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研究论文 > 第一节 职业与职业相关领域知识(第1页)

第一节 职业与职业相关领域知识(第1页)

第一节职业与职业相关领域知识

一、职业概述

(一)职业的概念

对于什么是职业,我国古代的文献中有很多记载。一是指官事和士农工商四民之常业。(《荀子·富国》:“事业所恶也,功利所好也,职业无分,如是,则人有树事之患,而有争功之祸矣。”唐杨倞注:“职业,谓官职及四人之业也。”)二是指职分,应做之事。(《国语·鲁语下》:“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宋王禹偁《和杨遂贺雨》:“为霖非我事,职业唯词臣。”)三是指职务,职掌。(《资治通鉴·后周纪一》:“李谷足跌,伤右臂,在告月馀。帝以谷职业繁剧,趣令入朝,辞以未任趋拜。”明王鏊《震泽长语·官制》:“宋承五代之弊,不能釐正,故台省、寺监、卫率之官,止以辩班列之崇卑,制廪禄之厚薄,多无职业。”)四是指事业。(宋石孝友《水龙吟》:“职业才华竞秀,汉庭臣、无出其右。”)由此可见,职业的内涵与所指都是非常丰富的。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职业的定义也各有侧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职业”被定义为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法国的一个权威词典将职业界定为,“为了生活而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从管理学角度,萨帕在诠释职业发展的概念时提出,“职业是一种连续不断、循序渐进且不可逆转的过程”。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日本劳动问题专家保谷六郎认为,职业是有劳动能力的人为了生活需要而发挥个人能力、为社会做贡献的连续活动。国内有些学者认为,职业是人们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工作。姚裕群等人认为,职业是人的社会角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潘锦棠指出,职业是劳动者能够稳定地从事某项有酬工作而获得的劳动角色。

综上所述,人们一般认为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劳动者能够稳定从事的有酬工作。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不是任何工作都能成为职业,某种工作只有能够吸引劳动者长期稳定地投入其中才能成为职业,并且劳动者从事这项工作时能够取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职业是劳动者获得的劳动角色和社会角色,劳动者必须按社会结构中这一社会角色的规范去行事。从职业的定义我们还可以看出,职业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对从业者来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维持生存,即通过职业劳动获得收入;二是发展个性,发挥个人才能,即劳动者在职业劳动岗位上发挥才能,并使个人特长得到发展;三是参与社会劳动,即劳动者通过职业劳动,为他人提供服务。对社会来说,职业具有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运转、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作用。

(二)职业的特性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表明,职业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无论是从人类社会早期的分工,还是从现代工业化时期严密的社会分工发展来看,职业总是社会分工的主要表现形式。例如,在现代社会中,提供能源、动力的煤炭、石油、电力等行业,提供生产和消费领域所需的成品、半成品的冶金、纺织、化工、机械、电子、建筑等系统,以及提供交通运输工具的航空、铁路、公路等部门,都已成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支柱,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正是这些领域的大发展,推动着社会职业的发展。

统计资料表明,在世界范围内的社会职业中,23以上诞生在工业化出现以后的时代。形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一方面是经济的发展对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发展具备了为新生职业提供大量的物质基础的能力。经济发展的规模经营使得职业活动更加专业化、系统化,并由此而导致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层出不穷,催生新的职业;此外,大批职业的出现需要社会有能力支付诸多新生职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消费。

从职业产生、发展的过程来看,职业具有如下十个方面的特性。

第一,社会性。指职业是从业人员在特定社会生活环境中所从事的一种与其他社会成员相互关联、相互服务的社会活动,其本质特征是劳动力与社会的结合,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第二,专业性。指职业事实上是从业者利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创造财富,任何职业都对从业者有特定的职责要求。

第三,经济性。指从业者从事的职业活动是可以获得经济收入的。只有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才有资格获得报酬。职业是劳动的价值体现,是维系家庭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第四,稳定性。指职业活动内容、岗位职责、工作条件、使用工具、特定的技术等特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相对不变的。

第五,规范性。指职业所具有的行为规则和标准,必须符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

第六,群体性。指某一职业必须具有一定规模的从业人数。

第七,同一性。指某一类别的职业内部,其劳动条件、工作对象、生产工具、操作内容相同或相近。由于环境相似,人们就会形成相同的行为模式,有共同的语言习惯和道德规范。

第八,差异性。指不同职业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劳动条件、工作对象、劳动性质等都不相同。

