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教程电子版 > 7 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第4页)

7 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第4页)

所有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尤其是借助网络学习的能力较强,能运用网络查寻收集有用的资料,以帮助学习,并能利用PowerPoint制作较精美的电子作品。

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能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向其他同学提出有关圆明园的问题。

学生的历史知识较为匮乏,对圆明园的历史、园林艺术以及英法联军的侵略了解不够。

四、资源

本节课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进行授课。

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第九册。

有专门为本课制作的多媒体演示课件。

参考网址(学生可以访问这些网址收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http:ymy。xiloo。

http:-yuanming-pala

http:。yuanmingyuanpark。

五、过程

教学策略: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营造一种自主、协作、探究的新型课堂教学情境。教师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分工协作,利用网络收集、整理资料,探究问题根源,制作电子作品。同时,组织并指导学生互问互答,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活动:

课前初读课文,网上讨论,提出问题。(表达策略)

课上积极参与思维、协作、讨论、互问互答等活动。(主动参与策略)

利用网络收集、整理信息,回答教师提问。与小组成员密切协作,使用PowerPoint制作电子作品。(信息加工策略、问题解决策略、协作策略)

主动提出自己的疑问,回答他人提出的问题。(提出策略、表达策略)

课后撰写学习感受。(反思迁移策略)

……

教学过程流程图:

图7-5-1教学过程流程图

(注:流程图中的目标1~5对应教学目标分析的5个目标)

六、评价

本节课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把评价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围绕学生主动学习来评价;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评价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掌握和应用。

表7-5-1定量评价量表

案例二: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案例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设计思路

1。学生分析

学习该课题之前,学生已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但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

学生在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小组合作已经比较默契,学习资源能够共享,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初步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但在“做出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

2。设计思路

所有的化学变化都无一例外地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当面对这一统辖所有化学变化的定律时,难道我们对此不感到惊奇吗?如果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产生如上一些体验,那是我们所盼望的。我们渴望本课题的教学能从单纯的知识和技能传授,发展到树立观念、产生体验的水平。

如何才能产生体验?

①让学生亲自动手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将验证性实验改为自主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试验、完成实验,体验自己得出“质量守恒”这一知识结论的快乐。

②通过化学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重温历史,让同学们回到了二百多年前,与拉瓦锡一同思考、一同实验,感受拉瓦锡的所思所想,感受建立量的观点的重要性,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是一个在新观念支配下经过大量一丝不苟的定量实验得出的探究过程。

③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当多数同学从“化学反应是一个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而同意“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观点时,通过蜡烛燃烧实验,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从而很自然地迸发出寻求原因的欲望和动力。当学生用自己预设的实验方案成功地实现了他们的设想时,同学们在分享喜悦的同时会认识到实验方案的设计对获取正确结论的重要性,体验到认识的发展是理论和实践不断交锋和不断融合的过程。

④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实例(如螺栓螺母的不同组合,总质量不变)作为质量守恒的类比模型,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实现形象到抽象的跨越,由此能更容易地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

⑤将更多的说话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意见,使课堂始终充满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气氛,针对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质疑、争论、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将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这种自主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和技能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最容易产生体验的过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