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人人际关系的特点心理学 > 参考文献(第1页)

参考文献(第1页)

参考文献

班固。汉书[M]。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

边玉芳,滕春燕。教师心理健康内隐观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3):483-486。

波音。王莽的棋局[J]。视野,2013(11):46-47。

蔡华俭。Greenwald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介绍[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39-344。

常丹。当代大学生尚“和”心理测量量表的编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陈道德。墨家“兼相爱、交相利”伦理原则的现代价值[J]。哲学研究,2004(11):44-48。

陈江风。中国文化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陈科华。“和同之辨”及其对当代和平理论构建的意义[J]。求索,1999(4):76-80。

陈守聪,王珍喜。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现代德育构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程翠萍,黄希庭。我国古籍中“勇”的心理学探析[J]。心理科学,2016,39(1):245-250。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全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1。

戴兆国。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整体和谐理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6-03(A06)。

董苏云。中国研究生“男主外,女主内”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窦文宇,窦勇。汉字字源:当代新说文解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杜运辉,吕伟。“和合”与“和谐”辨析[J]。高校理论战线,2010(4):51-58。

蒋宝德、李鑫生主编:对外交流大百科[Z]。北京:华艺出版社,1991:356。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方克立。关于和谐文化研究的几点看法[J]。高校理论战线,2007(5):4-8。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封周奇,白学军,陈叶梓。人际关系对青少年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12(6):800-805。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第3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冯天瑜。中国文化:一个以伦理意识为中心的系统(提要)[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69-70。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郭本禹。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汉语大字典:缩印本[Z]。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

贺雪峰。论半熟人社会:理解村委会选举的一个视角[J]。政治学研究,2000(3):61-69。

赫尔曼·凯泽林。另眼看共和:一个德国哲学家的中国日志[M]。刘姝,秦俊峰,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黄光国、胡先缙等。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黄光国。儒家关系主义:文化反思与典范重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黄囇莉。华人人际和谐与冲突:本土化的理论与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金勇,郭力平。心理健康观的历史演进[J]。心理科学,1998(5):465-466。

乐国安,陈浩,张彦彦。进化心理学择偶心理机制假设的跨文化检验——以天津、Boston两地征婚启事的内容分析为例[J]。心理学报,2005,37(4):561-568。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