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传播学理论 > 二简答题(第5页)

二简答题(第5页)

此模式的缺陷在于,它虽然列举了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但并没有随这些因素的作用强度或影响力大小差异进行分析。社会常识告诉我们,大众传播者和受传者个人对媒体内容都有影响,但两者影响的性质和大小是截然不同的。不对这些情况加以区别,我们在考察大众传播过程时就很难抓住主要矛盾。

(郭庆光)

23。简述田中义久的传播过程图式

图4-5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

如图4-5可知,田中义久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概念出发,把人类交往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与人的体能(生物学、物理学意义上的能量,包括作为人的体能之延伸的热能和电能)有关的“能量交往”,即“符号交往”。符号交往过程也就是传播过程,它是建立在两种交往的基础之上的,与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保持着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在阶级社会中,社会传播还是一定的阶级结构的体现。

另一方面,作为特定传播过程的双方,如果属于人际传播,那么他们都作为有独立人格的思想主体从事着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传播则是他们从事精神交往的纽带。如果属于大众传播,那么传播者便是作为组织的媒介企业,而受传者便是具有一定自我能动性的个人。传播的双方都有着一定的日常社会条件或环境的背景,而每一方传播活动都受到条件或环境的制约。田中义久的这个模式提出了传播学研究中的许多重大理论课题,尽管它还不完备,但可以说它是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

(郭庆光)

24。简述传播的“阳光模式”

“阳光模式”指以宏观的整体的眼光抽象出来的,通过信息交换中心连接各大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创造、分享、互动的结构形式,如图4-6所示。它包括六大要素和四项因素。六大要素为:(1)终端机:理想配置应包括个人电脑(具有通话、通信、放音放像、录音录像、翻译、校对、编辑、搜寻等各种功能),传真机,复印机,自动打印机等;(2)信息交换设备:这是网络传播的枢纽,要求容量大、性能高、线路多,以便亿万只终端机之间以及与信息库、大众媒介、信息源之间任意联通和交流;(3)信息库:包括印刷资料库、声像资料库、档案资料库和各种科研资料库;(4)大众媒介:是指电脑通过网络与各种传统媒介相结合而发展成的新型大众媒介,如网络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等;(5)信息源:如新华社新闻信息系统、路透社经济信息系统、中国经济电讯系统等,也包括电子产品和音像制品生产、制作中心场所;(6)社会服务:如“三金”工程系统、电脑购物票系统、社会咨询系统等。四项因素是指网络传播中的经验因素、环境因素、价值因素和规范因素。

(邵培仁)

图4-6阳光模式

25。简述整体互动模式

图4-7整体互动模式

整体互动模式是指对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等人类重要传播系统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整体的综合呈现与描述,因此,它不仅要充分考虑本系统与外部世界的复杂联系,而且要重视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共同构成的整体关系以及人类传播的全部现象,如图4-7所示。

整体互动模式中的认识对象既是整体的又是互动的。互动,一是指信息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换和相互创造、相互分享;二是指各种传播要素(传者与受者、守门人与中介者、信息与媒介)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整体互动模式抛弃了传播的单向性和被动性,突出强调了传播的双向性和能动性,昭示了传播的多向性和复杂性。

整体互动模式包括三个系统,即人际传播系统、大众传播系统和网络传播系统。这三个系统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它们将协调并存、互动互进,共同绘制人类传播的三大风景。

整体互动模式还包括构成传播活动的四大圈层因素,即核心要素、次级要素、边际因素和干扰因素。

(1)核心要素。这是整体互动模式的最基本要素,即拉斯韦尔在《传播的社会职能与结构》一文中提出的“五W模式”:谁(Who)?说了什么(Says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el)?对谁(To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据此引申出传播研究的五个参数或五个内容:控制分析(谁)、内容分析(说什么)、媒介分析(通过什么渠道)、受众分析(对谁)、效果分析(取得什么效果)。

(2)次级要素。这是模式中仅次于核心要素的一系列要素。①传播的或反馈的信息从哪儿来(现实或事件)?②以什么形式传播(编码或符号)?③怎样传播(谋略与技巧)④谁参与了信息互动(参与者、决策者、咨询者、守门人、中介者等)?⑤受者认识传播形式吗(译码或读解)?⑥谁回话(反馈)?据此引出的穿插在五项内容之间的七项内容为来源分析、符号分析、谋略分析、技巧分析、参与分析、接收分析、反馈分析。

(3)边际因素。环绕或渗透在传播过程的边际因素主要有下列四种:①每个传播活动的参加者所追求的各是什么(价值)?②传播活动在哪儿完成(环境)?③有没有一系列传播和接收的规则(规范)?④传受两者之间有没有大体相同的经验(思想意识、经验体察)系统(经验)?这四种因素也都可以成为相应的研究内容。

整体互动模式具有四个特点:

(1)它强调整体性和全面性。它是对人类全部传播现象的整体反映,既包括大众传播,也包括人际传播和网络传播;既客观地再现了各个传播要素的活动特征,也真实地凸现了人类传播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内外联系。

(2)它强调辩证性和互动性。模式中的各要素并不是各自独立、不相往来的。它们是双向交流、多向沟通的,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发挥效应的。任何一种要素功能的释放和发挥既需要其他要素协调配合,也必然会引起其他要素做出连锁反应。

(3)它强调动态性和发展性。该模式往复循环、生生不息,富有动态性和发展性。它不是固定不变、不可更改的框框,它随着现实传播活动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而发展。它也没有确定的、不可变更的传者和受者、起点与终点,因为传播的角色是不断变化的,传播的线路是经常更改的。

(4)它强调实用性和非秩序性。该模式是从现实传播活动中抽取出来的,又为实践活动服务。不过它虽从实用角度勾画了传播活动的过程或步骤,但在实际执行中并不一定要以精确的顺序正规地执行模式标明的所有步骤,决策者和传播者也无须对所有步骤给予同样的重视,因为,他可以越过一个或几个要素将信息直送特定的受传者或实施者。

(邵培仁)

26。简述罗杰斯和金凯德的“辐合传播模式”

互动传播是一种循环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参与双方(A和B)一起创造和分享信息,赋予信息意义,以便相互理解。“AB重叠部分是指两人相互理解的程序。‘辐合’是两人或更多的人向同一点移动,或一人向他人靠近,并在共同兴趣或焦点下结合的一种倾向。”罗杰斯在1987年补充道:“这一模式促使我们去研究时间历程中,人类相互关系的异同与变化。传播研究的最小分析单位是参与的双方,他们由信息交换而联结。研究者可以将分析单元扩展到参与者个人网络,也可以是一个小团体,甚至是整个网络。”

如图4-8所示,辐合模式再现了以电脑为媒介的参与者双方创造和分享信息的动态过程和结构形态。它的提出不仅可以引导传播学者将审视、分析的目光转向一个前景广阔的领域——互动传播,而且直接指引人们去追踪传播系统中某一特殊信息的流动与演变,进而探寻人类在认识上靠近与离散的原因与背景。

图4-8辐合传播模式

(邵培仁)

27。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该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个人又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施拉姆的这个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连接性和交接性,已经初步具备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郭庆光)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