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规划读书心得体会 > 第二节 备课(第1页)

第二节 备课(第1页)

第二节备课

一、备课的基本策略

参考目前国内外教学策略研究的有关内容,备课的基本策略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种。

(一)“三知”策略——备课的基础性策略

“三知”是指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做到知教材、知学生、知教法。教材、教师、学生是课堂教学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三者之间的关系状态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而三者之间的关系状态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知教材

“知教材”是为了更好地用教材教,教材不仅是知识点,不仅是事实性知识和原理性知识,还有能力体系和思考方式。有的教材还蕴藏着方法论和伦理知识。所以,知教材,首先要正确认识教材的内容构成,不仅关注知识体系,还关注与其直接关联的智力价值、发展价值,重视态度、动机、情感的价值。也就是说教师在研读教材时,既要梳理知识点、事实性知识和原理性知识,又要关注思考方式、方法论,甚至是伦理知识。

知教材的具体操作:一是精读、细读教材,尤其要把握好如下几点:了解知识结构;掌握知识体系;认清重点和难点;找到教与学的质疑点,以便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二是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师在课堂上的呈示行为,包括语言呈示、文字呈示、声像呈示和动作呈示等。

2。知学生

备课中的“知学生”极为重要,不了解教育对象的教学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知学生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学生具有能动性;学生是不同层次的集合体。这些认识应作为设计教法的出发点。其次是了解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基础和学习心理特点,这是教师设计具体教法、开展教学对话、指导学生学习的基础条件。

要将知学生作为备课策略来研究,还务必做到:不能将对学生的一般性了解,作为每节课备课的基础,要细化到所教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基础;要从本学科、本章节教学目标的视角,深入分析学生认知、能力、思维和情感态度。只有基于学生现状,才能有针对性地备好课。

3。知教法

“知教法”有两层意思:一是选择教法。教师要了解现代教学的基本方法,熟悉教改中倡导的优化课堂教学的各种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在此基础上,以具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为依据选择教法,同时也要考虑教师自身特点和优势,选择与自己相适应的教法。

二是教法的优化组合与应用。一堂课的教法是多种多样的,如何以“一法为主,他法辅之”,教师要充分把握,这样才能体现主体效应与综合效应。对青年教师来说,简单地模仿优秀教师的教法,可能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教师的素养层次不同,教学过程中的智慧应对能力也不同。

(二)“三寻”策略——备课的方向性策略

“三寻”是指教师在备课时,要“寻思路”“寻方法、手段”“寻讲练结合点”。“三寻”策略适合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采用。在熟练掌握“三知”策略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提升用教材教的能力,形成教与学互促共进的态势。

1。寻思路

“寻思路”主要指教师寻找课堂教学时的切入点、启动点,呈示点、沟通点,延伸点、拓展点等,然后以师生互动的各种方法,将课堂教学过程构成一个教与学的共同体。

切入点、启动点是新课导入的两个关键点。奥苏伯尔认为,要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就要增强学习者认知结构和新知识的联系,即通过“教”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才能把新知识纳入学习者原来具有的知识结构中。通常所说的“新课导入”就是寻找这种知识链中的衔接处。许多教师在备课中创造性地设计了多样化的“导入”,如提问导入、实践导入、直观导入、悬念导入、质疑导入、讨论导入等。如果说,切入点是知识衔接的话,那么启动点便是兴趣的激发和思维的开启。可见导入应兼备衔接与激趣两项功能。

呈示点是指新知识的呈现,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生成与延伸。教师在备课时要追求最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的呈示方法,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发展阶段特点,二要组织最佳的学习序列。而沟通点主要是促进“教”向“学”的转换,教是为了学,教的思路和脉络要起到导学的作用,所有的认知、解读、感悟、体验都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

教师备课时不能局限于仅仅完成教学任务,无论是课的过程还是课的结尾,都应给学生生成、延伸与拓展的空间,要寻找延伸点与拓展点。设计时应从如下几方面考虑:一是以本堂课的知识为基础,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提出一些挑战性问题让学生思考;二是为本学科拓展性或探究性学习提供一些思考题或案例;三是为下一节课的讲授提供知识准备或思维方向。

2。寻方法、手段

这并非单纯指教师讲课的方法问题,还包括指导学生认识、识记及各种思维训练与发展的方法。也就是说,这里的方法已上升为“策略”,方法为策略服务,方法之外还有媒体、教学形式与结构等才能形成策略。而寻找为教学目标与内容服务的教学手段,主要指板书、教具学具设计与制作等。

3。寻讲练结合点

教师的教学是有目标指向的,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宗旨,因此,随堂的巩固与熟练至关重要。备课在备教、备学的同时,还要备讲与练的结合,随堂的听、说、读、写、计算与具体的操“练”,都必须精心设计。如语文课朗读与语感的随堂训练,数学课的答题、解题训练,理化课的实验操作训练等,都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另外,讲练结合点不宜仅仅理解为问题的回答和习题的训练,其背后更有学科思维的训练和智力的开发。

(三)“三化”策略——备课的方法技巧性策略

“三化”策略是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所应具备的。

1。知识的结构化整理

首先,教师要把本堂课的知识点放到整本教材甚至本年段的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备课,以便建立知识的链接,从而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建构。这样做,教师一方面可以从高处审视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可使自己在下一阶段教学时,更好地驾驭教材,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方法和过程,在设计时要呈示结构。课堂教学不是按时间的延续而呈现的单线的信息传输,不是简单的认知活动,而是呈现立体的、结构状的知识体系与活跃的思维活动的组合,它要求教师所教的知识是系统的、成体系的。

最后,教师在对学科知识进行教学时,要努力构建知识的生成、过程体系和纵横网络的体系,其浅层的含义就是要整理知识,使知识结构化。学生掌握了结构,就具备了解决不熟悉领域新问题的工具,促使学生思维方式产生变化。这也是教学“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策略化和操作化。

2。知识学习与思维发展做一体化处理

这主要是指备课时,教师不能单纯地构思如何让学生记住和理解教材中的词汇、概念、定义、事实,还要在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上下功夫。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