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社会情感训练 > 第三节 社会情感学习项目的实施内容(第4页)

第三节 社会情感学习项目的实施内容(第4页)

指望远离人性的教育结出人性的果实,这无异于缘木求鱼、敲冰取火。

《孟子》记载了这样一桩发人深省的故事:逢蒙向羿学习射箭,把羿的看家本领都学到之后,他冒出一个歹毒的念头——世间能超越我射技的只有羿了,除掉他,我就成了天下第一。于是,他残忍地杀死了自己的老师。孟子听到这件事后说:“羿也有罪呀!”听的人蒙了:羿是个受害者,何罪之有?孟子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讲了另一个故事:郑国攻打卫国,郑国派子濯孺子为将。两军交锋,郑败。卫国派庾公之斯追击。子濯孺子说:“我肩膀疼,不能拉弓,看来今天必死无疑了。”他顺便问了车夫一句:“追我们的是谁?”车夫说是庾公之斯。子濯孺子听后大喜,称自己的命保住了。车夫不解,说对方射技如何如何了得。子濯孺子笑了:“那是我徒孙啊!他老师的射箭技艺就是我教的。他老师是个特别正派的人,教出的学生,肯定错不了!”果然,徒孙见了师爷,只象征性地放了几下空箭就离开了。羿只教技艺不教做人,所以死在学生手下;子濯孺子既教技艺更教做人,所以在徒孙手中逃生。孟子振聋发聩的教诲,何以唤不醒我们蒙昧的心?

每当我走进课堂,看到教师冷着面孔举办“正确答案发布会”时,我就难掩失望——唉,羿的魂,又在眼前这位老师身上附体了。

我们的教育,不缺乏高度,不缺乏深度,缺乏的是“温度”!我们搞过“知识本位”,也搞过“教师本位”,现在又搞“学生本位”。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懂得“生命本位”?苏格拉底为了看到弟子们的思想在他面前大放异彩,不惜“借自我嘲讽来掩盖他本身的优点”,他以“佯痴”换取弟子的“真慧”。他的生命就是一个火把,火把的使命乃是点燃智慧。

雅思贝尔斯这样定义教育:教育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是一个心灵唤醒另一个心灵。如果教师根本不屑把自己设定为“一棵树”“一片云”,而是热衷于以“救世主”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那么毫无疑问,他培养出的一定是人格畸形的人。

值得警醒的是,“寒性教育”的奉行者们正坠入“集体无意识”的深渊,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职业表情、职业语态,成了太多教师难以抹掉的戳记,“居高临下”病毒般侵蚀着太多教师的肌体。想想看,当每一名从教室里走出来的学生都以“扩散寒冷”“传递寒冷”为己任,那被冰痛的成千上万人中,最寒最痛者,不是教师又能是谁?

佛语云: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我们不妨扪心自问,在一个生命的“因由”阶段,我们,究竟该给他们什么?

【拓展阅读1-6】社会情感学习在美国兴起的背景

社会情感学习项目在美国的兴起既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同时亦是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应然诉求。

