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规划笔记 > 第三节 学生观(第1页)

第三节 学生观(第1页)

第三节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基本看法与认识。学生观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支配着教育者的行为,决定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或师生关系),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思想认识基础之上展开的,而这种思想认识的核心就是学生观。

一、历史上出现过的几种学生观

历史上曾出现过形形色色的学生观,它们从不同的方面表达了对学生的看法和认识。现概括如下。

(一)对学生天性的认识

一种观点是原罪论、性恶论,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生来就有一种盲目的冲动的种子,处处驱使他不驯服的烈性,以致经常扰乱成人的计划,也把儿童的未来人格置于许多危险之中。另一种观点是性善论,代表人物是卢梭。他认为人的天性是善的,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是腐败的社会使人堕落,对儿童产生恶劣的影响。这突出表现在他的一句名言“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之中。

(二)对学生地位的认识

一种观点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它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必须服从教师。另一种观点是以杜威为代表的“儿童中心论”,它认为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教育的措施应围绕他们来组织,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处于次要地位,是以咨询者和辅导者的身份出现的。

(三)对学生身份的认识

赫尔巴特、斯宾塞等人把学生当成小大人看待,主张向学生传授成人的知识,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而卢梭、杜威等人则主张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从实际出发,把儿童看作独特的、处于特定阶段的人,让他们去适应生活而不是为生活做准备。

(四)对学生知识的获得方式的认识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提出著名的“白板说”,认为儿童就像一块白板,可任由教师涂抹。据此理论,许多人把学生的大脑当成知识的容器或仓库,主张向学生灌输系统的知识,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而杜威等人则反对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反对系统知识的传授,主张儿童从生活中、从活动中学习。就知识和能力而言,他们更强调能力的发展。

(五)对学生的管理的认识

赫尔巴特提出了管理先行的思想,主张对学生施行严格的管理,以防止儿童现在和未来的反社会倾向的发展,从而达到维持学校和社会秩序的目的。他提出了一套具体的管理方法,如运用威胁、监督、命令和禁止、包括体罚在内的惩罚。而卢梭、杜威等人则主张对儿童实施顺从其天性的、自然的、自由的教育,反对严酷的纪律和惩罚。

以上从不同方面介绍了历史上有关的学生观,很明显,它们既有可取的积极的一面,又有不合理之处,我们对此应持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们形成当代的正确学生观服务。

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确立正确学生观的基础

我国现时代教育观的思想渊源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与内容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全面而充分发展,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有均衡的发展。主要体现为体力与智力的协调发展、社会素质的全面发展、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二)“以人为本”的性质和含义

“以人为本”的性质:“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具体含义是: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满足人的生存需要。

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满足人的发展需要。

人与人的关系: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前提下优质优酬、兼顾公平。

人与组织的关系:在自愿与共享的前提下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

三、“以人为本”的现代学生观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