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传播学教程理论 > 第五章 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第1页)

第五章 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第1页)

第五章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

一、名词解释

1。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收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人内传播具有典型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它既有接收装置,又有传递装置;既有处理装置,又有输出装置。人内传播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执行个人信息处理功能的有机整体。

(郭庆光)

【参考知识点】

(1)人内传播:又叫做内向传播,是人们头脑中“主我”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内向传播:又称为自我传播,自我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是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进行的。

(邵培仁)

2。亲身传播:以人体自身为媒介,尤以语言为主要手段,而以表情和动作等为辅助手段的传播方式。

(张国良)

3。自我表达:即传播者将自己的心情、意志、感情、意见、态度以及地位、身份等向他人加以表达的活动。自我表达是否准确,表达方式是否合适直接影响人际传播的效果。

(郭庆光)

4。人际传播:是指作为主体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接收保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人际传播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郭庆光)

【参考知识点】

(1)人际传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它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互动的过程,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维持和发展的润滑剂。

(邵培仁)

(2)人际传播:是在两人或两人以上之间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胡正荣)

5。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复合体”。在这个定义下,群体是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家庭、朋友、近邻街坊、娱乐伙伴等初级群体,也包括具有某种共同社会属性的间接社会集合体,如性别、年龄层、职业、阶层等;既包括联系松散、自发形成的社会群体,也包括存在着制度化的严密分工和严格纪律的职能群体,如政党、军队、团体、企业等。

(郭庆光)

【参考知识点】

群体:指的是具有共同价值观念和情感,持续地相互影响并共同活动的个人有机集合体,如家庭、友人、邻里(首属全体,也称基本群体);社团、学校、单位(次属群体);民族、阶级、国家(隶属群体)。

(张国良)

6。群体传播: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岩原勉认为:“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郭庆光)

【参考知识点】

群体传播:是在群体内部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从广义上讲,组织是一种有固定目标和形式的群体,组织传播是群体传播的一种。从狭义上讲,群体传播特指在非组织化的群体中进行的传播活动。

(胡正荣)

7。群体意识:指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合意;(2)群体感情:这里不仅指由各成员的密切接触和协作而产生的成员间的个人感情,更指群体成员主观境界的融合所产生的感情;(3)群体归属意识,即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所产生的认同感。这几个要素越具备,群体意识就越强,越欠缺则群体意识就越薄弱。

(郭庆光)

8。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是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

(郭庆光)

9。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聚集、恐慌、流言、**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集合行为的发生需要三个条件:(1)结构性压力。(2)触发性事件。集合行为一般都是由某些突发事件或突然的信息刺激引起的。(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

(郭庆光)

10。群体感染:指的是在集合行为中,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速度蔓延开来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一种情绪或一种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动。

(郭庆光)

11。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群体内部,传播活动经常是在“一对多”或“多对一”,“少数对多数”或“多数对少数”的场合下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传者都会感受到某种程度的群体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

(郭庆光)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