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传播学期末考试试题 > 三论述题(第2页)

三论述题(第2页)

①有害性和有毒性信息。从大众传播的内容上来考察,色情和暴力属于有害、有毒类信息,也是危害最大的信息污染。这类信息力求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和“庸俗心理”,极力兜售强奸、卖**、嫖娼、**、暴力等内容,污染社会环境和受众视听,违反伦理纲常。

②虚假性和伪劣性信息。大众传播中的虚假、伪劣信息具有欺骗性和误导性,是影响最坏的、受众意见最大的信息污染。虚假、伪劣信息是蒙着真实的面纱,以真实的面目呈现,使受众信以为真,判断失误,进而做出错误的决定。在商业经营和广告传播中,商家为达到赢利目的,利用信息不对称、不透明和一些消费者不易确证的有利条件,伪造商品属性,夸大商品功能,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以各种夸张的语言向消费者强力推销,误导和蒙骗消费者。在意识形态领域,由于每个人立场和观点不同,对人或事物的描述和评价往往渗透着大量的虚假信息。

③重复性和图像性的信息。打开同城的几家甚至几十家报纸,人们看到,同城媒介对同一件事的报道都是同一个声音,不仅报纸上的新闻和信息内容交叉重复,其实,广播电视节目也是一样。对于信息交叉化、重复化和同质化的现象,媒介应该一起警惕,否则,它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不仅交叉性、重复性信息是一种信息污染,图像性、视像性信息也会转化为信息污染。

(2)信息污染的解决措施

对于信息污染的问题,学术界从来就没有形成过统一的看法。传统学派学者认为,大众传媒的内容必须有益于社会健康和社会进步,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自由派学者认为,大众传媒乃“自由的卫士”,它有权自由地传播受众需要的各种信息,受众也有权自由地收看他们想看的任何信息。两派学者提出的研究结论也都为他们的观点提供了证据。

信息污染的问题不仅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一些民间组织的热烈讨论和高度关注。

信息环保主义运动和媒介生态学理论为解决信息污染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也给我们五点启示:第一,坚持“绿色”原则,即尽可能地减少信息污染;第二,坚持多样原则,即允许多种信息并存,对人类来说,信息多样化就像生物多样化一样重要;第三,坚持平衡原则,即既不需要造成信息密集、信息超载,也不需要形成信息盆地、信息饥渴;第四,坚持循环原则,即保持信息良性循环,加强文化活力;第五,坚持“扎根”原则,即在“扎根”中国文化基础上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和世界文化。

其次是信息侵略。

信息侵略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试图利用自己在传媒和信息上的优势,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渗透和推广到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传播体系和精神领域中,最终达到嫁接和取代的目的。它与信息交流的根本区别在于,实施信息侵略的一方往往凭借其独特的经济实力和传播优势,有预谋地引诱或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而进行信息交流的双方,通常是善意平等的、自觉自愿的,是以相互信任、相互学习的态度借鉴和吸收对方的精华信息。

(1)信息侵略的危害

在当代社会,信息侵略必须借助于强大的传播网络、先进的传播技术、庞大的采编队伍、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强劲的信息优势,没有这些条件,就无法形成一种压倒性的、不可阻挡的信息洪流或“传播顺差”。

在国与国信息交流和文化贸易中年复一年的“传播逆差”和“信息赤字”比贸易逆差或贸易赤字更加可怕。如果一个国家长期处于“信息倒灌”或遭受信息侵略,其危害不可低估。轻者,它垄断信息资源,控制态度行为,干扰正确决策;重者,污染和毒化社会风气,腐蚀和败坏人的灵魂,摧残和侵蚀民族文化,动摇和破坏社会稳定。

(2)防御信息侵略

面对媒介强国的信息侵略,世界各国为保护和捍卫传播资源与国家主权,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都在紧急准备打一场传播领域里的自卫反击战。针对信息侵略,不同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重要的是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健全和强化大众传播法制,对信息的品质、级次和传播范围、比例等做出严格规定;第二,要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用正确思想和理论武装人民群众,使其能自觉抵御外来的信息侵略,提高辨别力和免疫力,既不要把外来文化的渣滓当精华来吸收,也不要把外来文化的精华当糟粕来拒绝;第三,要发展和完善本国的传播体系,形成自己的传播优势和传播特色,从而增强它同西方传播体系的竞争力;第四,要深入挖掘中华民族文化的资源,积极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东方文化和世界文化,向受众提供适合其需要的健康的精神食粮;第五,要创立和发展本国的跨国传播网络,团结第三世界国家,利用各国华人社团,积极在海外布点设台,从上到下,从有线到无线,与各媒介强国展开全方位的立体传播竞争,切实改变以往那种消极被动的局面。

