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 > 附录4 人际交往故事情境测验问卷(第1页)

附录4 人际交往故事情境测验问卷(第1页)

附录4人际交往故事情境测验问卷

根据以下故事情境回答问题。(以下仅列出例1:违反原则—交情深—有利。例2:不违反原则—交情浅—无利。其他故事情境省略。)

例1:张老师是某高校教育系的主任,学期开始,教育系要为大学四年级学生安排毕业论文指导老师。鉴于往年老师带的学生多、指导不到位等情况,今年学院通过会议规定,每位老师最多只能带三位学生,且必须全程跟踪指导。同系的王老师比张老师早两年来校,与张老师既是同乡,现又共事多年,两人可谓是无话不谈,私交甚好。王老师的教学与科研都做得很好,曾在人事处工作过,现仍与校领导关系较好。张老师明年需要评职称,到时可能需要王老师为他奔走帮忙。王老师今年考上省外某高校的博士研究生,需要脱产学习一年。如果王老师向学校请假,那么,按照学校规定,王老师每月只能拿到很少的基本工资;如果王老师不向学校请假,那他拿到的工资不会少,但必须完成学校规定的课时量,否则会倒扣钱。这时,王老师找到张老师,请张老师为他多安排几位毕业生,在他假期回来时指导,这样王老师既能完成课时量,又能在外读书了。

·您认为张老师会为了不伤和气而迁就王老师吗?(请在以下5个数字上做出选择。)

1。不会迁就2。不太愿意迁就3。说不清4。比较愿意迁就

5。会迁就

请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认为这件事对张老师来说是不是件违反原则的事?

1。违反2。不违反

·您认为张老师和王老师的交情程度如何?

1。深2。浅

·您认为帮助王老师对张老师的现在或将来是否有利?1。有利2。无利

例2:张老师是某高校教育系的主任,学期开始,教育系要为大学四年级学生安排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往年学院对老师所带的学生人数以及指导过程也没有明确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大多数老师都会带两到三位学生,只要定期指导即可。同系的王老师比张老师早两年来校,这学期刚调到教育系,学校大,教师多,张老师原来不认识王老师,彼此不太熟悉。王老师为人过于老实,教学与科研都做得不好,至今也还只是一名普通教师,在工作与生活上对张老师几乎没有什么帮得上忙的地方。王老师今年考上省外某高校的博士研究生,需要脱产学习一年。如果王老师向学校请假,那么,按照学校规定,王老师每月只能拿到很少的基本工资;如果王老师不向学校请假,那他拿到的工资不会少,但必须完成学校规定的课时量,否则会倒扣钱。这时,王老师找到张老师,请张老师为他多安排几位毕业生,在他假期回来时指导,这样王老师既能完成课时量,又能在外读书了。

·您认为张老师会为了不伤和气而迁就王老师吗?(请在以下5个数字上做出选择。)

1。不会迁就2。不太愿意迁就3。说不清4。比较愿意迁就

5。会迁就

请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认为这件事对张老师来说是不是件违反原则的事?

1。违反2。不违反

·您认为张老师和王老师的交情程度如何?

1。深2。浅

·您认为帮助王老师对张老师的现在或将来是否有利?

1。有利2。无利

[1]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载《齐鲁学刊》,2003(5)。

[2]李彩晶:《儒家“贵和”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载《广西社会科学》,2009(8)。

[3]吕春莉:《当代中国大学生平和心态的心理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9。

[4]刘婷、秦琴、张进辅:《大学生心理和谐的维度探讨》,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5]吴九君、郑日昌:《大学生心理和谐量表的编制》,载《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5)。

[6]武宝军、巩彦斌、郭胜忠:《大学生心理和谐内隐观的调查研究》,载《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1)。

[7]谭小宏、江银:《大学生自我和谐问卷的编制与信效度分析》,载《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10)。

[8]常丹:《当代大学生尚“和”心理测量量表的编制》,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14。

[9]朱永祥:《认知的内隐理论及其分析方法》,载《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4)。

[10]边玉芳、滕春燕:《教师心理健康内隐观研究》,载《心理科学》,2003(3)。

[11]张杉杉、徐祥刚、孟庆茂:《探索性因素分析和变量聚类分析的比较》,载《统计教育》,2003(6)。

[12]徐伟、李朝旭、韩仁生:《友谊的结构研究——一项对大学生友谊内隐观的调查研究》,载《心理科学》,2006(5)。

[13]修建军:《中华伦理范畴·和》,18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4]汪凤炎、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第五版),158—160页,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

[15]汪凤炎:《尚“和”: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16]陆洛:《人我关系之界定——“折衷自我”的现身》,载《本土心理学研究》,2003(20)。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