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引入教育的社会收益的概念,加入性别和地区分布,使其更具有社会投入的意义。在技术上,将“能力”和“素养”等纳入教育指标体系。
}kt}2。WB教育指标的独特功能}kt}
由于引入教育投入的社会收益作为评价教育经费的标准,因此,WB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特别是1986—1995年期间,其教育投资战略发生了巨大转型。对WB教育政策的演进进行详细分析的菲利浦·W。琼斯(PhillipeW。Jones)将这个转型描述为从发展到改革(fromdevelopmenttoreform),其主要目的就是为结构调整进行贷款(lendingforstructuraladjustment)。
从发展到改革的转型,WB政策上的改变,就是将结构调整作为发放贷款的重点。世界银行在其报告中对结构调整贷款进行了解释:先前的项目主要设计为满足当前紧急的需要,其结果是,项目集中于评估当前的困难,而不是着眼于发现这个国家正在出现的、长期的结构性问题。促进结构调整贷款就是扩大多年项目的比例,以连续多年的贷款项目促进这些国家实现结构性调整。
那么,WB所指的结构性问题究竟是什么?
第一,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在发展中国家,在赶超发达国家的战略中,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功能得到重视,属于非常迫切的社会需求,占用了大量的资金。与此同时,对社会长期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普及初等教育的工作,却没有成为资金支持的重点。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失衡,是最突出的结构性问题。
第二,高等教育资助和需要之间的差距。如何甄别真正需要高等教育资助的学生?如何减少把宝贵的资源分配给并不特别需要的人的情况?资源配置和实际需要之间的不匹配,实际上反映了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WB发现的发展中国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稀缺和浪费同时存在的状态,是普遍的结构性问题。
第三,管理主体和实施主体的分离。在教育实践中,学校和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但是,关于教什么、怎么教,却往往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代替学校做出,这不仅造成学校缺乏自主性,更重要的是使得学校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作为最优先级,而忽视了学生及其家庭的需要。这种权力的错配,直接导致“听见学生声音运动”,是公共教育体系的典型结构性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WB采用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包(aunifeofpolicy)[4],即:①补偿高等教育的成本,再分配到社会收益更高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中;②培育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信用制度,实施选拔性的奖学金制度;③公共教育管理分权化,鼓励非政府和社区支持的学校的扩展。WB用贷款政策激励受援国调整教育发展战略。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发展的价值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调整。著名的教育经济学家萨卡洛布洛斯(GeePsacharopoulos)认为,WB的调整战略使得教育政策对经济学四个基本问题,即生产什么、为谁生产、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的思考有了新的视角,基本假设发生了如下调整。
(1)当前的教育财政安排也会导致公共支出的不恰当使用,过多地补贴高等教育,而不重视初等教育经费的充足提供。(生产什么)
(2)政府不要漠视家庭为教育提供资源的意愿。(为谁生产)
(3)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补贴刺激教育需求,导致过度教育。(生产多少)
(4)学校资源并没有被有效地使用,这种现象可能因学校间缺乏竞争而强化。(如何生产)
自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以来,世界各国都经历了教育的急速扩张阶段,公共教育支出通过投资公共教育,实现了智者先贤梦想的“有教无类”的思想。20世纪80年代WB结构调整,开始用“成本—收益”的概念约束公共资金的使用,建立了与经济学基本问题相适应的假设,由此开启了20世纪90年代的“问责”和“效率”的阶段。WB的结构调整和政策工具包,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其在公共政策方面的技术导向,而且使我们意识到,在教育发展的数量扩张阶段,可以根据发展目标,依赖经验性数量估计的技术手段,规划教育发展的要素投入。但是,到了教育改革阶段(结构调整阶段),简单的数量计量技术就不够了,需要对改革的基本命题有充分的认识和研究,需要积累较多的案例和数据,才能确定合适的“结构调整政策包”。毕竟,结构性调整过程中,调整什么,调整的优先顺序如何确定,就需要更多的案例积累,以及更多的社会共识。
(三)监测和诊断导向的OECD教育指标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anisationforEicCo-operatio,OECD),成立于1948年,最初的名称是欧洲经济合作组织,主要宗旨是协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建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后在1961年改名为经合组织,为全球30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经济合作组织,总部设在巴黎。OECD的宗旨是帮助各成员国的政府实现可持续性经济增长和就业,成员国生活水准上升,同时保持金融稳定,从而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由于其成员国中的绝大多数都是高收入国家,因此,OECD又被戏称为“富人俱乐部”。
为了实现其宗旨,OECD秘书处对成员国面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非常敏感,并且提供了一个公共问题分析的框架,在此框架内成员国可以交流经济和社会发展经验,研究趋势以及分析和预测经济发展,为共同的问题寻找答案,协调在国内外政策中的合作实践。它也像其他国际组织一样,促成成员国达成没有约束性的建议(软法律)或是有约束性的条约,但是,它并不依赖这种做法,它更看重信息交流的作用。50多年以来,OECD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和最可靠的全球性经济和社会统计数据的来源之一。OECD的数据库拥有跨越地域的数据,包括国家账目、经济指标、劳动力、贸易、就业、移民、教育、能源、健康、工业、税收和环境。OECD借助自己的研究和分析报告,对成员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公共政策和经济政策产生影响。它采取的是典型的“智囊”或者“智库”的操作模式,不通过约束实现行动,而是用理性和专业推动政策进步。
}kt}1。OECD教育指标的特征}kt}
OECD在20世纪60年代,也曾受到发展规划模式的影响,推出了“地中海规划”模型,但是,很快它就感到这种发展模式与其对市场经济的信仰有偏离,没有继续沿着发展规划的技术路径走下去,开始了它对教育数据和指标以及教育公共政策框架的探讨,直到1993年推出第一版《教育概览》(EduataGlance),开启了围绕公共政策的基本框架建立教育指标群(indisuite)的国际教育政策讨论模式。
《教育概览》最初是每两年出版一次,到2003年,开始每年出版一次,其指标结构已经稳定下来。它以教育的公共政策问题作为逻辑起点,架构其教育指标体系。
公共政策的第一个问题是:教育体系为社会提供了多少受过教育的公民,该单元考察教育产出,包括教育体系的产出以及教育产出对劳动力队伍的影响。在2017年的《教育概览》中,这部分的指标包含以下几项内容。
A1:成人的受教育水平
A2:高中教育的格局
A3:第三级教育的格局
A4:家庭背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A5:教育成就对劳动力市场参与的影响
A6:教育带来的收入优势
A7:教育的投入激励
A8:教育的社会收益
A9:第三级教育的完成情况
从指标的设计看,指标单元A的落脚点是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分流点)、第三级教育(竞争性起点)对就业和社会的影响。这是非常具有公共政策意义的话题。
公共政策的第二个问题是,为了支持这样的教育体系,各个国家提供了多少资源支持?其中,各级政府提供了多少?家庭提供了多少?在学龄人口不断减少、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教育支出栏目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应对教育环境的变化?该政策话题回答教育供给体系的多样性,以及政府教育财政与家庭教育支出之间的关系。在2017年的《教育概览》中,这部分的指标包含以下几项内容。
B1:生均成本
B2: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
B3:公共和私人投入的比例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