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的新定位 > 第三节 识别职业兴趣(第1页)

第三节 识别职业兴趣(第1页)

第三节识别职业兴趣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被问到“你平时有哪些爱好”或“最近在听什么音乐”之类的问题,或者在面试场合中,面试官会问你“大学中最感兴趣的活动是什么”或者“你最不喜欢的老师是谁”,其实这些问题涉及的都是本节的主题——兴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只不过有的兴趣与职业有关,有的兴趣与职业无关。本节将重点介绍职业兴趣的含义、结构、与职业发展的关系及如何探索自我的职业兴趣等内容。

一、职业兴趣的概念

(一)兴趣与职业兴趣

兴趣是指个体对人、事、物的喜好程度,以及积极主动参与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职业兴趣是个人兴趣在职业领域的具体表现,或者说当兴趣指向与职业有关的活动时,就称为职业兴趣。和其他的心理学概念一样,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职业兴趣给予了不同的界定。汉森认为,职业兴趣是喜欢且持久的一种取向,是了解一个人职业和教育行为有用的工具。霍兰德认为,职业兴趣和人格特质具有相同意义。尽管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但是关于职业兴趣基本内涵的理解是一致的:职业兴趣是个体的一种心理倾向,职业兴趣是个人兴趣在职业上的体现,职业兴趣与职业活动密切相关。

职业兴趣是驱动一个人参与具体职业活动的自发力量,如果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是自己感兴趣或喜爱的,那么他愿意进行较大的投入,在工作上会有较大的满足感,会积极追求良好的成就。反之,如果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不是自己感兴趣或喜欢的,那么他的投入就会明显减少,在工作上也很难得到满足感,对成就的追求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职业兴趣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来看,职业兴趣一般要经历有趣—乐趣—志趣的过程。有趣是兴趣过程的第一阶段,也是兴趣发展的低级水平。乐趣是兴趣过程的第二阶段,也是兴趣发展的中级水平,又称为爱好,它是在有趣的基础上定向发展形成的。在这一阶段,人们的兴趣会向专一的、深入的方向发展。志趣是兴趣过程的第三阶段,也是兴趣发展的高级水平,是在乐趣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在这一阶段,人的乐趣与理想、奋斗目标会结合起来。志趣具有社会性、自发性和方向性的特点,是一个人取得成就的根本动力。

职业兴趣与职业能力经常被同时提及,但是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职业兴趣主要说明一个人关注什么职业内容,而职业能力主要说明一个人能做什么工作。

(二)职业兴趣的特点

1。倾向性

不同的个体由于年龄、文化程度、所处环境等的不同,其感兴趣的事物也有所不同,导致兴趣的指向存在一定的差异。同为一个专业的大学生,兴趣倾向也会不同。

2。广阔性

职业兴趣的广阔性主要指职业兴趣的范围和广度。职业兴趣的范围在人与人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人兴趣广泛,有的人兴趣狭窄。一般来说,兴趣广泛的人知识面较宽,在事业上会更有作为。但也要防止兴趣太广,什么都喜欢,而什么都不深入、不专注,结果是一事无成。

3。持久性

兴趣的持久性主要指兴趣的稳定程度。兴趣的稳定性对一个人的学习、工作都很重要,只有稳定的兴趣,才能促使人系统地学习知识,深入钻研,把某一项工作坚持到底,并取得成就。但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稳定的职业兴趣,这和年龄有一定的关系。著名的职业选择理论家吉乌茨伯格(E。Giuzberg)将职业选择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空想阶段,一般是指11岁以前,这时对将来从事什么职业的考虑不受个人能力及能否实现所限制,没有真正的职业兴趣;二是尝试阶段,即11~17岁,这个时期职业的选择主要受个人兴趣和价值观的影响;三是现实阶段,即17岁至成年,这个时期能将主客观因素一起考虑,从而决定自己选择什么职业。一般来说,到了一定的阶段,职业兴趣会逐渐趋于稳定。

(三)职业兴趣的结构

人类到底有多少种职业兴趣?各种兴趣间的关系如何?由于学术见解的不同,现在我们还很难对此类问题下结论,不过通过梳理职业兴趣分类研究的脉络,我们可以得到自己的看法。

最早对职业兴趣感兴趣并开展系统研究的人是斯特朗(EdwardKell)和库德(G。FredericKuder),前者不仅是心理学家,还是营销专家和教育学者,而后者则是检验量表信度方面著名的库德—理查森检验公式(KuderRiulas)的发明人之一。

1923年进入斯坦福大学的斯特朗对职业兴趣产生了兴趣,1927年他编制了职业兴趣调查表(StrongVoalIBlank,SVIB)用于劳动力调查,其结果发表在1944年他的著名的职业兴趣研究专著——《男性和女性的职业兴趣》(VoalIsofMenandWomen)中。经过不断的发展,该量表的兴趣领域由最初的10个发展到23个。1974年,坎贝尔(DavidP。Campbell)对斯特朗兴趣调查进行了改造,发展出一般职业类型(GeneralOes),对应霍兰德六种类型,创建了斯特朗—坎贝尔兴趣问卷(StroerestIory,SCII),将职业兴趣类型扩展到124个。

