抵触的。因此,道德教育必须依靠学习者的自觉努力。鉴于此,孔子提出了一些富有启示意义的德育原则。

(1)立志有恒。孔子强调,人生在世不能仅仅安于物质生活,应该树立高远的理想和志向,追求有价值的精神世界。具体来说,就是要立志追求仁德,“苟志于仁矣,无恶也。”[14]立志不难,难在坚守有恒,怎样才能做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呢?首先,安贫乐道,不为物质享乐所牵绊,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15];其次,不畏强权,抵御外界干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6],“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17]。

(2)克己内省。克己,就是约束、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当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非分的欲望,不因利己而损人、损社会,他的言行才会合乎“礼”的规范,其道德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所谓“克己复礼为仁”[18]。内省,就是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反省。其目的一方面在于寻找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19];另一方面在于锻炼自己的思考和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0]。

(3)慎言敏行。言,是道德认识水平的体现;行,则是道德修养的最终检验标准。因此,孔子强调在德育过程中,要特别重视道德行为的训练和道德习惯的培养。作为君子,应该做到言辞谨慎而行动敏捷,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21]。教师在考察学生的道德修为时,也要以能否“躬行”为主要指标,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4)改过迁善。人非圣贤,难免会有过失。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待过失。对于自身犯下的错误,正确的态度是敢于承认并积极改正。有了过错但能够虚心改正,不再重犯,将会得到大家的尊敬,如同子贡所言:“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22]如果掩盖错误、文过饰非,那就成为真正的过错了。对于他人的过错,孔子则强调应采取宽容的态度,“既往不咎”。

(六)论教师

孔子从教四十余年,以自身的实践和言论近乎完美地诠释了为师之道。在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哪些素养这一问题上,孔子为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认为,教师能够教好的前提是,自己首先要学好。教师自己“学而不厌”,才可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自青少年时期,孔子就勤奋好学,学无常师,而且将这一习惯延续终身。他的学识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好古敏以求之”的结果。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总是怀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态度,遇事必问。“学不厌”是为师的前提,“教不倦”则是为师者的珍贵品格。孔子以教为乐,教诲学生毫无保留,“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23]即使身处困境,依然讲诵弦歌不衰。学生子贡因此赞美他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24]

(2)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孔子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身教的价值。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5]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教师必须首先做到。榜样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为师者处处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学生才会受到感化,进而学习效仿他的行为。当然,强调身教,并不是说言教不重要。言教重在说理,以提高道德认识;身教重在示范,以成就道德行为。优秀教师都善于将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恰当地结合在一起。那些言不由衷、口是心非的空洞说教,即便内容正确,也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和认同。

(3)师生平等,相互促进。如何对待和处理师生关系,这是教学活动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孔子看来,师道当然是神圣庄严的,但尊师重道与师生平等并不存在矛盾。他教导学生说:“当仁,不让于师。”[26]当学生反驳自己或向自己提意见时,他总是诚恳对待、从谏如流。此外,孔子还认为教学过程并不是教师的单方面传授,师生之间可以实现教学相长。据《论语·八佾》记载,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孔子答:“绘事后素。”子夏由此联想到礼与仁的关系,继续问:“礼后乎?”孔子非常高兴地说:“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个小故事传神地勾勒出一幅师生相互启发、共同受益的和谐场景。

孔子是举世公认的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其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他创立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了文化学术下移;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了教育的地位;提倡“学而优则仕”,提出德才兼备的人才观,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编定六经,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总结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众多行之有效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以及诲人不倦的为师风范,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二、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幼年丧父,其母贤德,“孟母三迁”的故事广为流传。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后人将子思、孟子二人的学说合称“思孟学派”。孟子成年后即开始私人讲学,曾率弟子周游列国20多年,推行“仁政”思想,虽处处受到礼遇但政见未被采纳。晚年回到故乡专心从事著书和讲学。后世儒家认为孟子是孔子思想的嫡传,尊其为“亚圣”。《孟子》七篇记述了孟子及弟子的言论,是研究孟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

(一)论教育作用

教育的社会作用——得民心。孟子在政治上的基本主张是“施仁政”,强调君主应以德服人,而仁政必须以教育辅助之。“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27]政治手段只会让百姓畏惧,教育手段则能得到百姓的衷心拥戴。通过施行良好的教育,百姓懂得了忠孝仁爱的道理并遵循不悖,社会就可以实现安定,政权也将因此得到稳固。

教育的个体作用——求放心。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生来都具有四种善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端”,即开端、起点或可能性,如果能够对这些先天善性加以修养扩充,就会成长为仁、义、礼、智。仁、义、礼、智是天生的良知良能,并非外界的后天施与,因此,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也就是“求放心”。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勤于学习都可以有所成就,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28];反之,则与禽兽无异。由此可见,孟子一方面主张道德天赋,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教育对于人发展的作用。

(二)论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

在考察夏商周各代的学校之后,孟子将中国古代学校的教育目的概括为——“明人伦”。人伦,是人类的本质属性,具体包括五对关系,即后世所称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是用来维护上下尊卑的宗法社会秩序的一套核心道德观念。“明人伦”,就是通过教育培养遵循人伦关系的仁义贤德之士。

与“明人伦”的教育目的相适应,孟子建立了一个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该体系以“孝”和“悌”为中心,由仁、义、礼、智四德教育构成。他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29]意思是说,仁的实际内容是孝敬父母,义的实际内容是顺从兄长,智的实际内容是懂得仁和义的道理而不违背,礼的实际内容是能恰当合理地遵循仁和义。孟子之所以把孝和悌作为伦理道德的核心,是期望以父子、兄弟的血缘宗法关系来影响君臣、臣民之间的政治关系,从而实现社会改良。这种思路,开端于孔子,孟子使之理论化和系统化,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

(三)论理想人格与道德教育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主张培养君子和贤士,但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大丈夫”。何谓“大丈夫”?孟子做出的描述就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0]。在他看来,大丈夫要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及道德修养,而且能够抗拒物欲的引诱和强权的胁迫。即使不得志,也能够独自坚守原则。孟子提出的“大丈夫”概念,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做出的重大贡献,为道德教育开辟出一个新的空间。如何才能实现这一人格理想?孟子认为主要依靠自我修养。具体来说,在德育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持志养气。持志,就是坚持崇高的志向。孟子强调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人生的首位,个人幸福次之。如果二者发生矛盾不可兼得,要做到“舍生取义”。一个人有了高尚的志向和追求,就会具有与之相应的精神状态——“气”。志与气紧密联系,互为因果。因此,在德育过程中要将持志与养气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有志于道,坚定不移;另一方面要注意平时的存养,通过积累善言善行来养育“浩然之气”[31],从而获得道义上至高至强的力量。

(2)动心忍性。这条原则强调的是意志磨炼的重要性。志统率着气,浩然之气是由刚强之志统率的,而坚强的意志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自古以来凡有大成就者,都曾在艰难困苦中磨炼出超凡的意志,“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32]。只有身处逆境当中,心灵才会受到震撼,性格才能得到磨砺,才智也由此得以补足。在一定意义上,环境越是恶劣,对人的造就也就越大,因此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反求诸己。一个人在做任何事情时,如果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要从自己本身寻找原因。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33]意思是,爱别人而别人却不亲近自己,就该反问自己的仁爱程度够不够;管理别人却没有管好,就该反问自己的智慧谋略足不足;尊敬别人却没有得到应答,就该反问自己恭敬之意诚不诚。总之,凡事都应反躬自问、时时反思,进而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