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阳光心态培训课程 > 讨论与答疑(第2页)

讨论与答疑(第2页)

一位老同志:教授!我们都压力大,请您给我们减压,那我们的压力不都转到您身上了吗?您到处讲课,那么忙,您是怎么减压的呢?

谢谢这位领导的关心!我就是通过讲课来减压的。大家可能不理解,讲课怎么能减压呢?第一,我把讲课和旅游相结合。在北戴河,上午给中央机关干部减压,下午陪他们下海游泳;去新疆伊犁、喀什,讲一天玩一天。孔子讲学周游列国,本人讲课游遍全国。第二,我把讲课与散步相结合。为什么不坐着讲?站着讲课不腰疼!有心人代我计算了一下,讲半天课大约走了近万步,折合数公里。第三,我把讲课同喝茶相结合。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心智实验室研究表明,阅读能使压力水平降低68%,听音乐降低61%,喝茶或咖啡降低54%,散步降低42%。我在讲课过程中一边散步一边喝茶,压力水平不是降低将近百分之百了吗!

一位小伙子:您让我们积极正向思维,遇事往好处想。我工作几年了还买不起房,女朋友都跟我吹了,你让我怎么往好处想?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咱们国家的年轻人着急,不到三十岁,刚有工作,便张罗买房,自己没钱还要啃老。欧美国家通常四十多岁才买房,事业有成,工作稳定,特别是婚姻稳定了再买房,否则闪婚闪离的,每次都要财产分半,有多少套房子也不够分。我有位英国朋友,夫妻俩都是爱丁堡大学毕业,先在苏格兰工作,不久又到英格兰,接着到香港,香港回归中国后,他们又到非洲,南非、北非转了一圈,又到澳大利亚,几年后又从澳洲回到欧洲,后来又去美国转了几个州。还是“超生游击队”,每人怀里抱一个,手中拉一个。我是在美国认识他们的,问他们打算折腾到什么时候,先生笑着回答,退休后回苏格兰老家。我问他有房吗?他说到那时父母就不在了,老房子就归他了。我说难怪你们英国好多住宅都是一二百年,甚至三四百年,很少看到新楼,更看不到建筑工地,因为你们是发达(developed,过去完成时)国家,而我们是发展中(developing,现在进行时)国家。我又问他到处跑来跑去好找工作吗?他说没问题!招聘教师都要试讲,他在课堂上不时放放自拍的照片和录像,学生都很喜欢,觉得这位老师游遍世界、见多识广,评价表上给他打分很高。我很羡慕他们这种生活方式,一个人不但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我们中国的年轻人真的很可怜,花几百万元买一堆钢筋水泥,把自己扣在那里,哪儿都不能去。这些年人民币不断升值,用这几百万可以把世界游个遍!每天苦哈哈的,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更没钱玩,而且不敢跳槽。上海有家外企让我推荐位研究生做人力资源工作,年薪二十万元,结果我的几个学生遗憾地说,刚在北京贷款买房了,走不了啦!城里房价太高买不起,只好买城外的,每天抢公交、挤地铁非常辛苦。西方人在公交和地铁上可以看书看报,而我们只能白白浪费许多时间。

一位年轻白领插话:我住在隶属河北省的燕郊,每天要五点多起床,六点去公交站排队,上下班路上都要花两个多小时,父母可怜我,每天起大早替我去排队,好让我多睡一会儿。

一位漂亮女孩接着说:我们女生比你们更惨,几趟车都上不去,上去也被挤成照片了,还时不时被流氓骚扰。

二位所讲虽然有点儿跑题,还是很有意思。房价不能只靠政策调控,还要年轻人转变观念。租房多方便,住在单位附近,每天节省三四小时用于学习和娱乐多好!

一位企业老总调侃说:不但要年轻人转变观念,还要丈母娘转变观念。房价这么高,不能只指责我们房地产老板,丈母娘也难辞其咎,手里攥着户口本,问小伙子有房吗?有车吗?没有就走吧!许多影视剧中有女孩偷户口本的情节,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外国人看不懂。

大家都要转变观念。男女青年相亲相爱,同甘共苦,白手起家,一块奋斗,将来房子会有的,车子会有的,孩子也会有的,到那时一定比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住豪宅、开名车的官二代、富二代成就感要大,幸福感也会更高。

一位中年人:老师,您在讲暗示疗法时提到,中医强调身和心的整体性,讲究心理治疗,可我听有的专家说中医是伪科学,是江湖骗子,不知您对此有何看法?

