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校长的思想 > 第三节 学校文化的思考与行动(第1页)

第三节 学校文化的思考与行动(第1页)

第三节学校文化的思考与行动

一、学校文化的建设思路

现代学校的变革是一种内涵式的变革,内涵式的变革绝不是学校肤浅的、蜻蜓点水般的改变,而是最深层次的变革,即深入学校整体品质的改变。

(一)对学校文化的思考

社会急剧转型,多种社会文化观点相互碰撞,传统教育观念与现代教育观念产生冲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文化建设显得格外重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创办有品质的教育成为发展的趋势。

凡真正有品质的学校,都源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如何提高一个学校的品质,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理想的提炼,理想的共识。因此,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深层次发展的突破口,是学校品质的真正提升与发展的契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教育理想的树立与凝练;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深入学校工作的骨髓,即本质。

(二)学校文化的实质内涵

学校文化是在学校教育理想的引领和指导下的生活方式。归根结底,学校文化是一种全体成员的生活方式,包括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即如何想事情、做事情。学校文化蕴含于学校的一草一木、一言一行之中。学校文化要有教育的味道,突出教育特征,生活方式不能浮在表面。

(三)学校文化建设的背景分析

文化的发展是延续的,对已有情况的分析是文化发展的起点。

1。当今教育发展的现状

当今教育呈现出两个现状:一是“被”文化的强势发展。很多教师和学生“被生活”“被代表”“被玩”“被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这不是一个“生”的状态,也不是一个“活”的状态。如果“被”了,生活就成了负担,失去自己主动选择的能力。二是生活处于迷茫的困境。很多孩子知识和技能都很好,但你问他想干什么,他会很迷茫地回答你:“啥也不想干。”他们缺少想做事情的冲动,缺少想投入某件事情的热情。因此,面对这些教育困惑时,我们应该如何回应?在我看来,教育应该培养孩子用真实的、投入的状态面对生活,而不是“被”生活。

2。学校历史文化的分析

文化源远流长,任何文化都不是断裂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源头和基因,它以独特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柏拉图对艺术的理解是“充分行为能力的一种状态”。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他们不仅能做普通的事,还能够做创新的事。在这种意义上,艺术又是什么?应该是一种充分的行为能力和状态。艺术一定需要坚定的努力、主动的创造、丰富的想象力,如果没有这种想象力的东西,艺术就没有办法成功,创新根本不可能。纵观我校的发展历程,从1988年建校以来,经历多年的发展,自身已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基础。我校传统特色——书法,以其独有价值在文化建设中贡献出一笔一墨。历经多年的积极探索和研磨,学校书法特色已经融入学校整体的文化建设中,从语文、数学到科学等不同学科层面关注孩子的书法教育。

二、学校文化内涵与理念的阐释

基于对当今教育现状和学校历史文化的分析,我校提出“生活精神·艺术气质”的核心价值理念,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形成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办学目标。“生活精神·艺术气质”是精神动力与方向,体现主体性与创造性。

(一)办学理念

我们的办学理念是“生活·艺术”教育。“生活·艺术”教育是充满生活精神与艺术气质的教育,旨在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价值引领,即艺术对“美”的追求是生活中“真”“善”的提升。

(二)育人目标

我们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实基础、创造能力、社会责任、生活热情、自由情怀、自主精神的生活创造者。对这一育人目标的解读如下:

1。坚实基础

坚实基础是学生成长的前提。范文澜先生曾经说过:“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坐十年”就是为了打基础。

2。创造能力

据《辞源》释义,“创造”具有先破坏、后建造之义;《辞海》释义为“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现代汉语词典》为“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综而述之,“创造”有两个关键点:(1)首先;(2)新。“首先”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新”相对于旧,更适合时代的发展,更顺应时代的需要,更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3。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心是社会个体对社会公共生活中所承担责任的合理认知和评价,并体现在情感和行为之中的一种个性心理品质。学生对社会的一种责任也是其公民素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生活热情

对生活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以积极、主动、友好的态度投入生活中。热情与人生观、价值观相关联,是一个人态度、兴趣的表现。

5。自由情怀

自由情怀是一种不受束缚、能够自由表达内心想法的品质。让孩子保留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敢于为内心的想法而实践。

6。自主精神

“自主”意为自己做主,做学生自己。每个人都有自主意识、独立个性,能进行一定的自主活动,表现出自主性。马克思说:“人始终是主体。”自主性要求个体在生活中持积极主动态度。

7。生活创造者

生活创造者指身心健康,在生活中创造生活的人。

(三)办学目标

建设精致的“生活·艺术教育”的特色学校是我们的办学目标。

精致,指精巧、细致。精致化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走向,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理念、新策略。精致化是指品质管理与效率讲求的整合,即追求卓越、提升品质的精致文化。精致化追求一种卓越、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以细节取胜,可通过打造精致化课程、实施精制化教学、营造精致化校园环境及精致和谐的人际氛围来实现这一理想目标。精致化对于管理者和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它要求管理者和教师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做到精细入微、周到细致,这也正是“生活精神·艺术气质”最好的体现。

教育,需要成为真正的生活,这是陶行知和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师生在其中不过多地关注能够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因为充实的生活本身就是最大的奖赏。要让艺术中的踏实努力、自主创造成为一种自然,成为我们本来的生活状态。

三、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