第一,校园危机日益严重。校园危机在美国普遍存在并有日益加重之趋势。很多学校存在学生吸毒、酗酒、破坏公物、逃学、暴力、偷窃、少女怀孕、自杀等现象。美国是世界上毒品泛滥最严重的国家,青少年吸毒更是社会的一大毒瘤。在美国,卫生部门在统计学生使用麻醉品时,把烟草也计入其中。美国卫生部精神健康服务管理部门对12~17岁学生的连续调查表明,酒精和烟草是学生中使用最多的麻醉性物品。1996年,回答说在调查前30天内饮用过酒精、吸过烟的学生比例分别达到18。80%和18。30%;承认在调查前30天内吸食过大麻、可卡因的学生比例分别达到7。10%和0。60%。1998年,由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约翰森教授主持的“监测未来研究”计划表明,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过去30天内吸食过大麻的八年级学生占比11。00%,十年级学生占比20。00%,十一年级和十二年级学生占比22。00%。[17]在美国,学生酗酒现象也十分严重。据美国酒精滥用和酗酒机构的统计,在美国,14~17岁的学生中已有3万多人存在严重的饮酒问题;在最近20年中,被抓住的醉酒开车的学生的数量是以前的3倍;每10个死于醉酒开车事故的人中就有4名是学生。[18]此外,学生枪杀事件在美国校园也很严重。《时代》杂志的研究报告表明:1998年有100万名十二年级的学生带枪上学,有6093名学生由于携带火器去学校而被开除。美国中小学校园近年来时有枪声大作,不断传来学生死伤的噩耗,美国人痛心,全世界震惊。[19]此外,学校还面临着学生标准测验的巨大压力。学校常常不得不为了应付考核而忽视学生真正的学习参与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使青少年在校内外常常缺乏必需的技能来规避问题行为的出现。重视和加强学生社会情感的培养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第二,青少年社会情感荒芜。社会情感是指伴随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它对社会行为有发动作用,可以使行动活性化;同时亦对社会行为起定向作用,可以稳定行为方向。此外,社会情感还是维系人们彼此间关系的纽带。在价值多元的美国,青少年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生存发展的多重选择。自我设计和自我实现已得到承认,追求个性的张扬和自身价值的最大化也不再被视为异端。然而,极端利己主义和对他人、对社会的冷漠心态却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滋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或是疏离社会、自我奋斗,或是过早“成熟”,学习竞争环境下的另类生存“技能”,以致感情缺失、自私,甚至失去人类最根本的对是非善恶的评判标准,对悲剧事件的态度和评判超出常理,表现出对弱者的疏离和漠不关心,对他人情感的嘲弄和鄙视。2003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显示,28。00%的青少年持续两周以上每天感到悲伤和无助,以致无法正常进行活动;16。00%的青少年在过去12个月里有过自杀计划;28。00%的青少年在过去30天里有持续5天以上的饮酒行为;一些地区有超过50。00%的学生退学。美国搜索研究院向近10万名青少年发放自我报告问卷,结果发现:只有29。00%的青少年意识到他们现在的状态是由他们之前做出的选择所导致的,并且学会提前计划未来;而71。00%的青少年则完全没有意识到;只有35。00%的青少年认为自己尊重不同种族和文化的价值观和信仰;只有24。00%的青少年感受到他们的老师真正关心他们。[20]可见,青少年在自身情绪及情感认知上存在极大缺陷,关注青少年社会情感,提高他们对自身及他人情绪的认知迫在眉睫。

第三,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对情绪本身研究的突破。20世纪80~90年代以来,随着“无损害”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可以直接“看到”情绪与认知在大脑进行整合的区域及不同层次上的相互关系。脑功能成像技术近年来也开始应用于情绪记忆的研究,研究发现杏仁核在情绪记忆中的作用不仅局限在巩固阶段,它的作用在编码过程的初期已显示出来,并参与记忆的提取过程。这不仅扩展了之前依据动物实验所得到的有关结论,而且进一步揭示了人类情绪记忆的脑机制。[21]对社会认知中情绪过程对儿童社会能力发展作用的研究则发现,就个人—社会决策活动而言,情绪过程具有核心作用。围绕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情绪及其调控对儿童社会认知影响这一问题的研究,特别是以社会认知与情绪过程的交互作用对社会能力的影响为核心所展开的一系列研究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理论模型,不仅拓宽了发展心理学关于社会性发展的研究领域,而且从实证和理论诸层面成功地通过社会能力的发展与培养把情绪和认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22]

自1905年比奈(Bi)和西蒙(Simon)首创以智力测验的方式来测量人的智力水平以来,智力水平逐渐成为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中预测个体学业成就水平和未来事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但随着测量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发现智商高低并不能很好地预测个体在学校和社会中能否成功。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逐渐将视角转移到个体的社会与情绪能力方面,并将其作为影响个体成就差异的重要因素。也有研究表明,儿童对情绪的理解和其在同伴中的受欢迎程度,与跟同龄人进行社会交往、同龄人积极的经验、亲社会行为和与同理心相关的行为存在很大的关联。能够用感知情绪的方式来最小化和同龄人之间冲突的儿童,往往更受同龄人的欢迎,而且比其他儿童有更健康的人际关系。早年阶段的低层次的情绪调节水平往往能预测长期的行为问题。

第四,《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的颁布。2001年1月,刚上任不久的美国总统布什就发布了题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改革计划。在报告中,他勾画了21世纪美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蓝图,重申了美国公立学校应该承担起不分地区、不论家庭背景、没有肤色之别地发展学生心智、培养学生品格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并郑重宣布将与国会共同努力,力争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从而最终实现中小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23]这一计划在2002年1月经布什签署成为联邦法案,开始在全美50个州和华盛顿特区实施。该法案总的目的是确保所有公立学校里的每名学生都能获得做好充分准备的教师的教育、基于科学研究基础上的课程和安全的学习环境,主要内容包括提高处境不利的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教师质量、将英语熟练程度有限的学生转化成英语熟练的学生、促进掌握情况的家长做出选择和革新项目、鼓励建设21世纪的安全学校、增加对有影响的资助项目的拨款、鼓励自由和成绩责任制七个方面。

