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典文学教育涵养学子
诵读经典,犹如品尝一桌桌思想的盛宴,推开一扇扇瑰丽的窗户。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陶冶心胸,我们建构起了国学教育的“三全路径”。
著名的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让小学生诵读古诗文,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了解先辈的心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可以使他们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这符合新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学生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我们知道,0~13岁是一个人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诵读乃至背诵经典正是用其所长,反之,则是对其记忆力的极大浪费。不仅如此,儿童大量诵读经典,还可以增强记忆力,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听辨能力,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儿童诵读经典,有利于人格的成长,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文雅举止,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涵养;儿童诵读经典,可以积淀文化底蕴,构建精神家园,为其终身发展积蓄经久不衰的动力。虽然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经典文学的意义,但是他们所获得的信息,在其一生的成长过程中,会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并发挥作用。朗读、背诵,还对儿童日后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的自信起着关键的作用。背诵能积累知识,开发潜能,这是因为它科学地把握了儿童的认知结构和儿童整体的心理发展规律,并使这二者一致发展。
经典诵读还是一种健身操,诵读除了用眼睛外,还要用嘴和耳朵,也就是通过视觉、听觉以及嘴的发声——三种器官与大脑联网,增强学习效果。诵读,有通过音符来振**头部气血的作用,通过呼吸及音符振**等来促进肺部、脑神经及脑血管的运动。所以,诵读那些充满文化魅力的经典,不仅能提高文化修养,还对身心发展大有帮助。我们应抓住孩子的黄金记忆时期,通过经典美文来丰盈学生的心灵。因为这个时期,他们的吸收能力就像海绵一样强大。给他们经典,他们就会吸收于内心深处,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典之精髓就会慢慢地在他们身上发酵,从此,“与经典同行,与先贤为伍”将贯穿于他们生命的始终!
周五,一周的最后一天,也是学生心情比较浮躁的一天。我早早地站到学校前门,给进校的孩子们最早的问候。
“张校长,早上好!”一个轻柔的声音从校门外传来。
我扭头一看,一位妈妈在冲我微笑,我马上走过去,“早上好!”我想,这位家长应该有情况向我反映。
“张校长,我想问下你们的经典诵读活动要持续多久呢?”
“难道是这位家长对诵读有什么意见?觉得耽误时间,还是……?”我心中泛起了疑惑。“请问您对我们的诵读活动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吗?”我马上询问。
“我希望你们能坚持这个活动,我家孩子自从参加经典诵读后就变了,以前在家看到我们做家务,从来都不管,觉得这是爸爸妈妈的事,和他无关,叫他帮忙基本都是无动于衷。现在不一样了,只要看到爸爸妈妈需要帮助或是家里脏了乱了的时候,都会积极主动地去干活,帮我洗菜、拖地、晒衣服、收拾房间和整理书架。客人来了也知道给他们倒水,热情地招待他们。特别是有次我生病了,帮我拿药送水,像个小大人一样照顾我。”说到这里,我看到这位母亲眼中泛起了泪花,“今年母亲节,孩子用自己攒下的零花钱给我买了一个特别的礼物,虽然并不贵重,但是我觉得特别有意义。”她说到这儿便有些哽咽了。
“您觉得这是孩子在读经典之后发生的变化,是吗?”我赶忙接话。
“肯定是的,他现在每天都会跟我说当天诵读的内容和含义,还跟我讲你们举行的活动呢!”这位母亲脸上的笑容无法掩饰,在晨光的衬托下显得尤为精神焕发。
“只要能得到家长的支持,我们肯定会坚持将诵读活动进行下去的。”我看着她坚定地回答。
孩子的母亲冲我微笑地点点头,走了。但是她反映的情况却在我心中久久无法平静,听着校园回**着的诵读声,我回想起在学校开展经典诵读后的变化,走廊上追逐打闹的少了,问候多了;小偷小摸行为少了,互帮互助多了;桌椅乱放的少了,卫生之星多了;和老师顶嘴怄气的少了,尊师守纪的多了……这些变化都是通过诵读经典才对孩子们的性情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孩子的精神进行了净化。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点滴改变需要教育丰富多彩、持之以恒的坚守。行进在国学教育路上,我们学校探索出了一条“三全”经典文化教育路径。
(一)全课程的经典文化教育
如何使经典文化教育成为全校学生的“正餐”,而不只是部分学生的“点心”,将经典文化融入所有的基础课程中,让课堂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是我校经典文化的特色之一。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主渠道的同时,也肩负着弘扬传统道德文化的使命。专家认为,“道德”“品性”“气质”等重要价值素养,很难“教”成,应该靠“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将经典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可以让学生懂得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
