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学前儿童自我认知的发展过程 > 参考文献(第1页)

参考文献(第1页)

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安南耶夫。1953。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问题(摘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儿童性格与意识的发展。

伯根,卡斯凯。2006。大脑研究与儿童教育[M]。王爱民,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珀文。2001。人格科学[M]。周榕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蔡华俭。2002。内隐自尊的作用机制及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车文博。1998。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车文博,许波,伍麟。2001。西方心理学思想史发展规律的探析[J]。社会科学战线,(3):41-52。

程蕾。2012。5、7、9岁儿童自我面孔的认知发展特点[D]。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陈会昌,张东。1988。60年代以后苏联心理学对自我意识问题的研究述略[J]。心理学报,(4):433-434。

陈芸,钟毅平,周海波,周路平,王小艳。2012。内隐自我正面偏见效应的ERP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3),297-300。

陈卓铭。2004。临床汉语失语症诊疗新进展[J]。广东医学,25(11):1244-1246。

戴蒙。2009。儿童心理学手册[M]。林崇德,李其维,董奇,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董奇,陶沙。2002。动作与心理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董奇。2004。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方富熹,齐茨。1990。中澳两国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跨文化对比研究[J]。心理学报,(4):345-354。

郭本禹。1999。幼儿的自我发展——三位儿童精神分析学家的观点[J]。四川心理科学,(1):37-40。

郭婧,吕厚超,黄希庭,陈小静。2011。自我服务偏向研究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19(7):1054-1060。

费斯特等。2005。人格理论[M]。李茹,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辜美惜。2004。Swann自我验证理论及实证研究简介[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2):423-428。

高雯,杨丽珠。2005。年幼儿童特质稳定性理解的乐观主义[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8(3):45-49。

韩进之,魏华忠。1985。我国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11-18。

韩进之,杨丽珠,魏华忠。1987。我国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4):1-7。

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2004。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胡金生,黄希庭。2009。自谦:中国人一种重要的行事风格初探[J]。心理学报,41(9):842-852。

胡平,孟昭兰。2003。城市婴儿依恋类型分析及判别函数的建立[J]。心理学报,35(2):201-208。

黄希庭,凤四海。2004。简明心理学辞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黄希庭,夏凌翔。2004。人格中的自我问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3(2):108-111。

蒋重清,杨丽珠,刘颖,BaharTB。2010。阈下负性情绪引起儿童和成人相反的判断偏向[J]。心理发展与教育,(1):9-13。

劳拉·E。贝克。2002。儿童发展[M]。吴颖,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李凌。2002。幼儿能力自我知觉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李凌。2004。自我知觉积极偏向的理论解释和意义分析[J]。心理科学,27(4):1013-1015。

李敏。2009。婴儿依恋的研究方法综述[J]。文教资料,(1):173-176。

李晓东,孟威佳。2001。自我图式理论——关于自我的信息加工观[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106-110。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