首先声明,我既不懂西医,也不懂中医,可我知道,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繁衍生息至今,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医功不可没!从扁鹊到华佗,从孙思邈到李时珍,中医中药治好了多少人,怎么能说他们是江湖骗子呢?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说明中医中药已被国际科学界认可。当然,假冒中医的江湖骗子确实有,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因为出了几个骗子,便把整个中医都否定掉。

一位小帅哥:我是个学生,经常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来安慰自己,觉得对调整心态挺管用的,可父母老骂我不求上进,说我没出息,老师,您说我该怎么办?

我在前边曾经讲过自我安慰,讲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展开讨论,感谢你提了这么好一个问题,使我有机会进一步谈谈自己的看法。我也觉得这句话挺好,并不时用来自我解嘲。有的学生比我先晋升教授当博导,有的收入比我高,我心里就有点不舒服。可再一想,青出于蓝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学生超过老师是很正常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果学生都超不过你,说明你不是个好老师,早该下课了!比不过学生没关系,可以比比小时候的伙伴和以前的同学,好像还没有谁比我更强,自己这辈子混得不错了,该知足了。这样一想就坦然多了。但一个人不能老是往下比,那就不努力、不进步了。所以还不要忘了往上比,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要不断积极进取。往上比是问题应对,要努力解决问题;往下比是情绪应对,可保持良好情绪。一个人只有不断往上比,不断解决问题,同时又随时往下比,随时调整情绪,只有这两种比较都学会,两种应对都做好,才是一个心理健康、适应良好的人。古人云:德比于上,物比于下。德比于上,则知荣明耻;物比于下,则知足常乐。

一位考研落榜生:我们从小受的教育是有志者事竟成,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对目标要执着,可您却让我们要学会放弃和代偿,那不是遇难而退、见异思迁吗?另外,我要努力到什么程度才放弃呢?总不能遇点挫折就后退吧!比如,我考研,要考几年考不取才放弃呀?

问得好!我前面说过,真理都是相对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一切真理都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更如此。审辩式(亦称批判性)思维既提倡不懈质疑,又强调包容异见,原因即在于此。有志者事竟成,愚公移山精神,对目标执着,都值得提倡,但它们仅仅在鼓励人立大志、不怕困难这点上是对的,如果你抱着不放,死心眼,一根筋,一条道走到黑,那你就完蛋了。此时换一个目标,说不定柳暗花明又一村,你会取得更大的成功。至于何时该放弃,没有固定答案,要因人因事因情况而定。有的人可能考几年,有的人可能一两次就放弃,这里没有对错。遗憾的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所教的都是非黑即白的绝对真理,孩子从小到大没有学过如何处理这种两难问题。“融四岁,会让梨”,难道我们不管什么情况下都要谦让吗?有时不是也要针锋相对、寸土必争吗?“该出手时就出手”,到底何时该出手、何时不该出手?这种决策能力仅靠言传和书本都是教不会的,必须靠个人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才能真正掌握,知道何时要继续努力,何时该放弃。一些书呆子到了社会上处处碰壁,无所适从,其原因就在这里。有个年轻博士甚至到我这儿咨询,与女朋友交往何时送花、何时见双方父母这样的问题。我们提倡中小学心理健康课要以活动为主,在活动中去感受,在体验中学习,这样才能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一位男青年:您的五句箴言虽然是大白话,看起来很简单,很通俗,可我还是没完全搞懂。“现在不好将来好”的发展论好理解,“不好中有好”的相对论和“这方面不好那方面好”的全面论就很难分清,我觉得这两句意思差不多!

