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国梦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的梦
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坚持把本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破解人类发展难题。一句话,中国梦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
中国,具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曾经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首推汉唐。汉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现在世界上还把中国的语言文字称作汉语,把中国学称作汉学,可见它的影响。唐朝是发展得最好的时期,有着又强大又可亲的形象。强大而可亲,这是毛泽东同志说过的话,是治国的理想境界。当时是河清海晏、文怀远人、和睦万邦的景象。
中国古代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学技术推动了世界文明历史的发展。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巨著中,李约瑟博士第一次以令人信服的史料和证据,全面而又系统地阐明了四千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展示了中国在古代和中世纪科技方面的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所作的贡献。从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只是到了19世纪才剧降到0。4%。在1800年左右,中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30%。据《世界经济千年史》作者麦迪森的计算,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1000年为22。7%,1500年为25%,1600年为29。2%,1700年为22。3%,1820年为32。9%,1870年为17。2%,1913年为8。9%,1950年为4。5%,1973年为4。6%,1998年为11。5%。这说明鸦片战争之前的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中国经济总量仍占世界将近13,尔后直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中国的衰落,是在明朝中叶以后。邓小平同志讲过这段历史:“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明朝中叶大约是在1500年前后,1449年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军俘虏,被认为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历史学家黄仁宇写的《万历十五年》,也描绘了明朝衰落的情景。他从大历史观的角度认为,这不但是明朝的转折时期,也是中华民族的转折时期。当时西方已经过文艺复兴,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起来了。特别是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开始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西方世界发展速度加快。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讲了这个历史,这正是在明朝中叶的时候。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著名的《世界通史》里,把世界史划分为1500年以前的历史和1500年以后的历史,也说明这是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明朝初年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早了近100年,但是二者的目的和理念完全不同。这样,中国就开始落后了。
到了清朝康熙时期,国家看起来还很强大,实际上是落日的辉煌。当时,英国已经过光荣革命,跑在了最前面。法国经过宗教改革,开始了启蒙运动。原本落后的俄国也在1698年开始改革,赶上了世界发展潮流。恩格斯称彼得大帝是“真正的伟人”,能够顺时而变。而清朝却不了解世界的变化,以为自己很强大,思想僵化保守。康熙也喜欢西学,但不是作为强国之道学的,他不理解其中的新思想,固守自己那套旧的东西,认为西方的东西不过是奇技**巧。中国当时的落后,并非国力不行,而是理念的落后,是生产力性质的落后。大清帝国与欧洲先进国家在认识、眼界、气势上,已经不能相比。大清虽大,也只是囿于一隅,而那些被称作“蕞尔小国”的西方国家,早已经着眼于全世界了。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两个主题,占世界人口20%以上的中国,作对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而且造福世界,造福各国人民。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梦注入新活力。中国梦具有极大的契合力,它牵引世界梦,关切各国人民的幸福,在多极化世界中,中国梦需要与他国的发展梦协同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中国梦与世界梦的交汇点,把中国梦与世界各国的强国梦进行了巧妙契合,拉近了中国梦与世界发展的距离,为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提供正能量,彰显了中国梦在世界政治舞台的轴心作用,“世界潮流,浩浩****,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中国梦带着一股“造福各国人民”的正能量走向了世界。
综观世界经济危机跌宕,挑战丛生,中国梦践行务实合作,不断向世界传递信心,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数据显示,2008~2012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3%。5年间,中国经济净增量占全球经济净增量的29。8%。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7。8%,GDPW折合美元比上年净增9050亿美元,占当年全球净增量的60。9%。2008年世界经济遭遇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与人类财富的“蛋糕”仍越来越大,中国功不可没,增长引擎地位稳固。
中国经济增长还是全球经济的平衡器,中国经常账户盈余占GDP比重已从2007年的10。2%降至2012年的2。3%,处于国际公认的合理区间,中国主动调整,卓有成效,既为自身经济可持续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再繁荣作出了贡献。
