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学业规划的实施
名人名言
计划的制订比计划本身更重要。
——[美]戴尔·麦康基
案例
小徐2013年成功考取了某传媒大学艺术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刚入大学时,她将自己定位为“实践范儿”,参与各种学生活动及专业实践,大三开始,在学业及就业压力的双重影响下,她开始着力准备考研,前期广泛搜索学校及专业信息,锁定院校及专业并根据历年简章与“前辈”经验购置备考用书,并为考研制订了详细的备考计划。暑期是她备考的主要阶段,主攻专业课及英语真题;9月是“整理季”,根据暑期的复习情况,将专业课笔记厘清,为后期复习打好基础,英语保持单词与真题齐头并进,下旬政治大纲解析发布,浏览一遍,并根据自身基础制订复习计划;10~11月,整体复习第二轮,专业课边看边适当动手练习,英语针对自身弱项做各专项练习,政治细看并配合“题海”;12月进入第三轮即调整与模拟期,专业课定时定点动手写,英语重视写作,保证每日大小作文各一篇,政治进入“捞分”的背诵阶段,重视大题;而1月考前的几天则放松心情,但保持学习惯性。从备考全阶段来看,她非常重视规划的力量,大到每门科目每一轮的复习内容及方式,小到每一周每一天需完成的内容,皆有计划与完成的双重记录。梦想的力量往往可以为现实的努力插上更坚强的翅膀,选一个自己向往的目标,它会是你考研路上不畏迷途的明灯。
善于自我定位,并及时进行考量,一旦下定决心改变便需要果断的取舍及适时的规划,在可控范围内尽可能掌握自己的道路。
一、学业规划的步骤
学业规划首先要解决认知层面的问题,也就是首先要认清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的不同,从而更好更快速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大学新生的烦恼往往来自于生活方面,而最大的困惑则来自于学习方面,学习的变化可能是让他们最难适应的。对于一名大学新生来说,有必要了解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有如下的不同。
(一)了解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的差异
大学和中学教学的差异性表现在很多方面。首先是教学方式的改变,中学多为“填鸭式”教学,而大学中课堂教学只起到向导的作用,大量知识的来源来自于自学,第二课堂也成为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来源。
其次是学习目的的改变,中学的学习目的主要是应试,拿高分,而大学的学习目的则为安身立命和社会化。
学习的自我评价体系和满足感来源也发生了变化,从明确以分数和名次为直接衡量标准转为没有现成的坐标系,大学没有频繁的考试,不能随时据此评判学习结果,期中考试成绩通常都是期末考试后才知道的,而且考核的重心可能也从知识考核转为能力测评。
教师角色也发生了改变,中学教师因为有较大的升学压力,因此他们的角色是有明确目标的“评价性理解者”,而大学教师则是更为超脱的“移情式理解者”。
在大学的课堂学习中并存着学习的两种模式,即水滴式学习,以累积的学习经历为主,体现在通识课程和基础课中。还有一种是溶液式学习,是经典案例式的,体现在专业课和实践课程中。这些都需要新生快速适应。
(二)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兴趣是理想产生的基础,它能使人为自己所钟爱的事业奋斗终生,有研究表明,兴趣与成功概率有着明显的正相关性。仅有兴趣还不够,还应分析自己的能力、特长,确定自己能干什么,因此,规划应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认定自己想干什么的基础上确定已经具备的能力和应该培养的能力。对自身的了解和认识将在后面的章节展开讨论。
(三)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
专业的就业前景虽然在不断变化,但仍有规律可循,作为大一新生应该做个有心人,不但要了解本专业的内涵和外延,还要横向比较本专业在同类专业中的地位,同时也要不断关注业界用人标准的新变化,了解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学业规划更加有效。
二、学业规划的方法
学业规划可以按照以下的方法来进行。
(一)学业规划的选定
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是相互作用的,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主观(人类自身)和客观(社会和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业规划的制定也是学生自身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前景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它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分析兴趣爱好,认定自己想做什么,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和研究领域进行奋斗和学习。第二,分析自己的能力和特长,确定自己能干什么,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在现实行动中的表现。任何职业都要求从业者掌握一定的技能,具备一定的条件,所以学生应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认定自己想干什么的基础上确定已经具备的能力和应该开发、培养的潜在能力。第三,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前景和方向,确定社会需求是什么。选择符合社会需求又最适合发挥优势的专业方向和研究领域才是最好的,同时充分听取他人意见以及各种有关规划的事例,并联系自己所在学校的教育方式、背景,才能作出好的决策。
(二)学业规划的动力测试
学业规划的动力测试用于考查参测成员与个人思想密切相关的动机结构特征及其强度,包括影响愿望、成功愿望、挫折承受、人际交往等。
第一,影响愿望。在组织行为过程中,力图获得、巩固和利用权力的内在需要,试图以自己的思想、意图影响和控制他人,控制环境和牵引对自己有影响的作用力的愿望。
第二,成功愿望。在面对任务环境时,朝向高标准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艰苦的努力,希望得到优秀成绩的愿望。
第三,挫折忍受。在现在或将来可能遇到的挫折、困难和失败面前的心态、情绪反应以及特定的行为方式。
第四,人际交往。在生活和工作中对人际关系的关注与重视程度,与他人建立并保持良好关系的愿望和技巧以及能够获得的人际支持的程度。
学业规划动力测试表见表2。1。
表2。1学业规划动力测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