关于教育改革的争论倾向于把儿童的学习分为情绪和学业两个领域。人们或者沿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强调学业成绩,或者强调学生情绪和社会的需求。我们乐意传递一些重要的观点:两种学习方式彼此是紧密相连的。它的含义是提高学生社会情感学习的技巧在改善学业成绩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4]

【拓展阅读1-7】社会情感学习在英国的实施(以SEAL为例)[25]

“社会和情感方面的学习”(SEAL)项目鼓励学校采用全校性的方法,创建一种有情感文化修养的学校环境、道德风貌以及人际关系氛围,以促进学生、教职人员以及家长的社会情感学习。在这个整体框架内,那些经过开发用以鼓励学生、教师和课堂内外的学习的材料将获得合理的支持。与此同时,苏格兰行政院(TheScottishExecutive)在其健康学校网络的基础上,以“心理健康与情感健康”(mehaionalwellbeing)为名开发了一套方法。

英国教育和技能部在网站上列出了社会情感学习的相关资源,供学校教师、家长和社区人员等下载使用。

①“社会和情感方面的学习”资源(初等和中等)。它提供了在小学和中学里促进社会、情感和行为技能发展的框架,包含一系列的活动、幻灯片、指南书册。

②家庭“社会和情感方面的学习”。这是指父母或监护人与孩子共同进行的活动,旨在让父母为孩子的社会、情感和学习技能发展以及在校任务的完成提供支持和帮助。

③社区凝聚力标准。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缩小差距;在对话、相互尊重和接受差异的基础上建立共同的公民价值观;减少参与和获取成就的障碍。

“社会和情感方面的学习”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社会和情感方面的学习”的干预模型

“社会和情感方面的学习”采取了三波干预模型,如图1-3所示。

图1-3“社会和情感方面的学习”的三波干预模型[26]

在图1-3中,全校性的实施运用即为第一波干预(图中最顶层)。在这一层面上,质量为先的社会、情感和行为技能的教授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建立有效地促进情感健康和福祉的全校性政策制度和框架尤为重要。中间一层即为第二波干预,这里是针对一部分学生及其家长来进行的,这些学生被认为在技能发展方面需要额外的帮助和指导。图中最底层是第三波干预,直接针对特定的儿童来开展个别辅导。

(二)“社会和情感方面的学习”课程材料

在两年的时间里,500多所学校参与了初等国家战略的行为和出勤试点项目。在此实践基础上,一套全面的、系统的课程材料于2005年得以开发完成并出版。这套材料帮助儿童发展理解他人观点、在小组中进行工作、遇到困难坚持不放弃、解决冲突、调控焦虑等技能。它是以众多小学系统地开展“社会和情感方面的学习”项目的实践为根据的,这些实践活动包括开展圆圈游戏、同伴方案、个人、社会及健康教育和公民意识课程。

该课程材料分为如下七个主题。

①新开始(newbeginnings)。

②争吵与和好(gettingonandfallingout)。

③向欺凌说“不”(saynotobullying)。

④向目标迈进!(goals!)。

⑤喜欢我自己(goodtobeme)。

⑥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

⑦改变(ges)。

每个主题都是面向全校开展的,并且包含全校性的集会活动以及后续活动的建议。这套材料共包含七个系列,以不同的颜色来区分。其中,针对学生的年龄段,分为四个不同的水平阶段,即红色系列——基础阶段;蓝色系列——一、二年级;黄色系列——三、四年级;绿色系列——五、六年级。另外三个系列是:紫色系列——针对教职人员所开展的活动;金色系列——针对家庭开展的活动;银色系列——针对学生开展的小组活动。

第一步,校长、副校长或者学校里的个人、社会及健康教育课程协调员参加由当地政府组织的“社会和情感方面的学习”课程材料介绍会。

第二步,校长、副校长或课程协调员共同分享和交流各自的想法,并达成一致协议做进一步的探索。接下来,考虑如何将课程材料与学校中正在开展的有关促进学生的社会、情感和行为技能发展的课程结合起来。然后把该材料介入学校的计划课程,使其在其中找到适当的位置。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