中国是世界经济需求的支撑者。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数据,2008~2012年,中国进口占全球进口总额的比例由6。9%升至9。5%。2008~2010年金融危机肆虐3年间,全球进口总体萎缩8。4%,中国逆势增长23。3%。中国不仅是世界最大出口国,也是全球第二大进口国,进口需求每年超过2万亿美元。伴随着中国家庭收入整体跃升和电子商务等新商业模式的普及,中国正成为“世界市场”,扮演起全球产品购买者和世界需求支撑者的角色。
中国是国际经济中的汇率压舱石。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外汇储备第一大国。中国自2005年启动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升值约33%,实际有效汇率升值34%,同时人民币中间汇率波动区间不断扩大,形成机制逐渐明晰。中国始终以主动、渐进、可控原则把握汇改节奏和力度,显著促进自身贸易和世界经济再平衡。在多次国际经济危机面前,坚决维护币值稳定,不参与货币竞贬,彰显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风范,成为关键时刻稳住局面的砥柱。
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资本新源头。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在全球比例不断扩大,在全球投资因危机而缩减的情况下,中国投资持续增长尤为可观。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十连增,超过1000亿美元,流量占全球比例从2002年的不足0。5%上升至5%左右。中国外汇储备占全球比例从2000年的8。6%增至2013年的35%。中国从资本净进口国到重要的资本输出国,从主要购买国债等间接投资,到瞄准实体经济直接投资,中国在世界投资舞台的角色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
中国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在中国积极推动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两大国际组织近年实施治理改革,中国在世行投票权已提高到4。42%,在基金组织的份额将增加到6。394%,均升至第三位。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和金融旧秩序,全球呼声已久,在中国的推动下,几大国际组织革故鼎新,全球经济治理民主化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整体发言权与代表性显著提高。
中国梦的实现,减贫的巨大成就为世界千年发展目标作出巨大的贡献。按联合国标准,以最快速度大规模减贫,中国从1981年到2008年减少贫困人口6。76亿人,完成全球减贫70%,成为首个提前实现减贫领域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随着中国梦的实现,经济实力的提升,中国加大了对非洲国家等的资金援助和经验输出,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作出贡献,由此及彼惠及全球。在过去30多年间,有6亿多中国人摆脱了贫困,对全球减贫事业贡献率达70%。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1%提高到12%,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将近30%。
中国以开放胸襟、大国自信融入世界经济大家庭,在20国集团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等国际平台上奏响“均衡、普惠与共赢”之音,沉着应对来自保护主义者的明枪暗箭,用实际行动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和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中国迄今与瑞士、东盟等12个国家和地区签订自贸协定或安排紧密经贸关系,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双边贸易协定或经贸合作协定,对已建交最不发达国家近5000个税目商品实施进口零关税。面对日益增多的贸易纠纷,坚持协商而非对抗,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对方关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公平正义是世界各国人民在国际关系领域追求的崇高目标。中国坚决维护国际公平正义,致力于推动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主张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应该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稳定、增长、发展、信心、潜力、合作,这是中国梦传递给外界的正能量,对于动**与不确定**织的国际秩序和世界经济,中国为人类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专栏1-2世界银行报告称中国经济2014年内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世界银行2014年4月29日发布的报告认为,以PPP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在2011年已经达到美国的86。9%,比2005年的43。1%提高一倍多,这表明,如果以PPP来计算,中国经济总量正在与美国拉近。世界银行的“国际比较项目”,每6年收集可供比较的价格和支出数据,用购买力评价来衡量不同经济体的规模及对比关系。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考虑到世界银行以2011年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而中国经济增速在2011年后大幅超过美国,因此中国经济规模可能现在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世界银行的预测性观点引起一些媒体的质疑。美国《华盛顿邮报》的文章指出,通过购买力评价法对中美两国GDP进行比较存在局限性。由于在国际贸易中,必须以汇率作为付款的基础,因此在比较国家之间的经济实力时,汇率法无疑更显重要。就算以PPP计算,中国的人均GDP在世界上也排在第99位后列。
一些美国经济学家认为,这种经济对比方式是误导性的,因为它没有考虑到浮动汇率。虽然PPP消除了一些统计失真,但误差仍然很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官员史蒂芬·施瓦兹说:“你可以预期人口更多的国家有更大的产量,但按人均计算,中国仍然很穷。”
中国有学者认为,世界银行的这个报告要正面地看,但不要骄傲地看,中国2014年或将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这个结论是相对合理的。中国2013年的GDP按当时汇率计算就已经达10万亿美元,而美国是16万亿美元。人民币用汇率来衡量是被低估的,因为出口给美国的产品中低端的基础产品占多数,低价销售时反映的币值也会被低估,同时,美国出口给中国的则是金融服务、创意设计等高端产品。严格说来,中国的经济规模可能两三年前就超过美国了。
资料来源:环球时报,2014-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