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信息能力
一、信息素养的含义与特征
(一)含义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LibraryAsso,ALA),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我国信息素养研究者对于信息素养概念的理解有三个方面。
1。对信息有效的检索、评价和使用。
2。对信息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并将有用信息转变成自己思想的一部分。
3。具有对信息主动鉴别、有区别的对待信息的能力。
信息素养的核心是“对信息有效的检索、分析和运用”。
(二)特征
在信息社会中,物质世界正在隐退到信息世界的背后,各类信息组成人类的基本生存环境,影响着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因而构成了人们日常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信息素养在不同层次的人们身上体现的侧重面不一样,但概括起来,它主要具有五大特征。
1。捕捉信息的敏锐性。
2。筛选信息的果断性。
3。评估信息的准确性。
4。交流信息的自如性。
5。应用信息的独创性。
二、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要以教师的信息素养为基础,因而,教育部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还必须具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育信息素养。
信息处理能力又称为信息选择与加工能力,通常包括:文献检索能力,使用工具书的能力,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与运用能力等。这些应是现代教师必备的信息处理能力。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更新的日新月异,教师肩负着传承文化、服务社会、培育人才的重任,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选择与加工、处理能力,以利于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运用信息检索工具获取信息的能力;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对经过分析处理后的信息加以运用的能力。这些素养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以下三种能力体现出来。
(一)信息检索与处理能力
1。信息检索能力及分类
信息检索是指将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并根据信息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的信息的过程和技术。信息检索与文献密切相关,又叫文献检索。
信息检索能力包括:传统信息检索的能力(工具书检索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检索的能力(网络检索能力)。
2。工具书检索能力
(1)工具书及分类
所谓工具书,顾名思义,是指在学习或工作时可以作为工具使用的特定类型的图书。倘若一定要给它下一个定义,可简略地这样说:凡是按照一定的目的收集某些资料并按一定的方法编排起来供人查考的图书,即可称之为工具书。
常用的工具书一般有以下几种。
①百科全书:《中国小学生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等。
②年鉴:《中国教育年鉴》《教育统计年鉴》等。
③手册:《小学语文教师手册》《小学英语教师手册》等。
④字典、词典(辞典):《教育大辞典》《汉语大辞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