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2014中国民生发展报告全文阅读 > 7 3 应对危机 中国政府在行动(第1页)

7 3 应对危机 中国政府在行动(第1页)

7。3应对危机:中国政府在行动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包括部门规章49部,地方性法规382部,依法治理污染。1979年9月通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把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任务、政策以及管理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标志着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法治阶段。1983年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将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并规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三大政策,揭开了我国环境保护的新序幕。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已经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有了质的提高,将之确定为基本国策,并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1992年,国家公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正式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列为国家发展战略。进入21世纪以后,保护环境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减轻环境污染和遏制生态恶化趋势,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14]2006年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是新的里程碑,从传统的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推进,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引入“生态文明”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环境保护不但成为中国的发展问题,同时更是民生问题,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件大事。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成为政府的责任,成为实现民生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坚决的措施,积极应对,并且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就。

专栏7-6呵护碧水蓝天,建设美丽中国

保护优先理念确立、生态“保卫战”打响、环境保护国策入法……党的十八大以来,转变发展模式、呵护碧水蓝天、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党和政府的紧迫任务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

保护优先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抉择。保护优先,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化,吹响了美丽中国建设的集结号。

生态“保卫战”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集体行动。以PM2。5防治为重点,深化大气污染防治;以饮用水安全保障为重点,强化重点领域和地下水污染防治;以解决农村生态环境为重点,推进农村土壤污染防治。一场全民“呼吸保卫战”在全国打响,环保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要求严格环境准入,旨在形成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倒逼传导机制”;2014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9月,国务院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将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将逐年提高……

环保国策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制度保障。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在法律中规定环保国策,代表未来文明发展方向。环境污染入法定罪,司法审判依法“从一重罪处断”。用制度管人,按法治办事,才能建成美丽中国,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资料来源:新华网。2013-11-11。

7。3。1向大气污染开战

为了治理大气污染,还全国人民洁净的蓝天,我国政府多次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如表7-3所示。2013年以来,我国大部分城市遭遇严重雾霾天气,相关大气治理政策频出。2013年1月召开的全国环保工作会议上,环境保护部明确了主要污染物减排、加强PM2。5监测及污染防治、深化重点流域综合防治、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等重点工作。2013年“两会”期间,针对雾霾问题,环境保护部强调将推动PM2。5纳入污染物减排统计、实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在重点区域实施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等。国家严格控制大气污染物新增量,以倒逼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技术进步,这是大气领域第一次限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表7-3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

续表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防治环境污染,环境保护部发布了《水泥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钢铁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硫酸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等指导性文件,重拳强力治理大气污染,重点领域是工业,包括火电、钢铁、水泥、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业。此举将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加快经济转型。防治大气污染的重点区域是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其中京津冀是重中之重。目前直接影响京津冀气候条件的地区除河北外,还有山东、山西、内蒙古等,仅河北每年钢产量就超过2。5亿吨,严重影响北京的大气环境。2014年,国家环保部启动10项改革工作任务:一是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二是及时公布环境信息,健全举报制度;三是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四是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五是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六是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七是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八是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九是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开展国家环境资产核算方法体系研究;十是发展环保市场,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度。政府坚决向污染宣战,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用铁规、铁腕强化污染防治,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逐步改善环境质量。

7。3。2治理水污染的行动

水是生命之源。面对着水污染的严峻形势,中国政府不退缩,不犹豫,果断采取措施,从法律、行政、经济、科学等各个维度,综合治理。2005年4月20日发布《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指导节水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缓解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006年3月16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和耗能大户的节能减排工作,重点推进火电、冶金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扩大再生水利用,积极开展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矿井水利用。2007年2月14日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明确了“十一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确定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和对策措施,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行动纲领。2009年6月23日,《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中明确规定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中水回用率达到4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2009年9月21日,《海水利用专项规划》规定,“十一五”期间,沿海地区在建的电力、石化、钢铁等重点行业,必须配套建设海水淡化水作为工业冷却水;已有的电力、石化、钢铁等重点行业必须对现有的供水设备进行改造,以海水淡化水代替工业用水;在沿海城市及其海岛建设一批生活用的大型海水淡化项目。按此规划,到2020年,我国海水淡化总量将达到250万吨~300万吨日,2011年1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通过5~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2014年2月13日《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初步完成,重点将对水源以及污染进行根本性的治理和监管。

