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8-2-7“惩罚手段按照使用频率排序在第一位的前六种惩罚手段”(学生问卷)各选项与年级的相关分析(%)
总体看来,初、高中阶段的明显差异在于:初中阶段较高中阶段更常使用“罚抄作业”作为惩罚手段,高中阶段较初中阶段更常使用“讽刺挖苦”作为惩罚手段。而严厉训斥、罚站、罚抄作业等惩罚方式在初、高中阶段使用均较为频繁。
4。教师的关心品质
师爱,是教师高尚情操的结晶,教师献身事业的精神主要融化在“师爱”中。但在现实中,师爱是十分难把握的。学生是最能真实、直接地感受到师爱存在的群体。所以,关于此项的调查也主要面向学生。具体结果见表8-2-8:
表8-2-8“你能感受到老师对你的关心吗?”(学生问卷)在各选项上的频数分布和百分比(%)
调查结果显示,有40。1%的学生能经常感受到教师的关心,有54。4%的学生偶尔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有5。5%的学生从未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分析这一结果应当从多个方面加以考虑,不能简单地得出教师关心学生或不关心学生。具体分析时,还应考虑班级规模、所教学科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感受和评价。但无论怎样,从上表显示的结果来看,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在频度和程度上都还远远不够。
5。教师对学生的理解
(1)八成以上学生认为教师能够理解他们
学生始终充满着活力和热情,且个性各异。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需要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这就需要教师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学生对教师这方面工作的感受和评价见表8-2-9。
表8-2-9“你认为老师理解你们吗?”(学生问卷)在各选项上的频数分布和百分比(%)
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认为教师“很理解”学生和根本“不理解”学生的比例基本持平,分别为15。2%和17。2%。认为教师“比较理解”学生的比例最大,为67。6%。这一结果与前人研究的结果相一致。由此可以反映在当前的校园生活中,师生之间能够保持良好的互动,可以做到相互的理解。
(2)五成家长表示教师有时会与他们联系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基本上没有被家访的家庭接近半数,占到44。9%,而在有家访的家庭中,教师与之经常联系的家庭仅占5。1%,有50。0%的家长表示教师只是有时联系他们。据此可以看出,家校联系,更进一步说是家长跟班主任之间的联系远远不够,这方面的工作有待加强。它也是教师对学生道德的一种表现方式。
表8-2-10“教师曾以家访或电话方式和您聊过孩子在校的学习或生活情况吗?”(家长问卷)在各选项上的频数分布和百分比(%)
(3)不同类别的学校在家校联系的疏密程度上存在差异
从表8-2-11中可以看出,教师与家庭联系的疏密存在着学校类别间的差异。孩子在省重点中学的家长有81。8%表示教师经常和有时与家长联系探讨孩子的情况,几乎不联系和从来不联系的只占18。2%。孩子在市重点中学的家长有51。8%表示教师经常和有时与家长联系探讨孩子的情况,几乎不联系和从来不联系的占48。1%。孩子在普通中学的家长有53。1%表示教师经常和有时与家长联系探讨孩子的情况,几乎不联系和从来不联系的占47%。这表明,省重点中学的教师在家校联系问题上的自觉意识和所做工作要强过市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
表8-2-11“教师曾以家访或电话方式和您聊过孩子在校的学习或生活情况吗?”(家长问卷)各选项与学校类别的相关分析(%)
6。关于教师角色的考察
在教育的舞台上,教师总要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具有相应的角色心理。学生及其家长,以及社会上的人们也会从不同角度观察、期待着教师的适当行为,产生一定的角色期待。但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是有一定的距离,教师的应然角色和实然角色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从学生角度考察教师的角色,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教师的现实角色,同时也能够考察出学生心目中理想的教师角色。相关调查结果如下:
(1)四成的学生认为教师像领导,八成的学生希望教师像朋友
表8-2-12“在你的眼中,老师是?”(学生问卷)在各选项上的频数分布和百分比(%)
表8-2-13“你希望老师应该是?”(学生问卷)在各选项上的频数分布和百分比(%)
对比以上两组结果(表8-2-12和表8-2-13)不难发现,在学生眼中,父母角色和服务人员的角色是次要的角色类型,在学生的角色期待中,两种角色分别占6。7%和3。2%;在实际的角色扮演中,学生认为两者分别为8。8%和4。3%,略高于理想的角色期待,但基本属于一个层次。理想角色和现实角色差别较大的是“朋友”与“领导”这两种角色类型。在理想的角色类型中,“朋友”的角色是学生最希望教师扮演的,达到82。0%,但在现实的教师角色中,只有33。7%的学生认为教师胜任了这一角色。而“领导”的角色是学生不希望教师扮演的,仅占3。6%,但在现实的教师角色中,有42。5%的学生认为教师是以领导的身份对待他们。调查结果表明,父母角色并非像很多教师认为的那样,是学生喜爱的教师角色。学生最钟爱的教师角色是“朋友”的角色,虽然这在许多教师看来,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很难实现。另外,在现实的教师角色中,“领导”的角色高居榜首,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2)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实然角色和理想角色均存在地区差异
从表8-2-14中可看到一个明显的地区差异,发达地区只有4。6%的学生认为教师扮演了父母的角色,中等发达地区有8。6%的学生认为教师像父母,到了欠发达地区,则有15。5%的学生认为教师像父母。可见,“父母”这一教师角色有着显著的地区差异。欠发达地区的教师更多地扮演了父母的角色,其次是中等发达地区,再次是发达地区。其他几种教师角色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表8-2-14“你希望老师应该是?”(学生问卷)各选项与地区间的相关分析(%)
表8-2-15“在你的眼中,老师是?”(学生问卷)各选项与地区间的相关分析(%)
而在表8-2-15中,我们又看到,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对教师扮演父母角色的需求相对最高,有11。8%的学生表达了这种愿望。而中等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分别为6。1%和4。1%。这种需求的差异与地区间的教师实际扮演角色的差异相符。
7。教师的道歉
无论教师多么的出色,也难免会有出错的时候。有时是说错了话,有时是有失公允。但再微小的错误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时候,教师应当能够在学生面前做到坦率,必要的时候应当对自己的疏漏给予解释或道歉。道歉是教师高尚师德修养的一面镜子,是一种责任,是良知的体现,是道义的担当,它可以有效消除师生间的心理隔阂,架起情感交流的桥梁,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明辨是非,健康成长。但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许多教师感觉很难在学生面前合理地表达歉意,一是面子问题,二是方式问题。下面是一项相关的调查:
表8-2-16“如果老师在处理问题时错怪了同学,老师一般会”(学生问卷)在各选项上的频数分布和百分比(%)
从表8-2-16中来看,只有33。1%的学生指出教师能在学生面前坦率地表示道歉;有39。1%的学生表示教师会在事后找机会委婉地承认自己的失误;还有近三成的学生认为教师不会道歉。在学生看来,教师不肯道歉恰恰印证了自己对教师的判断,这位教师很虚伪,但也有学生表示,教师如果不注意道歉的方式,反而会导致教师丧失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