一是将经典文化融入语文课堂。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是要使学生热爱语文,热爱自己民族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极其灿烂。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珍贵文化遗产,如四书、五经、汉赋、唐诗、宋词、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元曲、明清的小说、二十四史,等等。这些珍宝各有特色、各具魅力,或对仗工整,或空灵神秀,或豪迈奔放,或婉转动人,或曲折离奇,或博古通今。学生诵读这些经典,就犹如品尝着一桌桌思想的盛宴,推开了一扇扇奇丽的窗户,怎能不让人惊喜不断,欲罢不能。学生在诵读着这些充满音乐美、意境美、和谐美的作品时,只觉得好听、好读、好懂、好记,越读越爱读,在不知不觉中便爱上了诵读,爱上了经典,爱上了中华文化,爱上了语言文字。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们初步探索出了切实可行的经典诵读课堂教学模式,即故事激趣─初读经典─理解经典─背诵原文─情景表演─模仿创作。
经典诵读课堂教学模式
故事激趣——每一个经典背后都有一个或几个故事,这些故事有的能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有的能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一旦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学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读经典——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教师相继出示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初步学习经典,对经典有一个整体认识,同时能通过初读知道自己能读懂哪些内容,不能理解哪些内容,这样,便于下一环节有的放矢地学习。
理解经典——在学生初步读了经典之后,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全面理解经典的内容并能领悟其中的道理。
背诵原文——诵一诵,背一背,多种感官的参与,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原文。利用小学生记忆力好的特点让其反复诵读原文,日积月累,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对原文的阅读鉴赏能力。几年积累之后,学生不但受到了经典文化的熏陶,也将会在今后的生活中终身受益。
情景表演——为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经典诵读教材中的内容往往通过小故事揭示深刻的道理,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把经典诵读教材中的内容编成一个个小故事并表演出来,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学生从中还能展开丰富的联想,发展了学生的求新、求异思维,是学生初步创新精神的体现。
模仿创作——在学生学习了经典原文,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文中的写作手法,对经典进行改写、仿写等。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了激发,兴趣盎然,纷纷模仿经典写出自己的诗文。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这种创新热情也会得到充分的表现。
随着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升华,我们还开辟了慎思笃行的国学经典学习蹊径:
摸索出一些经典诵读教学方法——化整为零法、集中教学法;
总结出一些经典诵读教学技巧——有声诵读法、尝试回忆法、有效提示法、切磋共进法、交际运用法、想象再创法;
提炼出一些经典诵读教学指南——诵读篇目要精心遴选、文质兼美,诵读氛围要巧妙创设、润物无声,诵读内容要循序渐进、灵活安排,诵读任务要突出积累、重在储备,诵读目标要持之以恒、摒弃功利,诵读时间要化整为零、日有所诵。
二是将经典文化融入书法课堂。在中小学进行书法教育是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庆祝“六一”活动的书法展示时强调,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包含着很多“精气神”的东西,一定要传承好。中国书法体现民族精神的传承——美好而和谐的内涵,是儒家文化中和之美的一部分。让书法教育重回课堂,重新成为同学们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正在积极地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教育方法。学校把书法教育也融合到经典文化教育工程中来,三年级至六年级每周安排一节书法课,每年组织一次书画联展,把书法成绩作为语文考核综合成绩的一部分,全面普及书法教育。在书法课上,教师以讲解书法技法为手段,分析文字起源与字义,在其中探求和认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书法强调“心正笔正”,把用笔习惯和技能的掌握跟人的思想修养联结起来,要求“欲正其书者,先正其笔,欲正其笔者,先正其心”,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通过书法的学习修炼,可以让浮躁的孩子变得安静下来,让调皮的孩子变得踏实,让马虎的孩子变得认真,让任性娇惯的孩子变得谦虚有礼。
三是将经典文化融入音乐课堂。研究表明,语言文字记忆在左脑,音乐记忆在右脑。优美动听的音乐总是能激起人美好的情感体验和愉悦的情绪。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的方式有:第一,配乐吟唱。把诗文谱以优美的旋律,让儿童歌唱出来,不仅可以加深和延长对诗文的记忆,让儿童对古诗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更加喜爱读诗文、唱诗文,令其学习效率大增。第二,配乐朗诵。选择符合作品主题的恰当的音乐,让学生在悠悠的乐曲声中投入地诵读,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诵读氛围,增加学生诵读的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使他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第三,自主伴奏诵读。音乐教师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乐器为诵读经典伴奏。伴奏的乐器可以是用古筝、扬琴,让学生的心绪平静下来,重染古人的淳朴高雅之风,读出经典中的真谛;也可以采用爵士鼓来伴奏,使诵读的节奏感得到加强,利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提高记忆效率。第四,借调“唱读”。借鉴流行音乐的曲谱,古诗今唱,让古诗文的背诵更加朗朗上口,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