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短人。教育经费,既患寡又患不均。荆楚网,2012-03-08。
[11]2013年3月7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议上回应政协委员的提问时,用这四个词表明自己心中的“中国教育梦”。
[12]马莉。孩子的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欧洲的幼儿教育。辽宁教育,2012(20)。
[13]罗国立,储祖旺。不同的“起跑线”——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城乡发展不均衡探析。上海教育研究,2008(9)。
[14]洪秀敏,罗丽。公平视域下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分析。教育学报,2012(5)。
[15]李大维,刘秀丽。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与对策。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16]徐青。农村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成因及纠正和预防。林区教学,2010(1)。
[17]冯晓霞。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时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根本。学前教育研究,2010(5)。
[18]苏令。专家学者出谋划策:学前教育发展难题怎么破解。中国教育报,2010-03-19。
[19]万玉凤。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前实现“十二五”目标。中国教育报,2014-02-27。
[20]杨琳,林雪娇。我国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现状及其对策。科技信息,2010(5)。
[21]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是由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根据马丁·特罗的理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阶段。其中,在整个人口中,如果10~22岁年龄段中低于15%的人接受不同层次和形式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就是精英化阶段;而超过15%的人接受不同层次和形式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发展则进入了大众化阶段;超过50%则可称为达到了普及阶段。
[22]张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加剧。法制日报,2014-03-22。
[23]张晋峰。中国高等教育现状与改革发展趋势——兼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思考。民办教育研究,2007(1)。
[24]孙超。以考试改革为基点的教育评价机制探究。湖北招生考试,2008(8)。
[25]与西方发达国家主要通过国家行政机关及学术团体具体推动不同,终身教育在我国的导入与传播首先是通过民间学者自发研究的形式进行的。从学术研究与传播来看,最早对终身教育国际思潮进行介绍的文献有:《终身教育:一个值得关注的国际教育思潮》《回归教育: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26]蒋华,何光全。终身教育思潮及其在我国的传播与实践。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7]宋薇。终身教育在中国发展的现状及策略。成人教育,2008(10)。
[28]魏志耕。我国终身教育现状及发展策略。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6(6)。
[29]末本诚。生涯学习论。东京:Eidell出版社,1996:53。
[30]吴尊民。当代终身教育理论的研究现状和课题。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31]柴江,潘明珠。教育内涵发展的目标、特征与路径。教学与管理,2012(6)。
[32]吕星宇。轮“教育内涵式发展”。现代教育论坛,2010(5)。
[33]范国睿,李树峰。内涵发展: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趋向。上海教育研究,2007(7)。
[3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际比较研究中心。中国教育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中国教育报,2009-11-27。
[35]袁连生。我国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原因与对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36]孙晶晶。教育公平法律保障的基本原则。湖北社会科学,2010(7)。
[37]钱国平。教育公平的法律保障。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1)。
[38]教育弱势群体通常是指在自然地理、先天和社会因素的制约下不能平等地接受教育或所受教育的程度与水平低于一个社会提供的基本教育资源与教育条件的学龄人群。在我国,教育弱势群体不仅包括原有的或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如残疾儿童,而且包括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即流动儿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