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 改革开放 > 第五节 不同层次教育机构的人均支出占人均GDP的比例(第1页)

第五节 不同层次教育机构的人均支出占人均GDP的比例(第1页)

第五节不同层次教育机构的人均支出占人均GDP的比例

一般而言,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的提升,生均经费总是会提升的。为了杜绝物价水平的影响,我们采用不变价格的方式重新计算生均经费,但这无法剔除经济发展水平对生均经费支出的变动影响。

为了精确地反映教育投入的增长水平,国际上广泛采用生均教育经费指数作为代理指标,其计算公式为:某级生均教育经费指数=生均教育经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一、改革开放以来生均教育经费指数的变化

首先,考察基础教育阶段生均教育经费指数及其变动。

图5-161978—2015年小学、中学生均教育经费指数的变化

图5-16是1978—2015年以来小学、中学生均教育经费指数的变动情况。可以看出,整体来看这40年间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生均教育经费指数是呈上涨趋势的,这意味着在剔除物价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后,我国为基础教育阶段每个学生投入的经费也是增长的。

具体来看,1978年我国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指数为0。03,中学生均教育经费指数为0。09;到了2015年,这一数据上涨为小学0。18,中学0。23,分别上涨了5倍和1。56倍。

图5-171978—2016年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指数的变化

其次,考察高校的生均教育经费指数情况,图5-17展示了1978—2016年我国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指数的变动。与基础教育阶段不同的是,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指数经历了一个不断下降的过程。1978年,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指数为4。79,到了2016年,这一指数下降为0。35,40年间缩减了12。68倍。

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指数的不断下降,与基础教育阶段生均教育经费指数的不断攀升,体现的是我国三级教育间教育经费分配的不断合理过程。2015年的三级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指数分别为0。18、0。23、0。36,相较1978年的0。03、0。09、4。79更为均匀,更为合理。

二、生均教育经费指数的国际比较

生均教育经费指数是每年OECD发布《教育概览》时衡量教育投资水平的重要指标,图5-18展示了1995—2014年OECD国家各学段生均教育经费指数的平均水平。

与我国相比,OECD国家在生均教育经费指数的变动上更为平稳,三级教育间的差异也不大,显示出一种稳定的结构和指数特征。

图5-181995—2014年OECD国家各学段生均教育经费指数

图5-19至图5-21展示了部分OECD国家1995—2014年不同学段生均教育经费指数及其变动。可以看出,这些国家的生均教育经费指数已经很稳定,与我国过去这些年的大起大落完全不同。

图5-191995—2014年部分OECD国家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指数

图5-201995—2014年部分OECD国家中学生均教育经费指数

图5-211995—2014年部分OECD国家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指数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