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试题及答案 > 四教师如何做教育叙事研究(第2页)

四教师如何做教育叙事研究(第2页)

注意学习。文献资料学习;网络资源学习;向身边的同行学习;向自己的学生学习;注意从历史经验中学习。

研究过程。清晰地说明参与者特征和研究地点的特征;明确研究的方法和程序;资料收集的技术和可信度;现场情境的准确和生动的描述;如实记录当时的心理活动。

交流与讨论。头脑风暴,促进新思想的涌现;网上交流,吸收和集中更多人的智慧;对现象和发现的情形做充分的解释;给出的结论适当、有条理、有证据(必要时讨论研究的局限性);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与建议。

【叙事研究案例】

苏霍姆林斯基:“我们欣赏大自然的音乐”

音乐、旋律、乐音之美是人的德育和智育的重要手段,是心灵高尚和精神纯洁的源泉。音乐能使人看到大自然之美、道德关系之美、劳动之美。人借助音乐不仅可以对周围世界而且也可以对自身的崇高、壮丽和美好获得认识。音乐是自我教育的有力手段。

对同一批学生从幼年到成熟期的多年观察使我确信,电影、广播、电视对儿童的那种自发的、无计划的影响,不利乃至有害于正常的审美教育。大量自发性的音乐则尤其有害。我认为教育儿童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使音乐作品的感知同那种能够使人理解和感受到音乐美的背景的告知交替进行,也就是同感知田野和草原的寂静、树林的飒飒作响、晴空百灵鸟的鸣唱、成熟麦穗的低声私语、蜜蜂和飞虫的嗡嗡之声等交替进行。这一切也就是大自然的音乐,就是人在创作音乐旋律时从中摄取灵感的那个源泉。

一般在审美教育中,尤其在音乐教育中的心理目标很重要。教育者在让儿童接触美的世界时就要掌握这个目标。我所定的目标是培养饱含情感地对待美的那种能力和取得美学性的印象的那种需求。我认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目的是:使学校教会人在美的世界中生活,使他离开美就不能生活,使美的世界能在人的身上创造美。

“快乐学校”对听音乐,听音乐作品和自然的音乐赋予了较多的注意。这里提出的首要任务是,引起儿童对旋律的情绪反应,而后使儿童确信,音乐美的源泉在于周围世界的美;音乐旋律好像在召唤人:你停下来,听听大自然的音乐,欣赏欣赏世界上的美,要爱护这种美,并去增添这种美。多年的经验证实,人只有在孩提岁月才既能学会语言,又能掌握初步的音乐素养,即掌握感知、理解、感受、体验旋律美的能力。凡在童年错过的,很难乃至几乎不可能在成年岁月中去弥补。儿童的心灵对本族语言、对大自然的美和对音乐旋律,其敏感程度是相同的。如果在很早的童年能使他从内心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美,如果孩子能从乐声中领略到人在情感上的多种多样的细微变化,他就会提高到用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能达到的文化修养水平。对音乐旋律美的感受会向孩子解释他自身的美——小小的人会意识到自己的长处。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

初秋,当清澈的大气中能清晰地听到每一种声响时,一到傍晚时刻我就和小朋友坐在碧绿的草地上,我让他们听到了H。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歌剧《苏丹王的故事》中的《野蜂飞舞》的旋律。音乐引起来孩子们情感上的反响。他们说:“野蜂一会儿近了,一会儿又远了。还能听见小鸟在叫……”我们又听了一遍旋律,然后去到正在开花的含蜜草地。孩子们听到蜜蜂的竖琴在演奏,雄蜂嗡嗡地叫个不休。这里就是那个茸茸的大雄蜂,时而在花上飞舞,时而落在花上。孩子们听了很高兴:这差不多就是录在唱片上的那个旋律,电脑室音乐作品里有一种特殊的美,这是作曲家从大自然中听来而又表现给我们听的。孩子们还想再听一听唱片上的旋律。

过了一天,我们清早又到繁花似锦的蜜源地段去。孩子们倾听蜜蜂的演奏,竭力想捕捉雄蜂的嗡嗡声,在此之前他们觉得很平常的东西,现在显示出美来——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我挑选来供欣赏的乐曲都是以儿童所能理解的那些鲜明形象来表现他们在周围经常听到的那些声响:小鸟啾啾、树叶飒飒、雷声隆隆、流水潺潺、狂风呼啸等。同时我还防止让他们感受过多的印象。我要再说一遍,音乐形象过多,对儿童有害无益;它可能使心绪惶惶不安,继而则使情绪反应迟钝起来。我在一个月内使用的乐曲不超过两首,但是配合每首曲子都要做大量的教育工作,目的是唤起孩子希望一再听那首乐曲的愿望,并做到让孩子每次都能在作品中发现新的美。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聆听那些掌握初步音乐素养中具有特定作用的乐曲之间不要夹杂任何自发的、杂乱无章的印象。听过乐曲之后,孩子们应当细细听听宁静的原野,并在接受两首乐曲之间去认识大自然的美。