专栏7-7“世界水日”与“中国水周”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后,水利部即确定每年的7月1日至7日为“中国水周”,考虑到“世界水日”与“中国水周”的主旨和内容基本相同,故从1994年开始,把“中国水周”的时间改为每年的3月22日至28日,时间的重合,使宣传活动更加突出“世界水日”的主题。

近十年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主题依次为:

专栏7-8我国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初见成效

在中国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一些江河湖泊污染严重,不堪重负,水环境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中国政府对“水”采取“休养生息”战略,标本兼治,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初见成效,尤其是率先实行休养生息的淮河、松花江流域更是取得显著进展。淮河流域曾一度污染严重,充斥河面的黑色污染水团长133公里,总量超过5亿吨。目前,淮河流域共建成230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形成处理能力约每日918万吨,新增处理能力约每日171万吨。

从水质看,2008年淮河流域86个国控断面中,Ⅱ至Ⅲ类水质断面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Ⅳ至Ⅴ类水质断面同比下降8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流域内24个跨省界断面,以化学需氧量评价全部达标。作为全国七大流域之一的松花江流域,2005年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后引起世界关注。截至2008年年底,松花江流域列入规划的222个治污项目,完成93个,占42%;在建117个,占53%,成为第一个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治污工程的流域。曾一度暴发蓝藻,水质降到Ⅳ类的洱海,经过5年治理后生态也逐渐修复。2008年,洱海水质达Ⅱ类标准,成为中国城市近郊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之一。与此同时,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黄河中上游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也取得进展。中央财政专门设立了“三河三湖”及松花江流域水污染治理专项资金,对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予以重点支持。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材料整理。

7。3。3生态保护和修复

面对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紧保护和修复。2014年2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了《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对水土保持补偿费的征收、缴库、使用管理等做了具体规定,核心是将水土保持补偿明确为功能补偿,对矿产资源进行从量计征补偿费,并制定了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对于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有效控制人为水土流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15]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是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重大举措。多年来,中央政府连续实施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湿地恢复等重大生态工程,加强三江源生态保护,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探索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

在保护物种多样性方面,我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先后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等法律对野生动物进行保护,对非法走私、偷猎国家保护动物采取严厉打击措施。

专栏7-9坚守四条生态红线

造林绿化是改善生态、美化环境的有效途径,是净化空气、消除雾霾、保持水土的重要措施。树能释放氧气,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曾有人计算,在城市,一棵树一年固化掉一辆汽车行驶16公里所排放的污染物,1公顷柳杉林每天可以吸收60公斤二氧化碳。当城市绿化面积超过50%时,大气中的污染物可得到有效控制。

我国森林资源虽然保持持续增长趋势,但是,森林覆盖率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环境中国梦,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坚守四条生态保护红线。

一是林地和森林红线,全国林地面积不得低于46。8亿亩,森林面积不得低于37。4亿亩,森林蓄积量不低于200亿立方米;二是湿地红线,全国湿地面积不少于8亿亩;三是沙区植被红线,全国治理和保护恢复植被的沙化土地面积不少于56万平方公里;四是物种红线,确保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研究开发,现有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全面保护。

实现绿色生态环境梦,靠我靠你靠大家,人人动手,年年植树,多植一棵树,多添一片绿,让大地更绿,天空更蓝,人与自然更和谐。

资料来源:人民网。

7。3。4协同治理:实现生态环境中国梦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生态环境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应承担主要责任。但是,政府在承担主要责任的同时,需要社会和广大居民的积极参与。只有上下协同,才能保护好蓝天碧水这样的公共产品,才能实现美丽的生态环境中国梦。在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中,多方主体协同治理的思想得到很好的体现(如图7-1所示)。

图7-1新环保法将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2014-07-20。

生态环境作为公共产品,容易产生“搭便车”和“公地悲剧”这样的市场失灵现象,这就需要政府作为主体,通过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体系,建立起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协调地区间、部门间、企业间的行动,避免相互推诿造成的“公地悲剧”的出现。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技术监控、管理各种生态环境突发危机事件,及时调动人、财、物、信息等各种资源,有效应对全国性雾霾、大江大河污染等严重的生态环境灾难。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