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效果评价
对校本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可以作为该门课程建设行动的总结和回顾。校本课程实施效果评价可以是总体评价,也可从学生学习成效、教师专业成长、满意课程、负担情况等几个方面来考察评价(见表6。21)。
表6。21校本课程实施效果总体检核表
(一)学生的学习成效
包括课程目标的达成、学生学业质量提升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参见本章第一节。另外,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最直接的感受者,学生对校本课程实施后所产生的看法也是评价和改进校本课程的最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可以通过问卷或调查表的形式来收集信息。问题参考如下:
1。这门课程达到学生预想目标的状况;
2。教师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自主参与学习的状况;
3。教师讲课或安排的活动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状况;
4。教师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状况;
5。教师协调课程教学、使用、驾驭教学材料的状况;
6。学校外部人士参与课程开发实施的状况;
7。对有特殊需求学生的关照状况;
8。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状况。
(二)教师的专业发展
对于校本课程开发,除了学生发展,教师也应在其中增进课程意识、获得课程理解、提升课程知能。为此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反思也应是校本课程实施效果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用检核表实施,请教师进行回顾反思检核(见表6。22)。
表6。22校本课程实施教师专业发展自检表
(三)学校的特色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能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促进学校个性化、多样化办学。校本课程对于学校发展的效果评价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考虑:
1。课程是否反映学校办学理念及文化精神,依托学校核心文化或地域核心文化开设。
2。课程是否体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需求。
3。课程是否开发利用了学校所在社区及学校本身的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课程资源。
4。课程是否促进了学校文化的培育、形成或挖掘提炼。
5。课程是否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培育特长人才、拔尖人才。
6。课程是否促进了教学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终推动学校成为特色学校乃至品牌学校。
最后,在以上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各个主体的分项评价基础上,再采用“综合评定”的方法,系统评定校本课程开发,获得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总体概况。综合评价表[80]见表6。23。
表6。23校本课程开发综合评价表
本章小结
泰勒提出课程评价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瓶颈问题,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因为评价问题没有妥善解决至今步履艰难甚至形同虚设。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缺乏课程评价尤其是校本课程评价的知能。本章不求面面俱到,主要围绕校本课程开发中对“学生”和“课程”的评价来展开。学生评价是评价校本课程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课程评价主要考察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以及校本课程实施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当代一些重要理论思潮如多元智能理论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学生评价影响巨大,本文提出的校本课程开发学生评价的适宜方式及其操作实施需要进一步接受实践的检验。而从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所涉及的情境分析与目标定位、方案设计、课程实施及课程效果四个环节的评价则是校本课程自身进一步合理化、科学化的初步建议,提供给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实践者借鉴。
总结
关键术语
章节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