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做有职业经理人素养的教育企业家
——走近张熙
解艳华甄晓燕
追求契约化精神对顾客负责
世界500强企业高管的身份在张熙身上打上了深深的“契约化精神”的烙印,追求创新的不安分基因又促使他的职业生涯易辙而行,然而无论在哪个轨道上,都没改变张熙“要么不做,要做一定要做到更好”的人生信条。
教育在线:从你的履历上看,工作更换较频繁?
张熙:是的。换过几家企业,但更重要的是希望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可持续的工作,创业对我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我喜欢自由,同时也希望为社会、为自己创造一些不同的东西。人人都要有追求,我做事情有一个原则,要么不做,要做一定要做到更好。我相信在我工作过的企业我还是创造过很多的不同,因为我喜欢挑战,我不想做安分守己的人。
教育在线:经历这么多行业,当初为何选择教育培训行业并在上海创业?
张熙:我回国在英孚教育担任了两年的中国区总经理后开始创办精锐,当时觉得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有很大的潜力。教育公平的问题催生了择校热和大家对优质资源的竞争,比如北京大学在外地的招生可以说是万里挑一,而在北京是万分之一百,上海的复旦大学更甚,近一半是本地生源。我相信,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教育培训业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从整体上看,教育行业发展还很粗糙。上海当时没有教育培训领军品牌,但市场容量很大,从战略角度来说选择上海比较合适,再加上上海的特殊性,上海的消费者对细节更加关注,对顾客体验比较看重,这也是我比较看重的。
教育在线:丰富的经历,给你自己打上了什么样的烙印?
张熙:还是有很强的职业化根基吧,比如我觉得人更重要的是要追求契约化精神,做企业就要对顾客负责,因此一定要脚踏实地,少讲一点大道理,多做一些实际的事情。现在整个社会都有点浮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很重要。教育培训业拼的是管理,我们从第一天就开始规范化运作,我始终相信建立一套好的体系和制度是很重要的。
“精锐之道”有备而来
和众多从野蛮生长、滚动发展逐步走向正规的教育机构不同,精锐教育自创立之初便伴资本的注入。张熙说,创业,他是带着完备的商业计划书有备而来。
教育在线:精锐创立仅有5年,已经在全国开设有100多家学习中心,在职员工数千人,比起同类教育机构,精锐发展速度之快令人侧目,你认为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张熙:精锐从一开始战略布局定位就很高,目标是打造一家国际化的企业,包括整个管控体系、审计等,我们都是按照一流国际化的公司标准要求自己。
很多教育企业创办开始出于偶然,更多是为了谋求生存,做好了,越做越顺才会有更高的要求。我们从一开始就刻意而为之,是认真研究了这个行业后才开始进入——有备而来。因此,高起点,目标明确,发展就比较顺利。当然,这需要有很大的投入,关键在有没有兴趣去做。
教育在线:当初被风投看中的是什么?
张熙:首先应该是自己想做点事情,然后有一定的战略性,想清楚了商业模式。风投考量我们的是想法、商业计划书、市场的潜力,就是在判断我们的未来。已经成功的企业不需要别人投资,风投都是投还处于很雏形早期发展的企业,这个时候他们看重的就是梦想和计划。
教育在线:资本的本性具有逐利性,早期就有资本投入,会对企业的发展方向有更多制约吗?
张熙:投资方并没有过多干预企业的发展,因为我们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我们已经进行过几轮融资,投资方之前也做过了解,双方本着相互信任的原则合作,因为我们做事情比较公开透明。所有好的、不好的事情都会与投资方分享。而投资方主要为我们提供资金和建议,碰到困难也会给我们帮助,他们肯定是希望我们扩张,但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比风投要高得多,我们每年有300%的增长率,并不是风投要求,而是我们自己要求自己,要做就做到更好。
教育在线:在教育培训行业市场竞争相当激烈的环境下,精锐教育迅速发展,经历了哪些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