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走向幸福的师德修养心得 > 二师德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第2页)

二师德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第2页)

3。师德制度实施过程中人本精神的缺失

好的制度文本并不能保证制度能产生好的效果,制度实施过程决定着制度最终的实效。然而,师德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形式化、强制性,导致师德制度实施过程本身成为一个非道德的过程。师德建设的本意应该是为教师道德成长和教师专业生活质量的提升服务的,而不应成为教师的负担。然而,在师德制度实施中不考虑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只是形式僵化地作为一项行政任务去完成,官僚化的作风使师德制度的执行缺少人本精神,缺少对普通教师真切的关怀、理解和尊重,导致师德制度实施过程的变味。下面是一位教师对师德培训的感言,根据我们的调查,这样的师德培训情况在师德建设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又到了撰写师德培训体会的时候了。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应该是第六次写师德培训体会了,对师德培训的内容,我是毫无体会可言的了,但是对师德培训本身,我倒是有些话要说,而且已经到了“如鲠在喉,不说不快”的地步了。

经过六个暑假的师德培训,我心中的一个疑团越来越大:师德是能够培训出来的吗?我实在不敢苟同“师德培训”这个词,师德怎么能培训呢?参加一次培训,至多能提高一点点道德认识,能不能激发教师的道德情感,我不敢说,至于强化教师的道德意志,并内化为教师的道德行为,我想都不敢去想。当然,我不反对教育部门努力提高教师的师德,其出发点当然是好的,要使整个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上一个台阶,尽可能避免出现有违师德的事情出现。可是好心有时也会办坏事,当前所谓的“师德培训”真不是我们教师所想要的。

我们不妨去看看“师德培训”的现场,上面领导做报告,下面教师聊天者有之,看报者有之,打电话者有之,进进出出者有之,有的教师甚至带着孩子来参加培训,真正认真听的没几个人。是教师的素质低吗?非也。师德培训形式单一,枯燥乏味,没有什么收获,教师们来参加培训是学校的要求,是看在学分的面子上的,是来报个到的,根本就不奢望能有什么收获。他们不愿意参加此类毫无收获的培训。

少一些形式主义,多一些对教师实实在在的尊重和关怀。当教师享受到教育的成功和幸福时,我相信,高尚的师德就会形成了。[5]

可见,对于师德制度实施过程本身,我们需要认真反思。教师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师德制度?什么样的师德制度实施过程是最有效的?师德最终的落脚点是教师内在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外在的道德行为的变化。如果师德制度和师德制度的实施过程没有内涵于对教师真正的理解和尊重,不能满足教师内在的需求,那么,这一缺乏人本精神和人文关怀的过程在教师心理和情感上造成的逆反和排斥,会与师德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南辕北辙,并极有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消极影响。

(三)师德制度建设受到其他教育制度的影响和制约

师德制度是在教育制度的生态系统中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因此教育制度系统中其他制度对师德制度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这些影响和制约牵制着师德制度应有作用的发挥,成为不可忽视的师德制度建设的外在抑制性因素。

师德制度与其他制度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类型。

1。师德制度与其他教育制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使得师德制度低效或失效

在教育这一制度系统内,各种制度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成为一种整合性的积极力量,促进各个具体制度作用的发挥,也有可能形成一种消极的耗散性力量,影响和削弱某一个具体制度实效性的实现。因此,师德制度建设中,一些制度的价值取向和具体实施,形成了与师德制度的矛盾和冲突,师德制度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师德制度要求教师不能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很多学校在具体管理中却要求教师利用节假日和休息日补课。而且,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对教师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在各个方面作最大化的利用,与工资挂钩、与奖金挂钩、与学习进修机会挂钩等,每一个作为普通人的教师都会在做“经济人”还是“道德人”之间进行利益和风险权衡,并最终做出自己的选择,而这一选择极有可能是对个体利益的选择和对专业道德的放弃。

师德制度要求教师不能在职称评定过程中造假,可是职称评定制度脱离教师实际,许多教师不得不为了生存而造假;师德制度要求教师应该诚信正直,为人师表,可是各种不切实际的检查评比制度,却往往导致了教师集体造假。正如一位教师所倾诉的:“我们不需要‘形式主义’的‘师德培训’,我们需要的是培养高尚师德的环境。上级领导能不能少搞些检查、评估,因为为了迎接检查、评估,下级难免会造假,搞形式主义。这样的检查、评估,害苦了老师,平时口口声声教育学生要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在这个时候却不得不操起自己的巴掌扇自己耳光,教唆学生说谎话。教师需要一个让师德得到真实表现的环境,而不是昧着良心去做违背师德的事。”[6]

所有这些都使人意识到,很多情况下,师德问题不只是某一个教师的个人问题,师德制度建设,也不能仅仅就师德论师德,我们需要反思深层的制度性根源,需要在整个教育体制中为师德问题的解决寻找出路。

2。师德制度缺乏相关基础性制度的支持,难以发挥作用

师德制度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的,需要教育作为一个制度系统所形成的良好的制度生态环境的支持。师德制度只是整个教育制度系统中较为微观和具体的制度,受到其他更为基础性的制度的影响和制约。只有在其他制度的强有力的支持下,师德制度才能发挥其作用,如果失去了基础性制度的支持,那么师德制度只能是孤掌难鸣。相对于师德制度而言,与教师相关的人事制度、职称制度、工资制度、考试制度等对教师个人更具有基础性和重要性,如果这些制度不能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那么对于教师的师德要求就显得极为苍白无力。

近日,据有关媒体报道,湖北随州曾都区教育局发现该区有132名教师交来假毕业证用做评职称。在这里,重要的不是过多地去争论孰是孰非,而是应该冷静地思考怎样避免类似“造假事件”的发生。当我们在强调“道德自律”时,是否也该重视制度的保障?就教师评审制度而言,我们是否还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很多老师在倒自己的苦水时说道,“年纪大的老教师,学东西很困难,加上平时教学就很紧张,没时间考文凭,教学成绩再突出没有文凭都评不上职称,而有的老师却不顾教学,只顾自己考文凭,往往这些人就能被评上职称。”[7]

因此,师德制度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对各种教育制度进行审视和盘点,在对教育制度系统的整合和完善中,推动师德制度建设。

[1]李克海:《制度的伦理化和伦理的制度化》,《江海学刊》,2004年第5期,第99-103页。

[2]施惠玲著:《制度伦理研究论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0页。

[3]悉尼·胡克著,金克等译:《理性、社会神话和民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页。

[4]马克·思古德著,汪雪梅译:《什么是政治的合法性》,《外国法译评》,1997年第2期,第21页。

[5]孙有新:《“师德培训”,想说爱你并不容易》,《中国教师报》,2006年第10期,第24页。

[6]孙有新:《“师德培训”,想说爱你并不容易》,《中国教师报》,2006年第10期,第24页。

[7]资料来源:learning。sohu。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