第九,层次性。包括各类职业间的层次和各个职业内部的层次。从社会需要角度来看,职业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所说的这种职业的层次往往是由不同职业的体力、脑力劳动水平,收入水平,工作任务的轻重,社会声望以及权力地位等因素方面的差异所形成的。

第十,时代性。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热门职业。“IT热”“金融热”“公务员热”“外企热”……这些都反映了特定时期人们对某种职业的热衷。

职业是社会与个人、整体与个体的纽带,个人通过职业推动社会的发展,社会通过职业对个体贡献进行补偿回报以保证个体的稳定生活。众多的职业分工及相对应的从业者的工作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这是职业的各种特性的综合体现。

(三)职业分类

职业分类在世界上被视为国家经济以及劳动力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经济管理和国家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的一项系统工程。它作为一个国家进行人口统计、经济预测、劳动力社会化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在国际上一直受到普遍重视。目前,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瑞士、荷兰、丹麦、俄罗斯、波兰、奥地利、挪威、匈牙利、新西兰、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均已制定了本国的职业分类标准。

1。国际标准职业分类

国际标准职业分类是指在国际劳工组织1949年第七届国际劳工统计专家会议上通过的《职业分类草案》基础上,多国政府的专家研究制定出的《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国际标准职业分类》于1958年第一次出版,并于1968年、1988年和2008年进行了三次修订,形成目前最新的版本ISCO-08。

《国际标准职业分类》提供了一个包括全部从业人员在内的系统化的分类结构,它共有四个层次,逐层划分出由粗到细的职业类别。1968年版的《国际标准职业分类》的层次是大类、小类、细类和职业项目,1988年修订为大类、中类、小类和细类。1988年版《国际标准职业分类》的结构为10个大类、28个中类、116个小类和390个细类。大类中除立法者、军队因其技能不确定外,技术和辅助专业人员为第三级;职员、服务员和商店与市场销售人员、农业和水产业技术工人、手工艺人和有关行业工人、设备与机械操作和装配工为第二级;简单劳动者为第一级。1988年版《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对四个等级的技能有明确的规定,从第一级到第四级分别对应初等教育、学徒培训、大学本科资格和研究生资格。

2007年12月3—6日,在日内瓦召开的劳动统计专家三方会议更新了《国际职业分类标准》。更新后的分类结构为10个大类、43个中类、130个小类、433个职业。大类为管理者,专业人员,技术人员和辅助专业人员,职员,服务和销售工作者,农业、林业和渔业技能工作者,工艺和相关贸易工作者,工厂和机械操作者及装配工,基本职业,军队职业。

《国际标准职业分类》是目前国际上对职业进行分类和描述的权威性指导工具,也为各成员国制定各自的国家职业分类标准提供了样板和参考作用。尤其是它在移民就业问题上以及指导咨询国家间劳动力的转移、雇主与雇员间匹配等方面提供了一个通行的标准。

2。我国现代职业分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有关部门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人口普查以及劳动人事规划指导等方面的需求,根据我国国情,开展了大量的职业分类调查研究工作,并制定了有关职业分类的标准与政策。我国在职业分类领域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先后制定了《职业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分类目录》,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修订了《职业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在此基础上,组织制定了1999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并于2015年7月29日颁布了新修订的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使得我国的职业分类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职业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

《职业分类与代码》(GBT6565-2015)是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5年9月10日共同发布的。作为我国职业分类领域的规范性文件,其是以在业人口本人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同一性进行职业分类的。这种分类不考虑从业者所在的工作单位是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还是个体经营者或其他所有制;不考虑其用工形式是固定工或是临时工;也不考虑其行政隶属。对于脑力劳动者,一般要考虑其所具备的技能、学识、经历以及职务上所承担的责任;对于体力劳动者,一般要考虑其劳动作业程序、使用的工具设备及原料、生产的产品、提供服务的种类及服务的类型等。

《职业分类与代码》将全国的职业分为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包括8个大类、63个中类及303个小类。8个大类中,第一、二大类主要是脑力劳动者;第三大类包括部分脑力劳动者和部分体力劳动者;第四、五、六、七大类主要是体力劳动者;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均被列入第八大类。《职业分类与代码》的特点是结构简单,并且落实到每个从业者。

(2)《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分类目录》。

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培育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将企业真正发展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时代的鲜明特色。这就要求国家在加强劳动力程序化管理、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同时,做好工种划分工作,改变以往工种划分过细的状况,对工种名称与内容相同,操作技术与工艺相近,使用设备、工具相似的工种进行调整、合并和简化。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会同国务院各行业部委的劳资机构,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经过四年时间,于1992年编制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分类目录》。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