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欲望高。
除了来自外界的客观压力,我们个人内心的欲望也能成为一种压力。一位大学教师退休前最后一次晋级,因为没评上教授,憋气窝火,导致心脏病突发,不治身亡。追悼会后,另一位也未晋升教授的老先生发出感慨:“哎!这个教授不当也罢,还是要长寿不要教授!”
欲望能催人奋进,也会带来痛苦。我们的一位学生对北京某城区的几百名公务员,采用国际通用OSI-2压力量表和访谈技术进行调查,发现其压力排在第一位的并非工作本身而是角色期望,说白了就是对职务的期望。
不仅个人欲望,周围人的期望同样也是压力的来源。天下望子成龙的家长,给无数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子女拼爹拼不过别人,对家长也会构成压力。
我有一个朋友,在政府机关工作,三十岁就是处长了,年轻有为。可从此之后就原地踏步了,十几年过去了,四十多岁了,他还是个处长。他自己心态还比较平和,在我心目中他是一位很好的国家干部,心胸很豁达。他说我真的不大在意这个职务职称,只要干好工作,对得起良心,对得起组织的培养就可以了,晋不晋升没关系。他自己没有那么大压力,可是周围的人给他压力,特别是他的太太。太太是个医生,当初嫁给他,就是因为看他能力强,很有发展前途,认准是个“潜力股”,对他抱有很高期望。令太太失望的是自从结婚之后,先生就不再晋升,于是免不了经常唠叨,有时候还骂他是老陈醋(处)。哎呀,很难听啊,让他很烦。他说最可气的是连儿子也跟他妈妈学坏了。儿子学习很差,在学校老是最后几名。他对儿子说:“你也得努力,也得进步啊!”结果儿子回了他一句:“还说我呢,你进步了吗?老陈醋(处)!”你看,无论自我期望还是他人期望,都会成为我们的压力。
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了,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见图1-1)。
图1-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人类的需要就像一个金字塔,下面是最基本的、人人都必须要满足的,越向上越高级,能满足的人越少。最基本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亦称生存的需要。一是个体生存,那就要吃饱;二是种族生存,那就要传宗接代。至圣先师孔老夫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和孟子同时代的告子也说:“食色,性也。”“食”就是饮食,“色”即男女之事,这是人的本性,不满足,社会不稳定。现在有打工仔、打工妹在城里结成临时夫妻,到了春节各回各家,各抱各娃,这也是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由于农村有些人重男轻女,导致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将近120个男孩,只有100个女孩,将来会有3000万到4000万光棍儿,这是一个潜在的危机。有学者建议几个小伙子合娶一个媳妇,在网上挨了板儿砖,被骂成“禽兽教授”。该教授的说法固然荒唐,但所提的问题确实存在。对这类问题政府要关心,必须想办法解决,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还要控制男女性别比。
饮食男女的问题解决了,生理的需要满足了,能活下来了,接下来是安全的需要,不但要有遮风避雨的房子,还要装上防盗门。过去为什么没有看病难?人们饿着肚子的时候是不会看病的,现在人们吃饱穿暖了,都想长命百岁,都进城去大医院看病,就挂不上号了。
生理的和安全的需要都属于物质上的,温饱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是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需要,要被人爱,要受尊重,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一个人低层次的需要没有满足,很难产生高层次的需要,乞丐不大讲脸面,不怕丢人;饥寒交迫的人不会买高档化妆品,更不会去美容整容;大老板希望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比尔·盖茨热衷慈善等,都体现了不同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并不是什么新东西,中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有句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比马斯洛的理论要精辟得多,而且早了两千多年。
需要层次理论提示我们,发展是硬道理,两个文明必须一起抓,两手都要硬,不能脱离物质基础建立所谓空中楼阁的精神文明。
一位老先生起立插话:教授!我有一事不明,在此向您请教。过去我们穷,不文明可以理解,没有厕所就随地大小便,没有通信工具就靠高声喊,老老实实排队就挤不上车。现在我们富裕了,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不差钱”,为什么还都骂我们不文明呢?就连港台同胞也讨厌我们内地人,真让人费解。
谢谢这位老同志的发言,这使我们的讨论可以更深入。您说的情况确实存在,不久前我从网上看到一个报道,其来源是否可靠有待验证。据说联合国一个专业机构,调查了世界上168个国家的公民素质,包含一百多项指标的综合评比结果,中国排在倒数第二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特别是让我们当教师的脸红汗颜。当然也不能全怪我们老师,家长以及各级政府和媒体也都有责任。
事实表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不完全同步发展,现在我们一些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在物质上已经赶上或接近某些发达国家,但我们在精神上还落后一大截。过去某些人认为西方有物质文明,我们有精神文明,这是自欺欺人。物质上赶超相对容易,精神文明建设则难度很大,不会随着物质文明自动出现,而需要长期培养积淀。
有金钱未必有教养;物质富裕了,精神不一定高贵。一些土豪和暴发户富而不贵,“饱暖思**欲”的情况也是不少见的。现在人吃饱了,毛病也多了,很多心理问题也就产生了。穷人很少有“三高”,乞丐不会失眠,更不得焦虑症、抑郁症、神经官能症。温饱问题解决了,人们的心理问题就会增多。
现在许多人的压力来自不断膨胀的欲望,官希望越来越大,钱最好越来越多,比职称,比待遇,比阔气,比排场,比名牌,所以活得很累。
20世纪90年代,我应邀去台湾省进行学术交流,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已故)送我两本书,他在《谈历史与人生》一书中,引用了明末清初的闲书《解人颐》中的一首白话诗,来描述人无止境的欲望: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作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其中,“作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两句为南怀瑾先生所加。用这首诗来描述当代某些人是不是十分贴切?
可见,要给自己减压很简单,把欲望降低一点,你的压力立刻就减轻了。
一位中年干部高声发问:老师!您是让我们随遇而安、满足现状、不求进取吗?难道我们不该努力向上、不断进步吗?
不甘落后、积极进取是对的,我们要努力干好本职工作,但千万不要在物质上与人攀比,更不要在职务升迁上动更多脑筋。官衔是个金字塔,机会越来越少,总有止步的时候,并非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标。我们在努力向上、不断进取的同时,还要面对现实接受失败。成功了不骄傲自满,失败了既不气馁、自甘暴弃,又能以知足者常乐的心态坦然面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总之一句话:应该安中有不安,不安中有安;满足中有不满足,不满足中有满足。这种辩证关系,我们在后面阴阳辩证法一节还要做更多讨论。
回答完这位先生的问题,我们回过头来继续讲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