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就业形势
名人名言
识时务者为俊杰。
——佚名
案例
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向的多元化以及国家关于鼓励大学生去边远地区工作政策出台,去边远地区就业近年来成为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之一。2013年年初,小宋在学校大学生就业服务网上看到拉萨电视台要来学校招聘。结合自身的特点,他感觉到拉萨电视台将是他工作开始很好的平台,虽然好多人觉得中西部条件落后,不愿意从东南沿海发达城市跑到相对落后的大西南地区,但西部这几年发展迅速,相比于东部饱和的工作岗位,西部更有发展的机会,可以为以后更为广阔的事业打好更坚实的基础。于是,在与家长商量之下,小宋毅然投了简历,认真准备面试,并最终被拉萨电视台录取。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快速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长;而今又遭受外围金融风暴的影响,国内很多企业业务订单量明显减少,用工需求量也显著降低;每年城乡新增劳动力竞争激烈:失业的、下岗的、跳槽的、海归的、往届的、进城务工人员等各种类别的求职人员的增加使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因此,摆在大学毕业生面前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多的是困难和挑战。
(一)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状况
来自教育部、浙江省教育厅和浙江传媒学院的统计数据表明,1999年高校扩招后的大学生数量在逐年增加,尽管教育部门和各级政府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都做了大量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不断完善就业服务,社会也十分关注,但是大学生就业难度依旧很大,未就业的大学生数量仍在逐年上升,见表9。1~表9。3。
表9。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006~2011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
表9。2浙江省高等学校2006—2012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
表9。3浙江传媒学院2006—2012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
根据我国目前的人口分布和教育体制改革来看,在今后若干年中,毕业生总量仍将持续增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
广播电视或传媒院校的毕业生就业人数这几年也在急剧增加。我国单独设置的以广播电视专业为主的传媒类院校虽然只有两所——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但是开设广播电视以及其他传媒类专业或建立二级学院的高校有300余所。这对于促进我国传媒事业发展来说是重要的人才支撑,但对于传媒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来说增加了竞争压力。而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这几年的办学规模也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发展,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使得传媒院校的毕业生再也不能抱住“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老观念。
(二)就业形势特点
1。大学毕业生身份由“精英”走向“大众”
美国著名学者、高等教育史学家马丁·特罗在总结了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等教育“精英—大众化—普及”三个发展阶段理论。第一,英才教育阶段,即高等院校仅能容纳约15%以内的适龄青年。第二,大众化教育阶段,即高校能容纳15%~50%的适龄青年。第三,普及阶段,即高校能容纳约50%以上的适龄青年。这一划分标准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努力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阻挡。
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有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180万人,1999年扩招比例高达47%,到了2010年,高校招生人数已达到657万人。实际上,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约为15%,这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阶段。大众化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成为相对多数人的权利,因此,与精英教育阶段相比,大学生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宠儿”和“精英”,大学生就业不再统分统包,而是要公平地参与社会竞争,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大学毕业生也由“精英”走向“大众”。
2。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转向“买方”
当高等教育处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学校毕业生供给小于社会需求,是毕业生的“卖方市场”,毕业生处于相对有利位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2006年毕业生人数是413万人,到2013年毕业生人数达699万人。大学毕业生供给紧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直至“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基本趋于市场化,市场调节作用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成为大学生就业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的一个重要特点。在社会总需求增加不大的一段时间内,毕业生层次间的抢占岗位效应将越来越强:同层次、同专业毕业生的重点与普通学校之间抢占就业机会,高校抢占毕业生就业市场份额,培养质量和特色的竞争将格外激烈;毕业生整体求职的成本和时间将进一步扩大和延长;毕业生整体的薪酬水平将有所下降。
3。大学生就业形势由“单一”转向“多元”
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已不仅仅是数量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入学起点、社会需求、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培养目标等都将发生一系列改变,这是质的变化,它要求高等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多样化必然导致毕业生就业取向、就业形式的多样化。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社会就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有多少种就业形式,高校毕业生就可能有多少种就业形式。从工作时间来分,有全日制就业、半日制就业、计时就业等;从就业地点来看,有大城市、沿海城市和中小城市、城镇、西部或边远贫困地区;从就业单位性质来看,有党政机关、三资企业、外贸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有大中型企业、乡镇集体企业等,尤其是随着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进入到此类单位就业;从就业途径来看,有参加人才招聘会、学校推荐、亲朋好友推荐、网上求职等;从岗位来源看,可分就业(占据已有岗位)、创业(创造新岗位),尤其是随着社会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支持,国家出台许多优惠政策,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从实现方式看,可分一次性就业、准备就业(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暂时待业(含继续深造,如准备考研、留学)等。一次就业成为历史的遗迹,短期就业和多次就业成为就业的主流现象。据了解,我国每人一生平均更换工作1。3次,而欧美发达国家为5。5次。从就业标准选择来看,有选择经济收入高,福利待遇好的;有选择能发挥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有选择符合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的;有选择专业对口,今后有较好的受教育和晋升机会的,等等。从就业管理性质看,可分显性就业(又称正规就业,即按照国家劳动力市场规范管理的途径和方式实现就业)与隐性就业(又称非正规就业,即没有按照国家劳动力市场规范就业的方式而获取职业,如自我雇用、家庭内就业、阶段性就业、钟点工、临时工、季节工、自由职业者、网站管理员、自由撰稿人、微型公关公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