库德于1929年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导师是首任国家职业指导委员会主席麦耶斯(GeeE。Meyers)。1938年,库德编制成库德偏好记录表(KuderPreferenceRecord—Voal),其中涉及户外、机械、计算、科学、说服、艺术、文学、音乐、社会服务、文秘10类职业兴趣,1966年修订为库德职业兴趣调查(KuderOalISurvey,KOIS)。电子化之后,该调查已经发展成为庞大的网络数据库(theKuderEleicCareerPortfolio),拥有独立的网站(。kuder。),这使得库德职业兴趣调查在全球职业兴趣测量工具使用率排名中名列前茅。

其他关于职业兴趣分类的理论模型还有很多,如罗伊(Roe)的圆形模型(CircularModel)、霍兰德(Holland)的六边形模型(HexagonalModel)、普瑞迪格(Prediger)的维度模型(DimensionalModel)、盖蒂(Gati)的层级模型理论(HierarchicalModel),以及崔丝(Tracey)和朗兹(Rounds)的球形模型(SphericalModel)。

在所有的关于兴趣的理论中,影响较大的是霍兰德提出的职业人格与工作环境理论。从结构演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霍兰德理论六边形假设(thehexagonalhypothesis)是经由简单的圆形顺序假设(thesimplecirculararrahesis)和微积分假设(thecalculushypothesis)发展而来的。

普瑞迪格的维度模型是通过对霍兰德理论全面的评估而产生的,系采用一种叫“主成分分析”的技术,考察了基于人物—事物和资料—观念理论的两个维度与霍氏量表的匹配程度,发现两个双极的工作任务维度构成了霍兰德的理论基础。目前,普瑞迪格的研究成果已成为美国大学考试中心(ACT)的核心。ACT把数千种职业按其涉及的两个任务维度分成六个职业类别(JobCluster),与霍兰德六种职业兴趣类型相一致,构成职业全景图。

盖蒂从知觉的不断深化角度对职业兴趣进行了分类,认为人类对职业知觉的相似性可以用一个具有层级的树形结构来表示,而职业兴趣也是这种类似的树形结构,构成了层级模型。盖蒂并没有对职业兴趣的种类进行扩展,只是对兴趣种类按树形结构进行了分层重建。尽管一些研究支持了盖蒂的理论,但多数理论研究者认为盖蒂理论对职业兴趣结构的贡献是有限的。

职业兴趣理论最新的研究成果是崔丝和朗兹的球形模型。在对前人理论的探索过程中,他们发现职业兴趣的结构由三个维度构成,分别为人物—事物、资料—观念和名望(prestige)。其中,前两者与普瑞迪格二维度理论一致,名望维度是区别于以往理论的一个显著特征。名望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许多文献中提到过,比如地位(status)、职业水平(oallevel)、培训水平(level)、困难与责任水平(levelofdiffidresponsibility),这些变量间呈高度相关,通过一系列研究,他们证实名望是职业兴趣的一个必要的维度。

在球形模型中,我们不妨把兴趣分布在一个地球仪上。类似普瑞迪格的二维分类实际是赤道面的横剖图,上面均匀地分布着基本兴趣,分别为社会促进、管理、商业细节、数据加工、机械、自然户外、艺术和助人,共8种;在名望维度上分布着10种基本兴趣。5种高名望兴趣处于北半球区域,北极圈里是影响,北温带分布着社会科学、商业系统、财务分析、科学4种基本兴趣;在另一端是反映低名望维度的基本兴趣,南极圈是手工劳动的领地,南温带分布有质量控制、人事服务、建筑修理、基础服务4种低名望兴趣。

目前,没有研究证实哪个职业兴趣的结构能够适用于所有的群体,在某种背景中有的模型可能是有效的、有意义的结构,而有的则代表性很差。有关职业兴趣结构的研究,尤其是跨文化职业兴趣结构的研究仍在进行中。

二、职业兴趣与职业发展

职业兴趣不是天生的,其形成与个体所处的历史环境、实践活动和自身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职业兴趣的发现和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在未来职业选择过程中明确方向,少走弯路,在工作中始终保持较高的积极性,不断推动职业的发展,最终实现职业成功。

(一)职业兴趣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1。影响人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定位

职业兴趣的选择作用和定位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影响职业选择。一个人对某项职业活动的兴趣会促使其对该职业投入更多的关注,给予优先的分配,寄托深厚的情感,享受从事该职业的乐趣,形成明显的职业倾向,从而显著影响其在职业行为中的表现和职业道路的选择。二是形成职业定位。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一个人通过不断积累关于该职业的各种知识,甚至通过实习等行为积极参与到该项活动中,享受职业带来的回报,就会在职业倾向的基础上形成职业定位,把这份职业作为自己终身热爱的职业,实现由乐趣向志趣的转变。

职业兴趣可以产生强大的职业动机,提高个体应对工作压力的坚持性和抗挫折性,甚至可以使人在某个职业上矢志不渝。但由于职业兴趣与目标和情绪的结合,故而在某些职业阶段职业兴趣也会阻碍职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兴趣过窄,过于执着于某职业,当职业环境发生突变时,不能适应环境变化,造成职业生涯断崖式跌落,或情绪长期难以自拔。二是职业目标在某个时期得以实现,兴趣得以充分满足,但新的目标没有建立或选择,产生职业发展的彷徨。由于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事业有成者身上,故被称为“职业高原现象”。三是由于职业压力过大及工作生活失衡造成职业兴趣下降,表现为不愿意去工作场所、不愿意接触同事、身心失调症候等,多发生在中年职业人身上,被称为职业发展的“中年危机”。以上三种兴趣失调若得不到及时调整,势必影响职业发展的进程。

2。促进技能开发,挖掘职业潜能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