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本真课堂基本理念 > 九从叙述者的角度教学涉江采芙蓉(第1页)

九从叙述者的角度教学涉江采芙蓉(第1页)

九、从叙述者的角度教学《涉江采芙蓉》

双流中学刘小芳

摘要:“叙述者”是叙事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他是叙事行为的承担者,是个虚拟的人,其作用是讲故事。由于诗歌是“在心为志,发而为诗”,大家习惯把抒情对象等同于诗人本人,平时几乎只说抒发了什么情感,而不提抒发了谁的情感。这种习惯无疑遮蔽了对叙述者的认识,同时把叙述者与诗人本人简单地画等号。而一旦出现叙述者存在多样性,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困惑,尤其是在边塞诗和闺怨诗中。抓住叙述者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通过从人称上补充诗歌主语来明确叙述者的身份,从而明确诗歌抒发的是谁的情感。再从不同叙述者的角度,引领学生真正进入诗歌优美的意境,去收获丰富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诗歌;叙述者;情感

《涉江采芙蓉》一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第二单元第7课中的第一首古诗。这首诗简单浅易,从文字表面一看就懂,难以进入大家重点关注的视野。这首诗真的那么简单吗?它的教学价值有其独特的地方吗?带着疑惑我走近这片芙蓉。

(一)此诗中的待定因素

从表面看,这首诗通过抓诗眼“思”,抓关键词“忧伤”,很容易知道抒发的是思念、忧伤的情感,理解上几乎没有任何障碍。在我驻足深思时,一些问题突现在面前:诗歌抒发的是谁的情感?谁在采莲?谁在还顾旧乡?

单看这“谁在采莲”,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的观点是:

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诗网的观点是:

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可径指其为“游子”。

朱光潜先生的理解是:

头两句写夏天江边花香日暖的情况,气氛是愉快的;作者为着要采荷花,不惜“涉江”之劳,是抱着满腔热忱的。

先生先是用“作者”这个主词来说谁采芙蓉,后面明确自己的观点:“就我个人的体会来说,我选择了第二个解释。这有两点理由。头一点:‘远道’与‘旧乡’是对立的,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说话的人应该是女子,而全诗的情调也是‘闺怨’的情调。”故先生认为采莲的当是女子。

《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观点是:

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看来大家解读的争议在女子与男子之间进行,由于诗歌的信息容量小,单从文本看,很难确定,如果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结合起来,或许有所启示。“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由此看采莲的是女子。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中写道:“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由此看,采莲的也是女子;而“芙蓉”谐音“夫容”,采来送给丈夫,更是体现采莲的是女子。

但梁元帝的《采莲赋》中有:“于时妖童媛女,**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妖童媛女,就是漂亮美丽的少男少女。由此可见,采莲的既可以是女子也可以是男子了。

看来是存在两可的理解了,但大家在解读时各执一端,几乎没有出现相容或多解的观点。因而由此带来的抒情主人公的理解,自然也存在争议,有的说抒发的是男子的情感,有的说抒发的是女子的情感,有的干脆说抒发的是诗人的情感。

那么,是否只有这首诗才存在这种情况呢?答案是否定的,在边塞诗和闺怨诗中,也存在大量的类似问题。比如,王昌龄的《从军行》抒发的是谁的情感呢?“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中间应该既有将士保家卫国,誓死破敌的决心,也有对将士这种情感的赞美之情。《春怨》中:“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一个“妾”字,表达的是女子和远征辽西的丈夫团聚不能,期望梦中相会的思念之情。但这当然不是作者金昌绪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应该是对这女子的同情。

对这一问题,学生们的现状是怎样的呢?就《涉江采芙蓉》和初中教材里温庭筠的《忆江南》这两首学过的诗词,我抽查高二、高三的学生,问他们抒发的是谁的情感,几乎一片茫然,连争议的情况都少。看来,这已经成为学生认识的一个盲区。

由此可见,抒情对象指向的是不同的人!

这首诗看来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如果不能对本诗的抒情主人公做出判断,就无法引导学生对此诗的内容与形式美进行充分的感受和体验。

那么对这一类诗该如何引导学生来判断抒情者呢?如何引导学生对这类的诗进行感受和体验呢?

这便发现了问题,而问题解决的一系列过程就始于这发现。

(二)从“叙述者”这扇窗看进去

“叙述者”是叙事学里一个重要概念。叙事学20世纪诞生于法国,叙事学(法文中的“叙述学”)是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叙事)”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构成的,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叙述者”是叙事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叙事行为的承担者,是个虚拟的人,其作用是讲故事。由于诗歌是“在心为志,发而为诗”,大家习惯把抒情对象等同于诗人本人,平时几乎只说抒发了什么情感,而不提抒发了谁的情感。这种习惯无疑遮蔽了对叙述者的认识,同时把叙述者与诗人本人简单地画等号。而一旦出现叙述者存在多样性,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困惑。

那么,怎样利用叙述者这个新的语识来解决理解上的困惑呢?

叙述者的分类很多,但从人称上说,一般分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和第三人称叙述者这两种。诗歌一般省略了主语,通过从人称上来补充主语,便可以从文本中明确叙述者的身份,从而明确诗歌抒发的是谁的情感。

在《涉江采芙蓉》中,主语在人称上有这样四种补充。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第一种:我、你、我们。第二种:你、我、我们。

第三种:我、我、我们。第四种:她、他、他们。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