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阳光心态工作坊实录视频 > 暗示(第1页)

暗示(第1页)

暗示

在精神分析中经常用到催眠、暗示这些术语。刚刚做过的冥想放松,就是一种催眠。所谓暗示指的是不自觉地、下意识地受了自己或者别人言语行为的影响。受自己影响叫自我暗示,受别人影响叫他人暗示,受环境影响叫情境暗示。这种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因此有积极的心理暗示,也有消极的心理暗示。

暗示能影响行为、影响情绪,甚至能引起生理反应,从而影响健康。杯弓蛇影、望梅止渴都是心理暗示起作用很好的例证。你看,曹操一说前方有梅子林,士兵们的口水就不自觉地流出来了。看到酒杯里有蛇,酒后就肚子疼;把那个墙上的弓摘下来,影子没了,肚子就不疼了,这就是心理暗示。

还有一个类似于杯弓蛇影的故事,说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一次打猎口渴了,那个时候皇帝也没有现在这么好的条件,你看咱们出门有易拉罐、矿泉水什么的,皇帝可没这待遇,口渴了怎么办啊?只能找小河、小溪,在那儿趴着喝,喝着喝着,呦!怎么水里有条蛇啊?喝完一抬头,哎呀!这蛇怎么没了?钻到我肚子里去了吧?你看方才还有,这一喝就没有了,肯定钻肚子里了!先是觉得胸口有点堵,后来就觉得肚子疼,疼得受不了。那些太医、御医啊都没办法,后来魏徵把孙思邈给请来了,那是天下名医。孙思邈一诊脉,一了解情况,心想那蛇怎么可能钻到肚子里去呢?往皇帝身上一看,明白了,原来李世民的帽子上、衣服上有龙,映在水里边,就好像蛇在游,低头喝的时候有,一抬头影子没了,就觉得蛇钻进肚子里了,这和那杯弓蛇影不是一个道理吗?这是心病,疑心生暗鬼,心病就得心药来医,怎么办?孙思邈派人捉了一条小蛇,药水里泡了泡,放进竹管,藏在袖子里,然后不动声色地说:“陛下肚子里确实钻进一条蛇,不过没关系,我可以用药给你打出来。”接着给李世民服了一服催吐的药,他吃完药就呕吐,吐着吐着,这蛇就出来了。李世民一看,啊!蛇吐出来了,一下就不堵了,也不疼了。这就是心理治疗,用的是暗示疗法。

我们中医是讲心理治疗的,强调身和心的辩证关系,中医文献里类似这样的案例不是个别的,这里我再讲一个。有位女孩一伸懒腰,这胳臂举上去下不来了,这怎么办啊?吃什么药也不灵。有个老中医懂得心理治疗,知道这是一种癔症,对癔症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心理暗示。老中医说,我走南闯北,你这种病啊,我见得多了!很好办,肯定能治好,不用吃药,烤一烤就好了。用什么烤啊?用针灸的艾条。烤哪儿啊?烤肚脐眼儿。那时候可不像现在,女孩子把肚脐露在外边,过去都捂得严严的,免得受风着凉。老中医点着了艾灸,就来解这女孩的腰带,就在裙子带刚要解开的一刹那,还没等烤,女孩胳膊立刻就放下来了,赶紧提裙子,要不然就走光了。哎,就这么简单,心理暗示把潜意识中的障碍打通了。她原来并不是装的,她是真的动不了,但是现在她也真的好了。

这种癔症表现有很多种,有的会突然看不见、听不见,突然说不出话来,突然动不了,突然哪里特别疼,你去检查吧,哪儿都没毛病,这在国外书里边介绍得很多,都是用暗示治疗。

一个人腿疼得不得了,去医院检查,骨骼、肌肉、血管、神经哪儿都没坏,没有任何器质性的病变,只是功能一时发生了故障。就像我们的电脑,有时候会突然死机,按哪儿都不动了。人这个复杂的系统也这么怪,某个器官也会莫名其妙突然发生问题。医生对他说:“我们医院有特效药,专门治你这种病,往腿上打一针保证好。”慢慢往腿里注射,接着问:“怎么样啊,感觉到腿有点热了吧?”“啊!是有点儿热。”“那就好了。”针头一拔,“起来!走!”抬着来的,走着回去了。注射的什么灵丹妙药啊?葡萄糖,安慰剂,根本就不是什么药!但是他相信了,就好了!

人这个心理啊,就是这样的莫名其妙,有许多方面我们现在还没有研究清楚,暗示让人得病、让人病好的事例在医学上屡见不鲜。

某肿瘤医院院长是位海归博士,他在电视里讲课说:两个妇女听说最近得肺癌的越来越多,害怕自己也得,整天担心,后来就觉得出气不顺,有点儿堵得慌,担心肺里长了什么东西。俩人一块去医院拍片子检查,结果一个人有病,一个人没问题。没问题的这个放心了,一天高高兴兴的,吃得香,睡得着,该做什么做什么,忙忙碌碌,精神越来越好,出气也顺了。可是那个片子有问题的,回来就完了,整个精神都垮下来了,整天闷闷不乐、无精打采,老想着我得肺癌了,活不了多久了,越来越堵得慌。后来医生发现,两个人的片子相互拿错了,没病的拿了有病的,结果因情绪不好导致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失调,就真的得了病;而有病的拿了没病的片子,心情好,情绪乐观,慢慢地免疫功能又有所恢复,病就减轻了。癌症不是不可战胜的,有人得癌多年,既来之则安之,心态平和,慢慢地癌细胞就越来越少了。这是有可能的。

