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方格、佟乐泉、刘范:《三国四城市小学儿童数学成绩的比较研究——跨文化研究之一》,载《心理学报》,1988(3)。
[20]赵鸣九、童长江、万明钢:《汉、藏、回、东乡族9~15岁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载《心理科学通讯》,1988(3)。
[21]李康:《我国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新近的进展》,载《应用心理学》,1988(4)。
[22]董奇、夏勇:《我国儿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1)。
[23]林崇德:《试论我国儿童心理学前进的道路》,载《心理发展与教育》,1985(1)。
[24]朱慕菊:《幼儿受教育权利的保护与国家政策》,载《学前教育研究》,1996(3)。
[25]王化敏:《〈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与提高对策的研究〉项目简介》,载《早期教育》,2000(19)。
[2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19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7]白学军:《儿童思维发展水平测验的编制与测试结果》,载《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1)。
[28]李辉:《学前及初小儿童中文识字量表的编制与初步效应检验》,载《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3)。
[29]吴放、邹泓:《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中文版的修订》,载《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2)。
[30]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妇幼卫生司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研究协作组:《1995年中国九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研究》,前言,北京,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
[31]迟立忠:《儿童语音获得理论简述》,载《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3)。
[32]李辉:《婴儿前言语行为研究的新进展》,载《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2)。
[33]肖平:《儿童双语形成的关键年龄和教育》,载《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4)。
[34]白学军:《国外对儿童自我言语研究的新进展》,载《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1)。
[35]徐敏毅:《儿童解决算术应用题时认知加工过程的实验研究》,载《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2)。
[36]刘广珠:《儿童解决算术应用题认知加工过程及比较图式形成的实验研究》,载《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2)。
[37]叶平枝、侯岩:《4—6岁儿童对几种日常生活物质概念的认知发展研究》,载《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2)。
[38]张向葵、王金凤、孙树勇等:《3。5~6。5岁儿童对死亡认知的研究》,载《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4)。
[39]张向葵、张布和、王金凤等:《3。5~6。5岁儿童对丧失认知的初步研究》,载《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4)。
[40]庞丽娟:《幼儿同伴社交类型特征的研究》,载《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3);庞丽娟:《幼儿被忽视社交地位的矫正研究》,载《心理发展与教育》,1992(2);庞丽娟:《幼儿被拒绝社交地位的矫正研究》,载《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1);庞丽娟:《同伴提名法与幼儿同伴交往研究》,载《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1)。
[41]陈会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测量——〈中国3~9岁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课题总报告》,载《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4);陈会昌:《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的编制与常模制订》,载《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4)。
[42]姜勇、陈琴:《中班幼儿责任心水平影响因素的协方差结构模型分析》,载《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2)。
[43]庞丽娟、姜勇:《幼儿责任心发展的研究》,载《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3)。
[44]陶沙、林磊:《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载《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3)。
[45]关颖、刘春芬:《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载《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4)。
[46]叶子、庞丽娟:《论儿童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的相互关系》,载《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4)。
[47]邬佩霞、陶沙、曾琦等:《2~6岁儿童的气质特点与母亲抚养困难的关系》,载《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3)。
[48]李丹:《儿童角色采择能力与利他行为发展的相关研究》,载《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2)。
[49]张莉:《榜样和移情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载《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
[50]于京天:《对学前教育研究自身去向的思考》,载《学前教育研究》,1994(2)。
[51]刘继同:《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儿童福利研究历史回顾与研究模式战略转型》,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