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传播学期末考试试题 > 三论述题(第1页)

三论述题(第1页)

三、论述题

1。论述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根据马克思、恩格斯重要著作中的论述并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社会传播的总过程。

第一,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在生产活动中,人们互相交往并产生一定的社会关系。生产分为两类:一类是满足社会物质生活需求的物质生产,人们围绕这种生产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称为物质交往关系,它具体表现为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另一类是满足社会精神生活需求或信息需求的精神生产,围绕这种生产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称为精神交往关系。社会成员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传播关系。

第二,信息传播既然属于与精神生产密切相关的范畴,那么,要考察信息传播,就不能不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是人类特有的两种生产活动之一,它建立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并与物质生产保持着互动关系。如果说物质生产属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的生产或再生产,那么精神生产则属于上层建筑的生产和再生产,它在受到社会经济基础运动规律制约的同时,受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更为直接。

第三,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也必然会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精神生产的生产力是参与社会精神生产过程的一切信息资源等要素的总和。精神生产的生产关系也就是精神交往关系或传播关系。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构成要素的原则,精神生产关系同样也由三个方面构成: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即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精神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精神产品的分配以及消费关系。一个社会中的精神生产的性质取决于这个社会的精神生产力的水平和精神生产关系的状态。

第四,传播学既然把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作为自己的首要宗旨,那么就不能单纯地考察狭义的信息“交流”,而必须与宏观的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否则便不能揭示这种关系的实质。马克思曾把物质生产关系分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作为精神生产关系的传播关系中同样存在着这四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传播这个“总体”过程的运动。这个观点实际上也是辩证唯物论关于社会传播过程的系统观。

综上所述,唯物史观是在宏观社会结构的普遍联系上把握社会传播过程的,社会传播过程是人类社会总过程的一部分,传播的结构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结构。这些观点不仅丰富了既有的传播学理论,而且为我们观察和分析现代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郭庆光)

2。发展传播研究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发展传播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

发展传播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问题,即发展何以构成;什么策略可以完成发展;传播在发展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第一,发展传播研究的经典范式。

第一阶段的研究属于进化论范式,将发展和传播看做从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结构的运动,并假定运动、变化和转化,导出相应的阶段。传统社会的传统人要转变成现代人,必须从目前境地向另一阶段运动,也就是说,必须改变或调适行为和态度,以转向现代化的个体,而这种转变是借助传播来完成的。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拉纳、施拉姆和罗杰斯等。

(1)拉纳的移情模式

拉纳以中东国家为分析对象,以识字率、都市化率和传播体系为指标,发现这三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然后,他以此为标准,划分出三种社会形态,并由此得出传播体系的变动,既是整个社会体系变动的结果,又是其变动的原因的结论。

拉纳通过分析,形成其理论核心,即现代化过程,就是城镇化、教育、大众传播的普及和公众的参与这四个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工业发展以后,人口相对集中,使社会城镇化;城镇化带来教育的普及;教育为大众传播的发展准备了社会条件,使社会成员有能力分享信息资源;在城镇化、教育和大众传播普及的基础上,公众获得政治经济参与的条件和权利,从而逐渐形成一个理想的社会。社会的发展总是从传统社会趋向现代社会,介乎它们之间的则是过渡社会。

拉纳进一步指出,传统社会成员的个性结构内在的固定性质,形成了发展的主要障碍。他认为,发展要求社会的个体成员具有新的态度和价值观。而西方社会的现代个性是由历史上出现的地理流动和社会流动造成的,如农民流入城市等。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不具备类似的条件,因此,有必要强调移情概念,即“从别人的境地来观察自己的能力”或“把自己投射到另外一种角色的能力”,“传播的策略,必须为建设性活动产生合适的态度环境”,这只有通过“转变人的想象力,给予他高度认同新环境的能力”才能实现。动态的心理产生动态的个体,这是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关键性要求。在此前提下,拉纳把转变人的想象力的角色归于传媒,将大众传媒形象地称为发展的“奇妙的放大器”。他提出,应扩张大众媒介,使其提供那些发展中国家快速的社会变迁所需要的新观念、新习惯、新行为的“线索”。

总的看来,拉纳的见解是很有道理的,故至今仍被视为“传播与发展研究”或“发展传播学”的经典之作。当然,缺点也在所难免。后人的批评和补充主要有以下几点:

他对三种社会形态的分析过于粗疏,未能清晰地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一般来说,传统社会的特征是传播体系不能自立于其他社会体系;过渡社会则以两种传播体系相分裂(都市以大众传播为主,农村以亲身传播为主)为特征;近代社会当然以大众传播的发达为特征,但无论多么发达,总是两种传播体系并存的双重结构。

他对整个(社会和传播的)互动关系的描述也是粗线条的。因此,对具体的传播机制、条件、策略等问题的探讨都留给了后来的研究者。

他只论述了国内的传播要素,而忽视了国外要素的作用。事实上,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存在。特别是近代以来,跨国、跨文化传播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意义越来越重大。

他的研究以西方,特别是以美国为中心和参照系,从而忽视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

(2)施拉姆的传播发展策略

施拉姆于1964年出版的《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从宏观战略出发,强调发展中国家应充分重视大众传播的作用,加大力度,提高效应,以促进现代化。他全面提出了关于第三世界国家利用大众传播事业促进社会发展的系统理论、发展战略和政策意见;第一次具体而全面地阐述了传播与发展的各种现实问题。这既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又把发展传播学推进到更富有实践性的新阶段,对学术界、传播界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部门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施拉姆进一步发挥了拉纳关于传播形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说,认为传播业的发展是同社会总体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传播与社会的其他部门的相互作用。他反复论证和强调了信息传播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强调“有效的信息传播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可以加速社会变革的进程,也可以减缓变革中的困难和痛苦”,“没有准确有效的传播,现代工业化所需要的技术、教育和经济基础就不能建立起来”。

从大众传播的三大基本功能(守望、决策和教育)出发,施拉姆指出,媒介可在四个方面发挥直接的作用,即推广农业新技术;普及卫生知识;扫除文盲;实施正规教育。为此,施拉姆具体分析了第三世界国家在传播事业方面的问题,并相应提出了若干建议。

施拉姆较早注意到全球信息流动不平等现象,正如社会经济的其他领域一样,发展中国家的传播事业也处于不发达状态,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又反过来阻碍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这种不平等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也同样存在。最需要现代化信息的地方恰恰是传播的稀缺地带。施拉姆指出,消除这种国家和国内信息的不平等、不平衡现象是发展中国家一项亟待完成的任务。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