一位女医生起来插话:老师!我们医疗卫生系统流传着一个故事很有意思。一位女士老怕自己得病,听人家说这个得癌那个长瘤的,自己也这儿摸摸那儿摸摸,“我可别得!我可别得!”摸来摸去就摸出病来了,哎呀!我这边**怎么有点疼?可别长什么东西吧!然后就去医院检查,B超、CT、核磁都做了,结果什么都没有。她还不信,老去看病检查,大夫护士都烦了,认为她装病,有时候难免议论议论,被一个老大夫听见了。老大夫懂点儿心理学,说这叫作疑病症,就是自己老怀疑自己得了病,实际上是心病。他对几位医生护士说,下次我来给她治,她不是没见过我吗,你们就说我是刚从国外回来的见多识广的大专家,专门治乳腺癌的,特别有经验。这位女士来了,见那个老大夫西装革履,鹤发童颜,看起来就像一个有学问、有经验的老专家,而且服务态度又好,特别耐心。

“这位女士,哪儿不好啊,哪儿疼啊?哦,这儿疼,这边疼吗?”

“这边不疼,就这儿疼。”

“让我好好看看,仔细检查检查,哎呀!看来还真有点问题,不过问题不大,很小,一般的人啊,不认真还真检查不出来,也就是我有经验,因为我见过很多这种病例。”

“大夫,有办法吗?”

“有办法!”

“要做大手术吗?”

“不用,就和扎针差不多。”

然后用酒精棉球涂一涂,接着用小刀片轻轻划一下,弄点儿血出来。

“好了!取出来了!”

“用缝吗?”

“幸亏发现早,很浅,不用缝了,起来吧!你看,就这么点儿东西,切出来你就好了。还疼吗?”

“不疼了!啊,到底是大专家呀,手到病除!”

女士接着对一个小护士说:“你们老说我装病,你看我是装病吗?不说你们医术不行!你看还是大专家吧,手到病除,一下就给我治好了!”

这个小护士撇撇嘴,“好了什么呀?骗你也信啊!”

原来骗我啊!于是不得了,又疼起来了。

你看不懂心理学不行吧!所以现在医学院校都要开设心理学课程,特别是医学心理学,因为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医生、护士都要懂点儿心理学。有时候医护人员言语行为不当,没病也让人得病了,那叫作医源性疾病。比如,给人体检拍完片子,你俩在那儿嘀嘀咕咕,患者猜想是不是说他得了癌,“肯定是了!要不他们为什么嘀咕?”其实那俩人在偷偷约会呢!当着病人说悄悄话,让病人起疑心了。

国外对暗示的研究很多,特别在医学上,任何一种新的药物或一种治疗方法,在正式推广使用之前,一定要对病人随机分组,做安慰剂双盲对比实验。什么意思啊?一组病人吃真药,另外一组随机分配的同样的病人吃假药(淀粉、维生素或葡萄糖),但是形状、颜色、包装、说明书都一模一样,这叫安慰剂。医生、护士和患者、家属,谁都不知道有人吃的是假药,只有研究人员知道,事前对病人和药物编了码,服用几个疗程,最后看吃真药的好了多少,吃假药的好了多少。如果比例相差不大,就说明不是药物本身的作用,而是安慰剂的作用,只有在统计上二者差异显著,才说明是药物本身的作用,这种药才能够推广使用。如果吃真药的病人好了90%,吃假药的好了10%,该药的治愈率便只有80%。我的学生在国外就有专门从事这种研究的,我国医药界目前对新药品上市也有同样的要求。

不光药物,甚至手术有的也可能是安慰剂的作用。据我的学生说,美国有十五个美尼尔氏综合征病人做真手术,十五个同样的病人做假手术,最后各有八个病人好了,你说那挨刀的冤不冤啊!人家就是比画比画,刀子、剪子、钳子稀里哗啦响,其实没开刀。但病人相信手术了,便也有那么多人好了,那就是说,不是手术本身的作用,而是心理暗示的作用。

一位小伙子,是位大三学生,多次去医院看病,说自己肚子里长了瘤,让大夫给做手术。各种仪器反复检查后,未发现任何异常,医生怀疑他精神有问题。班主任和同学说,他性格内向,自大二以来,经常整天躺在**,把床帘一拉,不吃不喝不上课,问他怎么了,他说自己病了,带他去检查,医生又说他没病。现在已经有四门功课挂科,估计拿不到毕业证了。后来把在外地的家长请来,母亲说他从小老实懂事,学习努力成绩好,从农村考到北京重点大学,可第一个暑假回家就变了,把自己关在家里,不和以前的老师同学来往。班主任把他带到我这儿,下面是我和他的对话:

“你怎么知道自己长了瘤?”

“我能摸到,硬硬的,一碰就疼,有时弯腰都疼,只有躺着不疼。”

“多长时间了?”

“一年多了。”

“在什么位置?”

(他用手指着左下腹)“就在这儿。”

“长的什么瘤?”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