有一天,我们去橡树林。这是初秋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下的树木绚丽多姿,秋天的小鸟在歌唱,远处传来托克夫斯基的《秋歌·十月》。乐曲帮助孩子去感受在此之前未察觉到的周围自然界中无与伦比的美——橡树的黄叶在微微颤动,清新的空气发出馨香,道边野菊在凋谢。

孩子们情绪很高,心情很愉快,但是欢乐的曲子也引起了淡淡的愁意。孩子们已预感到秋雨绵绵的连阴天、寒风呼啸的暴风雪、夜长黄昏早的日子又快来临了。根据音乐曲调的印象,他们谈到了夏日的美好,谈到金色初秋季节。每个人都记住了一些鲜明突出的东西,这时他们意识中的夏季和秋季的形象已是十分优美的了。如拉丽萨说:“我跟爸爸去峡谷,山坡上是一堵大绿墙——树林、树林、尽是树林,到处都有阳光普照。不知哪里还有一只斑鸠在咕咕地叫。树林子里真美,真美……真想走啊走,让太阳总是那么明亮地照着。斑鸠咕咕叫的时候,树上的叶子好像都静下来在倾听。”

舒拉回忆道:“妈妈带我到地里去过。她跟着康拜因干活。我跟康拜因叔叔坐在上面。后来我困了,妈妈就把我抱上了新麦秸垛。我仰望蓝天,一会儿我觉得麦秸垛飘了起来,飘得很高很高。我一会儿来到一只小鸟跟前——可是小鸟还是在天上飞着——一会儿又离它远了。小蚂蚱也跟着一起飞——它们成群地唱着,迎着小鸟飞去。我就这样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小鸟还在天上飞着,小蚂蚱唱得更响了。”

我们又欣赏了一遍柴可夫斯基的乐曲。我察觉到孩子们已经能从曲子中听出他们记忆中感到亲切的那些不可忘怀的盛夏和中秋美的景象。孩子们还听出了新近的情境。

“我跟着父亲拉了一车干草。我躺在干草上,满天星星在眨眼。狂野里只有鹌鹑在叫。星星变得那么近,好像伸手就能摘到,像小灯笼一样。”

这里是尼娜的回忆。我听着这女孩的追述感到万分惊喜。要知道尼娜向来默不作声,很难让她说上一句话。可是现在音乐使他开口了。

真令人高兴,音乐使得情绪反应更加敏锐了,它唤起了由音乐形象美所引起的想象。真想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音乐的影响下去想象、去幻想。音乐能增强儿童天性中诗情和想象的成分,这是多好的事。使我高兴的是,不论是柯利亚还是托利亚,听了塔尼娅和拉丽萨兴奋的讲述后也在那里沉思起来——他们也在回忆着什么。

音乐——这是强大的思想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使儿童得到长足的智力发展。音乐的最初本源不仅仅是周围世界,还有人本身,他的精神世界、思想和言语。音乐形象按新的方式向人们揭示显示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孩子像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了音乐从另一种角度展现在他面前的那些事物和现象上,于是他的思想便描绘出一幅鲜明的图画,这幅图画又要求用语言来描述。孩子从实践新的想象和思考摄取素材,并用语言进行创作。

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作,孩子就是按照这样一条途径发展他的精神力量的。音乐旋律能唤起孩子一些鲜明的表象。它是培养理智创造力的无与伦比的手段。孩子们听着森林以及善良和凶恶的任务。就算是不爱说话的孩子也想说话了,孩子把手伸向了笔和画本,要把童话形象地留在纸上。音乐甚至把最消极的孩子的思维能力也激发起来了,似乎音乐给思维物质的细胞注入了一种能产生奇效的力量。我认为音乐影响下的这种智力高涨,就是思维的情感源泉。

复习与思考

1。什么是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的特点有哪些?

2。个案研究法对教育工作有何意义?

3。实施个案研究有哪些步骤?

4。试结合教育个案研究的基本程序拟定教育个案研究报告提纲。

5。什么是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的特点有哪些?

6。行动研究对教育工作有何意义?

7。实施行动研究有哪些步骤?

8。试结合行动研究的基本程序拟定教育行动研究报告提纲。

9。叙事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何意义?

10。叙事研究的过程包括哪些步骤?

推荐阅读

1。潘海燕。教师的教育科研与专业发展。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鞠玉翠。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丁钢,王枬。教学与研究的叙事探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刘良华。校本行动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5。陈桂生。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