(邵培仁)

3。论述传播新技术对媒介实践和研究的冲击

在传播领域中,通信卫星、光纤通信、电脑、网络和手机等信息传播新科技迅速崛起,大放异彩。尤其是互联网,包括其手机形式,结合各种新技术,风行全世界,成为最具统合力、覆盖力、生命力的新媒介。这是一种与传统大众媒介大相径庭的全新媒介。作为一种覆盖全球的信息传播系统,它打破了地域界限和和国家疆界;它不但能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影像等,而且能容纳人际、组织、大众等各种层次的传播活动。事实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传播新科技已渗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这一趋势正悄然改变着人们习以为常的媒介环境,给当下的媒介实践和相关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传播新技术对媒介的冲击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信源多元化

迄今为止,人们的常识是,在各种社会信息系统中,大众媒介的比重最大。然而,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已使这种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仅原有的电信、邮政等系统纷纷挖掘自身潜力,推出各种新的服务项目,其他各类非媒介系统的信息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互联网的出现建构了任何组织、任何个人都能在网上扮演传者角色的全新格局。传统的大众媒介所拥有的优势正在不断减弱。面对这种挑战,传统媒体的策略是:一方面积极上网,在网上拓展领地,提供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的强大功能,进行信息的采集和加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事实上,在互联网的帮助下,现今传统媒介的内容量、时效性、反馈度、可检索性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技术融合化

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完善,各种媒介彼此接近,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一方面,报刊、书籍推出了电子版、声像版;另一方面,电视则开发了文字版(图文电视)。特别是它们都完成了数字化,加入信息高速公路后,对于在网上漫游的受者来说,就更没有什么报社或电视台的区别了——无非都是通过多媒体终端的窗口提供各种声像和文字信息的数字化媒介而已。一个值得注意动向是,越来越多的电信业、电脑业巨头已开始向大众传播业进军。这表明,技术的融合同时有力地推动了媒介产业和非媒介产业的融合。

(3)内容个人化

从信息内容的角度看,媒介面临着空前旺盛的“小众化”乃至“个人化”的需求。这既是强大的社会压力,当然也是广阔的市场机遇。但这样一来,大众媒介就变得非大众化了。换言之,传统的“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将转换成“一对一”的方式。互联网的普及,使昔日向每一个人传达基本相同信息的传播方式一去不复返了。

(4)传受交互化

与大众媒介相比较,这可以说是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和优点。这里没有了固定的信源、传者和信宿、受者。“个人化”的局面其实也隐含了这层意思,即受者个人随时可作为传者把自己的需求、愿望、意见告知代理人。当然,他也随时可与网上的一切成员交流。如此,传统大众传播缺乏反馈的局限性以及传统受者的被动性,就有望得到彻底的克服。顺便指出,从技术角度看,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还有赖于全面实现传受异步化——即受众无需再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某一档节目,而只需根据节目单采用“点菜”方式,就能不受时空限制地如愿以偿。

(5)关系平等化

这是上述“交互化”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如果说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传媒已不得不在相当程度上重视受众,则高度信息化条件下的媒介与受者的关系必将趋于完全意义上(即类似人际传播情境中)的平等关系。一般来说,在真实、全面的前提下,信息量越大,普及程度越高,则社会成员的关系就越平等。因为,信息的占有本身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权利。如果实现了所谓“平权化”,即大家都有了相类似的信息结构、知识结构,则高度的民主化就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彼岸”了。

此外,传播新科技的广泛应用,特别是互联网的迅速扩张,在实践中产生了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问题,对媒介研究提出了新要求。至于某些一直存在于传统媒介工作中的问题,如怎样维护新闻的真实性等,在网络空间中也变得更加复杂,增添了新的层面、新的难度。

总之,信息传播新科技的采纳使传媒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进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对此,必须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趋利避害,造福于民。

(张国良)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