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课程教育改革的方向 > 三教学变革的态度 理性认识教学变革中的阻抗(第1页)

三教学变革的态度 理性认识教学变革中的阻抗(第1页)

(三)教学变革的态度:理性认识教学变革中的阻抗

教学变革从谋划到推行,阻抗的出现已成为教学变革中的一个常见问题。目前,多数教学变革研究者对阻抗持有这样的认识:存在异议的变革理念或行为,干扰、破坏了变革,需要找出原因,并施以干预策略予以克服。只有这样,才能推进变革顺利前行。这种看似符合逻辑的论断,很容易遮蔽阻抗对于深化变革的正面价值。

1。变革阻抗可分为良性阻抗和恶性阻抗

教学变革过程中阻抗的出现,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对教学变革起到了阻碍作用,但这种阻碍并不一定都是消极影响,它也有可能发挥一定的正面功能。所以,从对教学变革所起的实际作用来讲,变革阻抗又可分为良性阻抗和恶性阻抗。

良性阻抗主要是指在教学变革的过程中,对变革理念或方案进行善意的批评与提醒。它虽然主观上妨碍了按照原计划进行教学变革的进度,但客观上对教学变革起到了科学、合理的修正作用。这种阻抗一般包括教育管理人员、教师等对变革合理化的建议,学科专家或理论工作者对变革理念或行为不符合实际的质疑等。而恶性阻抗主要是指由于缺乏有效、全面的沟通而导致的对变革的误解,或者完全出于私人利益的阻挠,或带有惰性的学校组织文化等原因,阻碍变革深入展开,甚至迫使变革中断,进而导致变革进度减缓、冲突加剧。

需要注意的是,在变革进程中,阻抗出现往往是良性与恶性兼有,二者交织在一起,让人难以分清,这就导致变革领导者难以正确认识阻抗问题。每当变革进程中出现质疑、批判、反思的声音,变革领导者就容易把这些声音归结为反对变革,是对变革的恶性阻抗,只有予以克服,才能保证变革顺利推进。显然,这种对待变革阻抗的惯性认识,存在着简单化倾向。变革中出现异议与冲突,并不一定都是消极的。完全漠视,甚至否定变革阻抗,很容易忽略变革进程中的良性阻抗给变革带来的积极影响。

2。良性阻抗对于教学变革本身的价值

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变革阻抗,对于成功变革是不可或缺的。正如迈克尔·富兰所言,变革“太顺利地实施往往标志着没有太多的东西真正发生改变”[90]。所以,对变革中善意的批评与异议,我们应该认识到其对教学变革自身的价值。良性阻抗对于变革的益处是多方面的。

第一,每次变革并不可能都是完全正确的,只有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能对结果如何做出判断。如果变革被证明是错误的,那么,一切就太迟了。教学变革(实验)有世界公认的一条伦理原则,不能有不良后果,不能失败,不能把儿童、青少年当作“小白鼠”,应该谨言慎行。而变革问题的出现,可以使变革在一些严重问题尚未扩大之前采取果断措施加以纠正。

第二,很多时候,变革决策者在做决策时并非是完美理性的,他们提出的变革可能存在某些缺陷,如果得不到他人建议,很可能无法提出多种解决方案,进而给变革本身带来潜在的威胁。变革阻抗的出现,可以引起变革决策者更多地关注变革所带来的潜在危险,并反复审核有关变革方案,以确保变革措施的正确与适宜。

第三,变革阻抗的出现有助于平衡支持变革和寻求稳定之间的两种力量。在变革中,既要避免变革过度,也应避免过分强调稳定而导致变革停滞不前。阻抗的出现可以引导变革领导者找到变革与稳定之间的平衡方法。

第四,在一项变革措施发布之后,变革阻抗的出现能够为决策部门提供变革实施单位成员情绪、态度等方面的信息,以便及时加强有关信息的沟通工作,缓解他们对变革担忧而压抑在心中的不满,从而激励成员更多地考虑变革、理解变革。

可见,教学变革中出现阻抗,是一种必要的和健康的现象。当变革自身行为并不完善,强行推动会对教学造成伤害时,阻抗就是一种积极的力量,一种促使变革向积极方向发生转变的力量。它的出现能够提醒变革领导者在变革实践过程中更加小心谨慎,并积极做出应对,以保障变革能够继续推进下去。

3。面对阻抗,变革领导者要有“朋友”心态

显然,那种认为变革阻抗是有害的、是必须克服的认识是不妥当的。正视变革阻抗中所蕴含的积极意义,需要变革决策者面对变革阻抗出现时有一个积极的、良好的,甚至是“朋友”的心态。因为“对于任何成功变革的努力而言,‘冲突不可少’的另一种说法就是问题是我们的朋友”[91]。

思想家埃德加·莫兰(EdgarMorin)就曾提醒我们,面对无序性干扰要有良好心态,它有时也向主体提供了有利的行为机遇。莫兰举出了如下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拿破仑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利用天降大雾的偶然情况,在浓雾掩盖下,指挥偷渡沼泽地,袭击敌军侧翼,从而取得胜利。[92]这表明,能动的主体在自己的行为中不仅应该知道利用规律,而且应该知道利用无序性提供的机遇,争取实现合乎主体目的的最佳可能性。我们应该把突然出现的阻抗看作积极的,看作朋友的善意提醒,这对于变革的成功推行是不可缺少的。

以“朋友”善意提醒的心态对待变革阻抗,积极地认识、接触与倾听各种冲突与异议,而不是拒斥与抵触,可以帮助变革领导者进一步反思。例如,变革方案是否合理?变革理念是否符合国情、符合教育实际?是否做到了本土化改造?变革方案是否照顾到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变革进程中是否在诸多细节方面把握得还不够好?在执行过程中是否产生了偏差?是否对变革的预期值太高了?这样,通过审视变革中的异议,再回过头来具体检视变革,就有可能发现变革中存在的不足,并仔细考察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及时调整变革,从而促使变革持久有效地推行。

[1]谭曙光:《全面和谐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基石》,载《当代教育论坛》,2007(11)。

[2]马雨薇:《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载《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8)。

[3][美]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邵瑞珍等译,399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王美岚、王琳:《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及其启示》,载《当代教育科学》,2005(21)。

[5]胡升阶:《谈谈讲授法》,载《课程·教材·教法》,1989(5)。

[6]王春华:《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评析》,载《山东社会科学》,2012(10)。

[7]李定仁、肖正德:《20世纪西方师生关系观:回溯、反思与重构》,载《外国教育研究》,2006(11)。

[8]齐放:《20世纪西方主要教育哲学流派关于师生关系的论述及其启示》,载《外国教育研究》,1999(6)。

[9]陶丽、李子建:《国外师生关系研究进展探析》,载《比较教育研究》,2016(3)。

[10]朱建萍、杨雪梅:《多元智能理论下个性化教学策略探析》,载《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5)。

[11]熊金菊:《小班化教育背景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实施路径》,载《教育发展研究》,2013(18)。

[12]王小彦:《基于翻转课堂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探究》,载《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6)。

[13]吴洪艳:《个性化学习理念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融合》,载《现代教育技术》,2015(8)。

[14]刘志军、冯永华:《“颠覆论”下的慕课反思——兼论基于慕课的课堂“翻转”》,载《课程·教材·教法》,2015(9)。

[15]李方:《课程与教学论》,38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6]李振纲、邢靖懿:《儒家思想与现代教育的关系》,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5)。

[17]袁贵仁、本刊记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访党的十八大代表、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

[18]李森、陈晓端:《课程与教学论》,34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9][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北京大学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译,8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