你是个好学生!这么快就把五句箴言记住了。还是来看太极图,全面论是既看到这一半黑又看到那一半白,是从其他方面找到好的一面;片面性是只看一面,或者只看黑,或者只看白。相对论是从白里看到黑,黑里看到白,从不好本身中发现好,当然也可从好中发现不好;绝对化是或者一团漆黑,或者一片光明,好就绝对好,坏就绝对坏。“我很丑,但我很温柔。”这是全面论。温柔难免软弱,刚烈容易断裂就是相对论了;柔中有刚,刚柔相济则是中庸之道的正理。

一位老先生:教授,您的思想中好像有些老子、庄子的东西,不知您对孔孟之道和老庄哲学怎么看?

我不是研究国学的,对孔孟之道和老庄哲学都知之甚少,您要对这些感兴趣可去听我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的课,她虽然很年轻,但在国学领域造诣颇深,不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而且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和百姓生活,活学活用,我只听了几个片段,就感到受益良多。

我还听过余秋雨先生的一次讲座,他说孔孟之道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庄哲学是修身养性调心。也有人说,孔孟是入世的,老庄是出世的。

国学大师南怀瑾则认为:“综合老子所谓的道,既不如佛家一样的绝对出世的,也不是如儒家一样的必然入世的,他是介于二者之间,可以出世,亦可以入世的。”他还形象地比喻说,“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百货店。”

以“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座右铭的林语堂先生却认为:“道教与孔教是使中国人能够生存下去的负正两极,或曰阴阳两极。”

我个人觉得老庄哲学对个人修身养性、做好心理调节是不无益处的。

一位女青年:老师,您在开始时讲辩证法,可是我听着听着,怎么感觉到了一点阿Q的味道,难道鲁迅尖锐讽刺、严厉批判过的精神胜利法也值得推崇吗?

你的问题也很尖锐啊!我身上岂止有点阿Q的味道,有时简直就是阿Q第二。有一次,我对一个自称成功人士,在我面前摆谱显阔的小老板说:“你一年赚几十万算什么,我一个学生在外企工作,年薪四十万美元,我的学生比你阔多了!”阿Q比不过人家就搬出自己的祖宗,可惜我的祖宗也不阔,就只好拿学生来自我安慰了。你看这不是一个活脱脱的现代阿Q吗?所以我在朋友圈里的网名就是老Q。其实人有时候来点儿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无不可,在充满竞争和压力的世界上,如果没有一点阿Q精神就很难生存。毛主席对帝国主义都能一分为二,说帝国主义既是纸老虎、豆腐老虎,又是真老虎、铁老虎。我们对阿Q当然也应一分为二。如果你时时、处处、事事阿Q,老是“小子打老子”“我的祖宗比你阔多了”,那叫不求上进,叫没出息!但偶尔来一下,作为缓解情绪的权宜之计,用用也无妨。好比一个人发高烧,当务之急是退热,而不是其他。阿Q也有可取之处,就是他从不失眠。不知我的回答你是否满意?(笑声)

一位大学生:郑教授,我的问题可能有点失礼,您前面讲到两种心理,我觉得您就有点像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狐狸,这种酸葡萄心理不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吗?

你的问题不但不失礼,反而是个好问题,能促进我们讨论更深入。还有比你说得更尖刻、更难听的呢!你只不过说我像只狐狸,有人骂我像头猪。

多年前,我到北京大学讲课,也讲心理调节,讲着讲着纸条就递上来了,不但说我是阿Q和狐狸,还有人写道:“请问先生,您是愿意做一位痛苦的智者,还是愿意做一头快乐的猪?”我刚念完,台下一片哗然,流露出对写条者的不满,认为对老师太不礼貌了。我笑了笑说,大家别介意,我喜欢这种挑战性的问题,时间不多了,别的问题可以不回答,这个问题一定要回答!

首先,我这个人不够聪明,算不上智者,而且我也不痛苦,所以第一句话不符合我。这位同学能提出这么深刻的问题,应该智商很高,是个智者,而且估计他也很痛苦,因为在他心中智者是和痛苦连在一起的。下面再来看第二句话,我确实很快乐,但我不是猪,因为猪吃饱了睡,我吃饱了要工作,要讲课,我相信你不会在这里听一头猪哼哼一个晚上,可见我不是猪。现在我要反问你:“汝非猪,焉知猪之快乐?猪快乐不快乐我不知道,你又不是猪,你怎么知道猪的快乐呢?”引得台下哄堂大笑,这就是平等讨论的效果。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