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教育改革2020年 > 引论 扩张让位于结构(第2页)

引论 扩张让位于结构(第2页)

第三,确定阶段性特征的方法和技术。在发展问题研究中,“阶段性”是一个经常被提起的词汇,从早期罗斯托经济成长三阶段论,也叫作罗斯托起飞模型(Rostoviantake-offmodel),到后来经济学争论不休的后期优势(theadvantageofnewers),都是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判断作为前提的。但是,阶段划分的方法和技术究竟是什么?教育发展研究显然还未提供足够的概念和方法。

缺乏阶段性特征判断的方法论,让我们的国际比较陷入缺乏“参照系”的局面。人均GDP或财政投入只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背景,并不一定面临同样的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具体来说,英、美、日、澳针对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所做的制度改革探索,需要我们不仅用数据对比的方式进行国际比较,还要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对这些国家的学术、政策、案例(判例)进行研究,验证不同阶段的结构性特征和政策要点。当我们用关键数据描述这个存在阶段性转换的40年历程时,应该采用怎样的数据处理手段呈现这种阶段性特征?

第四,体现对40年发展历程的系统解释。站在学术研究的角度去总结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发展的道路,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体现学术研究所倡导的解释性和系统性思考?解释性,要求我们超越现象本身的信息呈现,利用概念框架去解读现象。而系统性思考,则是借助已有的知识体系,去对现象与事实进行解释和判断,特别是多角度的分析和判断。系统解释,是从学术角度研究40年发展历程的独特角度,但是,解释框架的获得取决于中国学术界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研究水平。

改革开放40年,教育事业的发展成就是举世瞩目和毋庸置疑的,但是,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过程,其解释程度在本书中如何反映,是本书面临的技术问题。

(三)时间变量的引入

40年是一个历程,时间是描述这个过程的重要维度。它提供了理解今天教育事业发展成就的一个视角,即今天的成就是以往的努力累积的结果;它也提供了审视今天所面对的结构性矛盾的一个角度,即今天的问题,也是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大概率上无法避免的调整和改进。

在用指标去描述40年的历程时,前30年非常好看,一路向上,而后10年却没有延续之前的态势,有些指标可能还有下降的势头……“转折点”的确定和解释,是将时间维度引入分析的主要贡献。

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在进入新常态……

由此看来,规模扩张阶段的描述是简单的、直观的,指标持续上升的趋势,任何人都看得明白,也会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感到由衷地兴奋。发展道路也相对简单而直接,即发现事业短板,补齐它;筹集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技术装备水平。但是,到了结构调整阶段,发展速度降下来了,按照时间序列描述的指标趋势不那么好看了,因为规模快速发展而掩盖的结构性问题、因为技术提升而推迟的核心问题反而凸显出来。最麻烦的,还是结构性调整阶段的解决方案不那么直接了,需要对利益格局、分配方案和资源配置进行新的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进入了新常态。

三、关键指标的国际比较:因果推断与解释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时,《中国教育改革30年:关键数据及国际比较卷》一书已经提出,中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教育事业发展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改革开放30年,经济持续增长,使得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动,形成的社会分层深刻地影响着教育机会的分布,政府在追求社会公平、社会和谐、教育机构效率等多种目标的时候,面对着协调各种目标的艰巨任务。

目标协调上的困难,使得各个阶段的教育体系在各个目标之间穷于应付,面临着来自民众、政府、教师等多方面的压力,教育体系在功能实现和运转效率方面存在许多问题。这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深水区”,在这样的关键时期,核心的问题不再是我们距离目标还有多远,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还需要动用多少资源……这是我们过去所熟悉的发展规划问题。由于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型,核心问题也发生了调整,变成如何认识和评估我们所处的状态,如何在评估的基础上确定下一步的方向和步骤,才能够适应所处的环境,减少发展风险。

国际比较的目的,不再是发现距离,而是参照判断当前的状态……

于是,描述教育事业发展的指标,应该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能够对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状态,结合时间序列,描述目前状态,并参考国际比较数据,对当前状态做出评估。

(一)发展导向的UNESCO教育指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ioioifidCulturalanization,UNESCO)成立于1946年,是联合国(UN)下属的专门机构之一,是各成员国讨论教育、科学和文化问题的国际组织。

UNESCO成立伊始,就立意高远,将自己的使命界定为“于人之思想构建和平”,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处讨论人类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科学和文化。尽管对理论的讨论也非常有价值,但是,教育事业的发展毕竟有许多现实的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包括:我们发展教育需要多少钱,多少教师?需要建立多少教师教育机构才能满足需要?

