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ScottG。Paris,LindaR。Ayres。培养反思力——通过学习档案和真实性评估学会反思。赵海燕,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72。
[50]RobertL。Linn&Nronlund。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06~207。
[51]改编自: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取向与实做。课程·教材·教法,2004(5):23。
[52]多彩光谱项目从1984年开始,历时9年,致力于将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和图佛兹大学大卫·亨利·费尔德曼教授的非普遍性发展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开发出一套与传统的标准化测试不同的、与多元智能理论相适应的儿童智能评估工具和发展儿童多元智能的活动系列。该项目第一阶段的成果——《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儿童能力评价》中开发出了针对七种智能中的15种能力的评价标准,并特别指出,尽管这些评价标准是基于他们对4岁儿童的研究制定的,不过经过相应调整之后,许多标准可成功地用于小到3岁、大到6岁的儿童。
[53]改编自:玛拉·克瑞克维斯基。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儿童能力评价。李季湄,方钧君,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21。
[54]多彩光谱中的艺术夹是视觉艺术领域最基本的评价工具,既包括一些结构性的活动,也包括儿童在校所创作的其他作品。艺术夹用来收藏儿童一整年的艺术作品,包括素描、绘画、拼贴画、三维作品等;评价标准包括儿童对线条和图形的运用、色彩、布局、细节、表现力及具象性等方面。
[55]改编自:玛拉·克瑞克维斯基。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儿童能力评价。李季湄,方钧君,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9~200。
[56]改编自:玛拉·克瑞克维斯基。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儿童能力评价。李季湄,方钧君,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1~202。
[57]蔡敏。当代学生课业评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02。
[58]Feuerstein,R。,Thedyofrelatedperformers:Thelearialassessmeheory,ieiques,Baltimore,MD:UyParkPress,1990:165~169。
[59]李坤崇。教学评量。中国台湾:心理出版社,2006:407。
[60]Budoff,M。,Thevaliditypote,Lidz,amicAssessment:Aionalapproachtoevaluatipotential,NewYuilfordPress,1987:52。
[61]李坤崇。教学评量。中国台湾:心理出版社,2006:406。
[62],J。S。&Wield,K。H。,Usihe-limitsprotheassessmeualcapabilitiesihlearningdifficulties,AmerialofMentalDeficy,1978(3):82。
[63]李坤崇。教学评量。中国台湾:心理出版社,2006:407。
[64]e,J。C。&Brown,A。L。,Linkingdywithschoolat,InLidz,C。S。,Dy:Aionalapproachtoevaluatipotential,NewYuilfordPress,1987:82~115。
[65]黄光扬。新课程与学生学习评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206。
[66]李坤崇。教学评量。中国台湾:心理出版社,2006:408。
[67]Burns,M。S。,Vye,N。J。&Bransford,J。D。,Statiamicmeasuresinyounghandicapped,Diagnostique,1998(2):59~63。
[68]李坤崇。教学评量。中国台湾:心理出版社,2006:411。
[69]赵新亮,周娟。校本课程评价的内涵与实施策略。教学与管理,2011(4):30。
[70]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44。
[71]林一钢。略论校本课程的评价。课程·教材·教法,2003(9):14。
[7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施。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72~73。
[73]林一钢。略论校本课程的评价。课程·教材·教法,2003(9):15。
[74]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取向与实做。课程·教材·教法,2004(5):22。
[75]改编自第二届“真爱梦想杯”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联合举办,2014年1月。
[76]检核表均选自:黄志红。课程整合的历史与个案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91~143。
[77]刘兆瑞。校本课程评价的实践与思考。当代教育科学,2007(19):44。
[78]黄甫全。大课程教学论初探——兼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课程·教材·教法,2000(5):3。
[79]转引自:林一钢。略论校本课程的评价。课程·教材·教法,2003(9):16。
[80]改编自: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取向与实做。课程·教材·教法,2004(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