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规划读书心得 > 第四节 教学反思的策略(第3页)

第四节 教学反思的策略(第3页)

师:真的吗?你想知道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吗?

众生:想!

我打开盒子,让学生看到了六个黄球,众生哗然。猜对的同学大喜。我将球一个一个拿出来,最后将盒子倒扣过来,孩子们都笑了。有一男生的声音:“上当了!”

师:上当了?是,这是华老师跟大家开了一个玩笑,这个盒子里面装的都是黄球,可能摸出白球吗?

众生:不可能。

师:板书,不可能,从这个盒子里面摸出一个球——

生1:百分之百是黄球。

生2:一定是黄球。

我板书:一定。

接着,我又创编了一个看连环画、听故事的活动,让学生用上已形成的“可能和一定”来判断。

出示连环画、画外音:一个公司老板亟须招聘一些员工。于是,他就在公司的门口贴出一张特别具有**力的广告。上面写着:来我公司工作,工资高,每天你可能得到9枚金币。这个广告贴出去之后好多人都看到了。它真是太具有**力了。于是真的有很多人来到公司打工。大家辛辛苦苦干了一个月,该拿工钱的时候,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老板提着一袋金币过来,打工的刚想拿,老板说,不许动,要想拿到金币,还得做一件事情——你们把它抛起来掉在地上的时候全部正面朝上,你们才能把这袋金币拿走,打工的人能拿到这些金币吗?

接下来就让学生说想法。

……

男生:如果是和盒子里的一样的话,那些人也只有一个答案,只有反面。因为我猜测金币两面都是反面。如果在盒子里的话,盒子里有两个字,你也能猜到。

师:让我来猜哪两个字?

男生:(点头),就在盒子里面,你自己应该能猜到,看是看不见,但你脑子里面应该能得到。

师:挺厉害的,盒子里的两个字是什么?

女生:(善意提醒)没有。

男生:(重重地说)坑人。

(全场哄堂大笑。)

师:(放声大笑之后)对,华老师就是想让大家知道,刚才那个摸球游戏是坑人的!

(全场掌声和会意的笑声。)

……

反思与再实践:

回眸“肯定”的女孩

那个女孩虽然判断出了盒子里都是黄球,但她是从前四位同学摸出的情况来判断的吗?不得而知,但从她的解释来看,却是另一个判断过程:“我觉得这盒子全部都是黄球。第一,您怕同学得到奖品在课上玩。第二,这奖品是买来的,您以后还要用。所以,我觉得这盒子里全部都是黄球。我肯定这一点了。”或许,这位女孩的思维是两者兼而有之,但她表达出来的却是来自她课堂生活积淀的合情推理,并不是根据摸出的球的情况而做出的“可能”猜想。

她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新课程实施以来,有一股非常好的潮流,就是我们数学课堂尽可能地和孩子的生活接近,取材于孩子们的生活,追求“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既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但是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围着自己转,许诺奖给学生卡通玩具;有的老师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为老师、为学校、为市长“排忧解难”“出谋划策”……然而,“图穷匕首见”,忘了兑现,不予兑现,不可兑现。这样,学生们积淀下何种情感呢?

回味“坑人”二字

“有奖摸球”是有意设计的。设计的意图:一是调动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摸到白球,孩子们会更来劲;二是孩子们已经形成了“可能”的概念,那么他想自己摸到白球的愿望会强烈,未能如愿,就会迫切地做出猜测。原先摸到白球的愿望越强烈,后面“从这样一个盒子里摸出来一定是黄球”体验也就越深;三是促进孩子的社会化。西安的“宝马车案”不就是这样的吗?街头摊贩就常有这样的把戏。

不过,我没想到学生会诘问出如此激烈的“坑人”二字。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对老师非常敬佩,他们觉得老师特别高大。可是今天的这个活动做完以后,他们觉得“上老师当了”,他们觉得老师在“坑人”。这样对于教师形象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怎么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呢?

如果没有奖,就没有这样的问题,学生是不会说老师“坑人”的。但没有奖又怎样让学生参与兴致高呢?后来想到:摸出一个黄球,就不放进去,然后再去摸的时候,摸到白球的愿望也就会越来越强烈。但我后来再想:这样的设计不好,它和后面将讲到的统计概率的游戏规则相冲突。摸球一类游戏的规则是摸出来还要放回去才能再摸。不放回去,样本就不一样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