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直抵心灵的意思 > 二教育要务本心(第1页)

二教育要务本心(第1页)

二、教育要务本心

如果说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直面人的生命发展”让我的“教育务本心”思想有了一个理论化的参照体系,那么,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则让我的“教育务本心”思想在学校层面的实施有了一个体系化的具体指针。

在我的倡导下和学校教师们的大力践行下,林职附小校园逐渐变成了孩子们学习的乐园。这让我更加坚信:教育的本源是对个性的培养与对心灵的滋养。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个观点由卢梭提出,杜威而后做了进一步阐发。“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让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只是把外面的东西,如知识,一股脑地灌输进一个容器中。爱因斯坦说得好:“仅凭知识与技术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倡导者和力行者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因此,教育的本源在于挖掘人的个性,探寻心灵的本质。

(一)遇见“新基础教育”

2000年8月的广州,骄阳似火,一丝风也没有。我的心也和这火热的太阳一样,是滚烫的。在白云山脚下,站在赫赫有名的广九铁路旁,我心潮起伏,这里傲然挺立着一所三层楼高的小学。说它傲然,是因为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陶铸同志亲自参与了它的筹建工作,它是来往于香港—广州的港澳同胞、外国友人所能看到的广州市第一所小学,它承载了陶铸同志殷切的期望——成为广东教育窗口的小学,它就是我今后要为之奉献、施展抱负的广州市天河区先烈东小学。

抚摸着学校略显陈旧的校门,望着静静挺立在校门口的木棉树,我的思绪不禁飘回了一个月前:同样是一个火热的骄阳天,我从天河区全国优秀校长招聘的考场出来,内心的喜悦让我完全意识不到天气的炎热。自从工作以来,我认真学习,不断进取,一直以敏锐的触觉洞察教育形势的发展,紧贴时代脉搏,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这次考试完全展现了自己平时的积累,发挥出了水平。果然,不久之后,我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天河区教育局任命为先烈东小学的校长。犹记得走马上任的第一天,我有那么多的理想,有那么多的抱负,我是多么想甩开臂膀大干一场,然而,想着它的辉煌和眼前的这一切,我的心情是既高兴又彷徨。

这所学校创办于1964年9月,建校初期就被定为广州市郊区重点学校;1968年办起了初中班,学校改名为“先烈东七年制学校”;1976年改名为“先烈东八年制学校”;1978年年初,郊区再次确定先烈东小学为重点小学,不附设初中班;1985年8月划归天河区,成为天河区重点小学;1993年被定为广州市首批十所素质教育试点学校之一;1994年被评为广东省首批省一级学校;1995年代表天河区参加了“广州市迈进21世纪教育博览会”。半个世纪的梦想,半个世纪的希冀,半个世纪的追求,先小(指先烈东小学,下同)人用整整半个世纪,书写了一段奋斗与辉煌的历史。“硕果累累,桃李满园”是对学校教育教学成绩最贴切的赞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正是几代先小人的理想和追求铸就了今日的辉煌。

然而,眼前的这所学校似乎与它辉煌的过去又是如此的不协调——学校自1998年开始的改建工程持续到今天尚未完成,改建的资金还是靠老师们的集资筹来的。现在,学校负债累累,设施设备不完善,学校的发展也受到了制约。更严重的还不止于此,而是学校教育发展的理念与时代发展的步伐有些脱节,学校办学的愿景与过往厚重的荣誉有些不相称。学校未来的出路与走向在何方?

作为学校的决策者和掌舵人,如何应对挑战,让先烈东小学走出一条新路子,是我当时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难题。幸运的是,2001年8月,我校有幸成为叶澜教授主持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五”国家级重点项目“新基础教育”理论与推广性、发展性研究的试验学校。这一结缘,打开了我在先烈东小学办学的新视野。我在林职附小所追求并初步形成的从心灵出发,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对心灵的滋养的教育思想有了一次全新的理论标杆的关照,我的“教育务本心”思想开始由自发的觉悟渐变为自觉的追求。

“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教育应直面人的生命,应影响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健康全面地发展。”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一文中指出新教学价值观的重建,在认识上必须从一般整体共通的层次上开始,即重新认识教学在育人中的价值,以及为培养怎样的人服务的问题。新基础教育需要有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培养模式三方面的更新。

新教育理念的第一层构成是教育价值观,即我们为什么要办教育,教育价值是什么。就基础教育而言,我们强调的是它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21世纪的基础教育应把每个学生的潜能开发、健康个性、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需的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最根本的任务,基础教育应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新教育理念的第二层构成是学生观,即教育对象观。新学生观就是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的学生观。这是教师在教育中努力探寻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逐渐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的这种教育行为的观念性前提。

