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运河古道及其古街、古巷、古码头遗址。近年来,该区把“运河古镇”建设作为生态环境建设实验的重点,规划了古运河风景带,向山东省申报了“古运河文化旅游区”项目,并对古运河沿线采取了“一保、二修、三开发、四延伸”的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40]
西安的经验同样值得借鉴。西安古城保存得较为完整,是西安的特色之处。根据西安的最新城市规划,整个城区将会被划分为:汉唐风格区、传统风格区、风貌协调区和现代风格区。规划中将不同的风格进行细分,在保存古代风格过程中兼具现代风格,使得整个城市完整、协调。并且,西安运用不同色调,对城市不同风格区域进行划分,视觉上的融合性更强。同时,在西安的规划过程中,非常注重细节。充分利用城市标志物、文化符号以及文字等,突出城市文化氛围。
改造已有资源,深入挖掘。对于很多大城市来说,可开发用地匮乏,城市扩张速度明显下降,意味着可用于建设特色城市的空间越发狭小。
专栏6-7老北京四合院:石榴树和海棠花
北京四合院作为一种古老的建筑形式,它最有魅力的地方不仅在于古朴典雅的外观,更重要的是它的建筑布局,漫步于北京胡同小巷,一幢幢布局井然有序的四合院,就像一个个古老的故事,娓娓道来那久远的历史。
一般正规的四合院是指住宅的四周用房屋围起来,再用高墙围合,封闭性十分强,这有利于抵抗北京地区风沙的侵袭,像与世隔绝的小天地,适合于一家人居住,中间的小院子种植花木,供家人休息、纳凉、聊天、十分安静。这样的布局防御性强也很实用,施工方便,还体现出礼制制度。用中轴线贯穿,左右对称,房屋的布局主次分明。
中国人对于自然的崇尚自古以来就有,居住形制中也不例外,纵观北京的文化建筑,大到故宫、颐和园等,小到恭王府、私家园林等,无一例外地体现了中轴线布置特点,而这正是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不仅是皇家贵族的宅邸是这样,传统的四合院民居中也很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建筑是按照中轴线的布置来建造的。
北京四合院以其典雅古朴的外表和整齐有序的院落布置,在中国传统民居文化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是我们祖先最理想的建筑形式,同样也值得我们当代人去研究、去体味它那种在整齐中见变化、错落中见幽静的气质,去感受它那种在方方正正的一片天地里演绎出的人生百味。
资料来源:吴陆茵。人居环境“阅读”——北京四合院居住文化[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5):79-81。
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兼容并包。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对这些地域特色的深入挖掘,把现代文明与地方民俗有机结合起来,并赋予传统居住文化以时代特征和内涵,这是创新我国居住文化的有效途径。中国当代居住文化的建设需要根据每个地方的气候、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的地域差异,继续保持我国南北之间、东西之间、各民族之间居住文化的多姿多彩,这是推动中国特色居住文化宝贵遗产发展的根本。随着城市人群的经济能力、文化背景、生活习俗、职业特点等的差异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追求不同的居住空间和文化定位,因而多样化、人性化的居住模式,如两代人住宅模式、丁克家庭住宅模式、SOHO住宅模式、SOLO住宅模式等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能够适合新时代居住文化发展的需要。[41]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应该照顾不同民族的居住习惯。居住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民族特色的居住文化正在逐渐被现代居住形式同一。
市民中阶层分化明显,文化传承问题较为复杂。比如说,同是“农民市民化”问题,因知识文化水平的差异,其市民化的进程其实有天壤之别。无论是中小城市还是国际性大都市,都对农民进城设置了一定高度的门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知识文化水平。对于没有知识文化和专业技能的农民工而言,他们没有更多就业机会,只能从事城里人不愿意干的最脏、最累、最廉价也最没保障的工作,而且大多数农民工缺乏基本的权益保障意识,因此农民工普遍被排斥在市民化进程之外,其在精神文化方面的特点就是与城市性文化的隔膜和对乡村文化的认同。但是对于那些通过高考“跳龙门”或者有一技之长的农民而言,他们通过“先知识化”使自己拥有了“引用人才”的待遇,无论是在户籍管理、就业渠道还是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受到青睐和优待,他们与另外一批城镇或中小城市市民一样,以“城市移民”的方式向大城市集聚。由于其经过了“先知识化”的过程,被城市接纳的难度相对较低,因此其市民化程度最快,市民意识的形成也最容易。由于其自身所承载文化的双重性(既认同乡村文化或中小城市文化,也认同都市文化),虽然不免有文化差异的紧张,但更多的是彼此的并存与兼容。[42]
注释:
[1]新华网。2014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答记者问。
[2]戴维,W。皮尔斯。现代经济学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3]新华网。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
[4]辜胜阻,李洪斌。完善租房市场,构建多层次住房体系[J]。理论学刊,2013(1)。
[5]辜胜阻,李洪斌。完善租房市场,构建多层次住房体系[J]。理论学刊,2013(1)。
[6]曹宇成,胡振杰。小议现代住区环境与配套设施的规划设计[J]。民营科技,2009(1):203。
[7]杨国霞,苗天青。城市住区公共设施配套规划的调整思路研究[J]。城市规划,2013(10):71-76。
[8]杨国霞,苗天青。城市住区公共设施配套规划的调整思路研究[J]。城市规划,2013(10):71-76。
[9]张沈生。住宅小区配套设施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4(3):64-65。
[10]张沈生。住宅小区配套设施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4(3):64-65。
[11]姜莘。城市型社区配套设施规划类型及规模的确定[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1(4):578-582。
[12]杨震,赵民。论市场经济下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方式[J]。城市规划,2002(5)。
[13]赵民,陶小马。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经济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4]徐晓燕。城市社区配套设施微区位布局研究[J]。规划师,2011(12):62-66。
[15]张沈生,刘晓晰。浅论住宅小区配套设施的建设[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2):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