}kt}1。UNESCO教育指标的特征}kt}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UNESCO根据1958年第十届大会通过的关于国际教育统计标准的建议,于1976年推出了“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ionalStandardClassifiofEdu,ISCED),开始使用教育统计指标来描述各国教育规模的发展,以及教育机会的获得情况。同时,为了响应当时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发展自己国民教育体系的现实需求,UNESCO于1963年成立了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IerionalPlanning,IIEP),为成员国培养进行教育发展规划和分析的人才,并传播和教育发展规划有关的知识。

IIEP成立后,发表了影响深远的报告《教育规划:问题与前景》(EdualPlanning:ASurveyofProblemsas),审视了过去10年来教育规划的经验和发展,对今后10年教育规划可能面对的趋势和问题进行了评估,最重要的是提出了IIEP的教育规划指南,帮助各国制定有助于教育事业发展的教育规划和合适的教育战略。

IIEP提出的教育规划指南,从性质上说,是为了扩张的规划(forexpansion),帮助成员国的政策制定者利用统计指标和背景信息,确定恰当的发展战略,确定发展的要素需求,包括校舍、教师、图书馆、体育馆……

IIEP教育规划的方法,可以概括为“要素的经验性估计”,其原理是:在说不清机制的情况下,假设机制合理,寻求集中趋势,同时,为了去除规模差异,利用比例关系进行经验性探索。

IIEP的规划模式是为了教育规模的扩展而对教育要素进行预测,因此,它的指标体系是对各个教育要素变动状态的描述。我国的指标体系也是按照这个模式建立起来的,主要由四个指标模块组成。

模块一:有多少儿童入学,分布在哪个年级?

模块二:该教育体系需要多少教师,分布在哪个年级和科目?

模块三:该教育体系需要多少建筑设备和设施?

模块四:该教育体系需要多少经费支持其正常运转和发展?

在每个模块下,再加入人口、社会和地理因素,形成分地区、分城乡和分民族的学生、教师、设备和设施。当然,最后归结为经费投入和支出数据。IIEP指标体系的特点,仍然是利用总量的横切面数据,在学生、教师、资产和经费等不同层面上进行横切面分析,各个模块之间的连接性很差,无法建立起这些截面之间的逻辑关联。

}kt}2。UNESCO教育指标的独特功能}kt}

以发展为导向的UNESCO教育指标体系,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和法律体系不健全,教育发展规划不断落空,而发达国家的教育扩张逐渐结束,随之而来出现了“过度教育”问题。教育发展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遇到了扩张之外的结构性问题,于是,UNESCO提出“处在十字路口的教育规划”,开始经历艰难的转型。

1999年,UNESCO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成立了统计研究所(UIS),其统计指标一直围绕着UNESCO的使命进行重构,即公平以及由此延伸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指标重在描述性别和族群之间的公平,以及处境不利群体的教育机会。

(二)结构调整导向的教育指标

世界银行(WorldBank,WB)成立于1945年12月27日,是国际复兴开发银行(theIionalBaio)的简称,它是联合国属下的负责长期贷款的国际金融机构。WB是根据1944年美国布雷顿森林会议上通过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成立的。

}kt}1。WB教育指标的特征}kt}

WB并不是教育专门机构,它的使命是通过对生产事业的投资,资助成员国的复兴和开发工作。教育,作为发展的组成部分,也经常被纳入WB的项目范围中。不过,WB还是按照银行的规则来运行项目,通过对贷款的保证或参与贷款及其他投资的方式促进外国投资,当成员国不能在合理的条件下获得私人资本时,则在适当条件下以银行本身资金或筹集的资金及其他资金,给予成员国直接贷款,来补充私人投资的不足。尽管WB提供低息甚至无息贷款,但它毕竟要求还款。因此,它在选择项目分析的教育指标时,会强调成本和收益。

WB对教育指标的贡献,主要是推动了教育收益模块的不断发展。教育的收益,虽然在教育经济学中表现为终身收入的增加,但是,那是教育的个人收益。WB引入教育的社会收益的概念,并且得出结论:初等教育虽然没有个人收入上的优势,但社会收益非常高,正好是政府财政投入应该支持的项目。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