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本 > 五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实施(第1页)

五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实施(第1页)

五、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实施

(一)基本原则

1。亲历性原则

教师应利用各种物质条件、精神条件,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实践情境,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拓宽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亲自接触和感知各种人和事,使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来获得探究问题、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自主性原则

学校应根据本课程的目标和特点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活动场所,自创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学校既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学校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自己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使其享受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服务的充实,获得并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生存体验。

3。协同性原则

由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开放性,课程实施既要求学校各学科教师共同协作,又要求学校教师与社会各界人员(如家长、社会有关机构的工作人员等)相互配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协同完成教学任务。学校应善于协调各方人员的关系,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发挥作用。

4。整合性原则

教师要注重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活动设计与课程实施的具体要求

(1)设计与实施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时,应考虑提供充分的活动自由和活动空间,以及各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并互相交流、评价设计方案。

(2)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等实际情况来设计相应的活动。

(3)根据课程内容主题、课程资源的不同特点与学校现有的条件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尽量采用参观、访问、调查、实验、测量、采访、宣传、郊游、野营、义务劳动、公益服务等方式。设计出来的活动应力求生动活泼、丰富多样,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4)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是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班级活动、学校活动等,教师应根据活动内容和实际需要灵活安排,随时调整,不必过分拘泥于形式,而应注意活动的实效。可综合采用多种组织形式,既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又培养学生的团队观念、合作精神。

(5)特别注意活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防止有害于学生身心及易引起诉讼的事件发生。

(6)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际操作中,每次活动的时间和活动量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予以调节,课时可以分散使用,也可以集中使用,可以在学习日里使用,也可以适当地在节假日里使用,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地方和学校课时结合起来使用,讲求实效。

(7)教师注意协调多方人员的关系,与之互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

(三)设计要点

(1)设计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时,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特别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尤其是个体相对于以前所发生的变化,注重学生生存体验的获得与增进,而不是急于展示某种成果。

(2)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走出课堂、参与和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社会实践活动尽量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

(3)鼓励学生自己参与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自己进行评价,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判断、分析、反思和创造,将活动的实施过程作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的过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