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师的心灵美体现在? > 聆听教师心灵的无限(第2页)

聆听教师心灵的无限(第2页)

本章第三节中贾亚萌老师的“位子风波”体验非常生动地说明,教师毫不回避直面内心痛苦的勇气,是转向自性之光的关键,在找回自我本真的同时,自然从学生那里赢得了互信的厚礼,师生在共同回归心灵自在中沐浴到自性之光:

当我说出希望在放学后占用同学一点时间给大家讲讲心里话的决定时,同学们奔走相告,不是往日放学铃响时急着收拾书包准备回家的浮躁,而是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等待我,这样期待的眼神让我无比感动。当我再次看到可爱的学生们阳光灿烂的笑容时,心里说:这就是我想要的!在近乎毁灭性的挑战面前,我的心扉实际上是被打开了,几乎与此同时,我就收到了开放的心灵带来的礼物。

不仅是蹒跚学步的新教师,即使是在营造良好班级氛围方面入道很深、已经能够自如地在班级无形的正面心灵能量中汲取力量的优秀教师,也可能转瞬间遭遇师生冲突的尴尬。

就像许多高三老师一样,当贾老师面对“几位科任老师反映有些同桌之间上课说话严重”的现象,自然担心影响高考成绩,从而推出某种管理措施,再自然不过。这在许多学校是家常便饭,而许多学生已经习惯了默默忍受,一切都为高考忍受。但这些负面情绪很可能挤压为体内余痛,继续向内挤压着更加扭曲痛苦的心灵,积攒着可能对己对人带来损害的负面能量。

然而,贾老师出于良好愿望推出的见多不怪的管理举措,与平时在班级民主氛围中感受到心灵自在的学生们遭遇,就出现了戏剧性的冲突。学生们直觉地感到这是疏离于他们当下内在原本的需求,如果班主任动用权威硬性推行,冲突就会加剧,危机转眼弥漫。而化解冲突的转机,就生发于贾教师平静而直接地面对“位子风波”带来的尴尬和痛苦,而当清晰地洞悉到,这份痛苦是源自于头脑中那时时可能冒出来的替学生担心,是一种思想制造的假想担心先入为主地要冒充自己和学生的本质,那么自然,要回归心灵的自在,就是重新与自己和学生的真正本质根基亲和。而且,这一张一弛的迷失与回归的体验弥足珍贵,赢得的是心量的扩充,是师生间的和谐默契,是师生更自在地共同沐浴于亲和生命本质的存在喜悦中。

当临近高考,学生评优与高考录取的利害得失相联系时,在小我欲望争夺的种种力量旋涡中很容易失去评优的教育价值。而黄艳老师却敢于力排这旋涡中种种的阻力,紧握毕业评优的教育价值,给未来潜力可观的学生一个淡定起落的历练机会。是什么力量让黄老师这样坚持?这样较真?黄老师一定是认定了,直面自身的不足对于漫长的人生旅程极其重要,尤其对于一位天资聪慧潜质可佳的学生,有了一个合适的契机来唤醒他认识真正的自我本质,就不要放过这个教育机会。黄老师就像许多优秀教师那样,透出洞悉人生的智慧,潜意识里似乎已经警觉到,源自人类自己情绪的、来自外部功利驱动的各种牵引力量,最容易让人迷失自己真正的本质。正是有了这份觉醒,黄老师才有勇气冒着世俗眼中的巨大风险,唤醒学生转向光明。

这份唤醒学生心灵“转向”的勇气后需要超越太多太多,需要教师自己超越“小我”的种种顾虑,不仅要放下让班上多上一个名牌大学的功利心,更要放下自己对学生未来的担心,还要相信学生不会影响到高考的正常发挥导致此后一蹶不振,即使此刻面对的学生恰恰误认为老师滥用了自己的信任而滋生被背叛感,也要有勇气放下和超越这一切。正是基于对学生本质更深层的理解和信任,基于自己对于教育者的“真爱”的理解,才会产生教育者的“真爱”,才有放下世俗阻力唤醒学生心灵“转向”光明的勇气和力量。

从处于生存挣扎状态的新教师,成长为能源源不断的从轻灵活泼的心灵涌出教育智慧的优秀教师,从新教师经历直面内心痛苦的心灵“转向”,到直面师生冲突敞开心扉在一张一弛中扩充心量的体验,到拥有放下和超越一切小我得失干扰捕捉契机促进学生心灵“转向”的勇气,一定要经过漫长的成长探索过程。下一章我们要进一步探讨,有没有途径让教师们获得更快速的成长?

这个问题后的深层问题是:“受到数个世纪以来的政治、经济、气候或宗教所影响的心,能不能立即改变?还是,它必须经过漫长的时间不断地分析、检查、探究、追寻?……最大的革命就是心能不能当下立即转化,变得绝然不同。”[17]何谓当下立即转化?让我们继续结合教师们的案例,感受当下心灵立即转化的教育力量。

[1][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吴国珍等译,杨秀玲审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21页。

[2][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吴国珍等译,杨秀玲审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24页。

[3]本文是作者2005年8月参与中央教科所“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学校德育跟进社会网络化趋势的行动研究”一等奖作品《贴吧后的德育反思》的修改稿。

[4]王灿明:《儿童创造教育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第147页。

[5][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吴国珍等译,杨秀玲审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3页。

[6]同上书,第51页。

[7]同上书,第33页。

[8][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吴国珍等译,杨秀玲审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页。

[9]布莱克(Blake,W。),《纯真的预示》。转引自[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吴国珍等译,杨秀玲审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16页。

[10][德]艾克哈特·托尔:《新世界——灵性的觉醒》,张德芬译,海口,南方出版社,2008,第6~13页。

[11][印度]克里希那穆提:《般若之旅》,胡因梦译,北京,台海出版社,2004,第36页。

[12][德]艾克哈特·托尔:《新世界——灵性的觉醒》,张德芬译,海口,南方出版社,2008,第3~5页。

[13]同上书,第142页。

[14]同上书,第143页。

[15][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吴国珍等译,杨秀玲审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3页。

[16]克里希那穆提语。[印度]普普尔·贾亚卡尔:《克里希那穆提传》,胡因梦译,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7,第217页。

[17][印度]克里希那穆提:《世界在你心中》,胡因梦译,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7,第47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