新教育理念的第三层构成是教育活动观。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实践方式,是沟通教育理想“此岸”和学生发展“彼岸”的具有转换功能之“桥”,是师生学校生活的核心构成。新的教育活动观强调其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及综合渗透性。教育者的全部智慧与艺术集中显现在他对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创造性的开展上,显现在他能否最充分地调动学生投入的积极性上,显现在他能否充分全面地发挥教育促进人发展的功能上。

“新基础教育”形成的教学共通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传人。我们认为,学科、书本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是“育人”的资源手段,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目标。“教书”与“育人”不是两件事,而是一件事的不同方面。在教学中,教师实际上是通过“教书”来实现“育人”,要教好书需要先明白育什么样的人,只关注现成知识传递价值的教师,实际上是在“育人”上被动接受、适应、服从、执行他人思想与意志为基本生存方式的人。青少年学生内在于生命中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欲望,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受压抑,甚至被磨灭。这种情况不变,教育将成为个人与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二)倡导“新基础教育”

2001年8月的广州,夏蝉在枝头声嘶力竭地聒噪着,滚滚的热浪让人恨不得足不出户。此时,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却让我迫不及待地奔出家门——叶澜教授带着她的“新基础教育”课题来天河区进行培训啦!

3个月后,我校作为“新基础教育”的实验学校之一,迎来了叶澜教授的第一次来校听课。11月的广州仍是暖意融融,综合电教室里座无虚席,不仅有区语文教研员和学校课题组的成员,还有大批慕名前来观摩的老师。大家的眼里无一例外地闪现着兴奋和期待的光芒。德高望重的叶教授也早已落座,悄然打开了面前的听课本。我坐在她的身旁,心中有几分期待,又有几分忐忑。

叮零零,上课铃声打响了。为我们上这节研讨课的老师,是我校的明星教师——王阳阳,她授课的课题是《我坐上了飞船》。看着阳阳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微笑,我紧张的心情稍稍放松了些。想起课题组成员无数次挑灯夜战集体备课,想起教学设计几次难产、数易其稿,想起三个月来大家的努力和艰辛,我多么希望阳阳能把这节课上好,能得到叶澜教授的肯定,能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为我们学校闯出一条课堂教学的新路子。

阳阳果然不负众望,在她的精心引导下,学生在课堂上一改之前没话说的状态,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老师每抛出一个问题,都会引来学生的频频举手,没有得到发言机会的学生纷纷跃跃欲试,课堂上一度出现了欲罢不能的热烈局面。我心想:“课堂气氛这么活跃,孩子们敢于表现,合作积极,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这节课绝对是一节好课。叶老师肯定会很满意吧!”想到这里,我含笑去看叶澜教授,没想到她表情严肃,双眉紧锁,似乎很不满意。我的心里咯噔一下,但此时的我一头雾水,想不明白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这时,叶澜教授一针见血地对我说:“学生身体上的‘动’并不代表思维上的‘动’。这样无法控制的课堂,学生是在‘乱动’,如果不在常规上下功夫,未来就会成为‘动乱’!”叶澜教授的一席话如数九寒天的一盆雪水,让我从茫然中惊醒。我开始回忆起在课堂上被我忽略的一些细节:学生的插话、不会倾听、缺乏思考……慢慢地,我明白了叶教授话中的深意——一味追求形式所产生的“活”只会导致“乱”。这节课,我们只是模仿了皮毛,却没有抓住新基础教育的精髓。

依依不舍地送走叶澜教授一行人。我好想让头脑放松休息一下,但我的脑海里无法控制地不断回放着今天听课和评课的画面。我就这样静静地坐着,静静地想着!我的目光不经意间又落在了叶教授送给我的摆放在桌面左侧的那块牌匾上:“知难而上、执着追求、滴水穿石、持之以恒、团队合作、共同创造、实践反思、自我更新。”耳畔响起叶教授的话语:“我们在登上飞机的时候,无论云层下面是狂风暴雨,还是阴云密布,如果这个飞机一直往上飞,飞到云层之上的时候,一定是阳光灿烂。”

翻开叶教授写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这篇已被我阅读过无数次的文章,我慢慢地看,细细地品,文中关于“课堂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师与生生命的涌动和成长”的论说仿佛唤醒了我心中尘封已久的理想和追求。尊重生命,激励发展,叶教授把新基础教育概括为四句口号: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蓬勃生机。而这一切力除传统旧习的变革,都是为了孕育完整美丽的生命,这就是新基础教育的精髓所在呀!

我极其兴奋地拿起笔,“沙沙沙”地在笔记本上写着:

当学生精力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

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

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予他们启迪?

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们的力量?

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

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

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

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

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到受关注?

你能否让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

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

你能否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

……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