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简述小学教育研究方法 > 五问卷的内容及结构(第2页)

五问卷的内容及结构(第2页)

表5-1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问卷表

顺序式,即列出多种答案,被调查者按要求排列出答案的先后顺序。如:请将下列科目按你喜欢的程度依次编号。

()语文()数学()英语

()物理()化学()历史

()地理()美术()音乐

()生物()体育()政治

开放式问题与封闭式问题调查各有优缺点,如表5-2所示。

表5-2开放式问题调查与封闭式问题调查的优缺点对比表

(5)编码。编码就是对每一份问卷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答案编定一个唯一的代码,并以此作为依据对问卷进行数据处理。这是将各种回答转换成数字,以便于进行计算机处理。一般编码放在问题的右边,编码的序号与问题的序号相一致。如果是样本数量较小的调查,可采用手工汇总的调查,可以不用设立编码栏。对于样本数量较大的问卷调查,为了便于计算机的统计、汇总和分类,一般应设立编码栏。

(6)结束语。这是问卷的最后一部分。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提出几个开放式问题由被调查者自由回答,或者由被调查者对该调查提出意见、同时还可以表示谢意。根据实际情况,这一部分可有可无。

3。问卷的编制

由于问卷在问卷调查研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工具,因此,问卷的编制对于研究者来说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实践技巧。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问卷编制的基本步骤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1)问卷设计的基本步骤。问卷调查中问卷设计过程一般包含建立理论框架和设计问题两个基本步骤。

问卷设计的第一步就是建立理论框架。所谓理论框架就是根据调查研究课题,确定调查的变量或概念。例如“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调查问卷”中,[10]调查者把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体验、性意识的发展和稳质性确定为问题的五个变量。这样,问卷的设计就有了一个理论的框架。一些初次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者,刚开始时往往忽视建立整个研究课题的理论框架这一过程,以为编写问卷就是直接设计问题,这往往导致后期的问题设计有失偏颇,问题考虑不全面。因此有经验的问卷调查者非常重视对于理论框架的思考,只有具有一个准确的理论框架,再提出问题,就会使问题既具有针对性,又不会使问题杂乱无序,才能保证问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调查问题的理论框架建立以后,也就是所要调查的变量确定以后,就要根据这些变量设计问题。如何把各种变量再分解为若干具体的问题呢?调查者应从各种变量或概念入手,找出与这些变量或概念相联系的行为、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表现,然后根据调查的需要及问卷的容量,表述为若干具体的问题。设计具体问题时,要注意设计的问题与所反映的变量的操作定义的性质一致。如研究中小学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经过理论建构,确定自我意识包含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体验三种变量,自我意识还包括性意识的发展和稳定性,因此,具体问题的设计就应根据这五种变量分别进行。在具体编写问卷中的问题之前,必须有一段探索性的研究工作。按照问题逻辑设计的要求,明晰调查的概念,确定调查问题的变量,在此基础上设计调查的问题。如研究“中小学教师的素质”,首先应明确中心概念“素质”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的目的,确定研究哪些素质。尤其是一些抽象的、复杂的概念包含的内容多,不同人理解的层面可能不一致(见图5-1)。因此,更有必要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对其规范化,以确定研究的内容和范围。

图5-1问题逻辑结构设计

(2)问卷设计的原则。一般来说,在设计问卷时,问题设计、答案设计、问题序列都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问卷调查一般是自填式的书面调查,被调查者只能根据书面问卷来理解问题和回答问题,因此,问题的表述就成为问卷设计的重点和难点。要提高问卷回收率、有效率和回答质量,设计问题应遵循以下原则。

必要性原则即必须围绕调查课题和研究假设设计最必要的问题。设计的问题数量不宜过少、过于简略,这样无法说明调查所要说明的问题;设计的问题数量也不宜过多、过于繁杂,这样不仅会大大增加工作量和调查成本,而且会降低回答质量,降低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也不利于正确说明调查所要说明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和研究目的要一致,对于研究课题无关的问题,就不应在问卷中提出,否则既浪费时间,又影响资料的整理和统计。当然如果是把某一个需要调查的问题遗漏了,结果就会因缺乏某一方面的资料而影响研究。因此,问卷中问题的设计应根据已有的研究理论框架来设计。一般情况下,问卷的长度应控制在30~40分钟的回答时间。问题的数量要根据研究内容、样本的性质、分析的方法、拥有的人力和财力等多种因素而定。

可能性原则即必须符合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能力。凡是超越被调查者理解能力、记忆能力、计算能力、回答能力的问题,都不应该提出。同时表述问题的语言要通俗,不要使用被调查者感到陌生的语言,特别是不要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例如:作为一个中学生,你赞成高考时运用标准分数吗?“标准分数”是属于学术上的专有名词,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因此,深奥难懂的学术词语应尽量少用。对于这样一些问题,被调查者不能理解或回答;即使勉强回答了,也可能反映不了真实情况。

自愿性原则即题目凡是涉及社会禁忌、宗教、个人隐私、爱好、敏感的道德问题、政治问题等问题时,必须考虑被调查者是否自愿真实回答问题。凡被调查者不可能自愿真实回答的问题,都不应该正面提出。例如,有的问卷提出这样的问题:考试时,你会偷看别人的试卷吗?对这类问题,被调查者一般都不可能自愿作出真实回答,或者干脆不予理睬,因此不宜正面提出。

清晰性原则指问卷题目含混不清,容易引起歧义。在问卷设计中,通常应设法避免三种情况:太普遍化的问话,使被调查者不知真正目的;语意不清的措辞,使被调查者感到费解;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念与事实,使被调查者不知如何选择。

具体性原则即指问题的内容要具体,不要提抽象、笼统的问题。对于一些抽象、笼统的问题,人们的看法往往很不相同,在没有明确操作定义的情况下,被调查者是无法回答的,即使勉强回答,也无法进行科学分析。例如:你认为玩具的发展会产生影响吗?这个问题太空泛,范围太大,玩具对儿童哪些方面的影响?是好影响还是坏影响?例如:你在哪里读书?“哪里”是指学校还是指城市?由于指代不明,会影响被调查者准确地回答。

单一性原则即指问题的内容要单一,不要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合在一起提。对于把两个或两个以上问题合在一起的复合问题,是无法准确回答的。因为,被调查者对于复合问题的任何回答,都可以说是对的,也可以说是错的。例如:你喜欢数学和物理吗?这个问题实际上出现了两个选择项,如果答题人只喜欢其中一项就不知如何回答。因此,对于这一类问题,最好把两个问题分开表述。

准确性原则即指表述问题的语言要准确,不要使用模棱两可、含混不清、容易产生歧义的语言或概念。例如,应该避免使用“也许”“好像”“可能”这些模棱两可的语言。对“经常”“有时”“偶尔”这些含混不清的词语应当作具体说明。如:“经常”指每周一次或更多,“有时”指每月一至二次,“偶尔”是指每季一次或更少等。在研究中,对于一些概念,人们对它们的理解和认识往往不一致,如什么是合作、谦让、创造力,这样的概念容易产生歧义,因此在问卷设计中应该设计出明确的操作定义。例如:谦让行为在分配玩具时可以分成三种水平:“主动谦让”指没有任何人提醒或暗示,都能将玩具让给别人;“被动谦让”是指在旁人的提醒或暗示下,才将玩具让给别人;“不谦让”是指经旁人再三提醒,都不愿意将玩具让给别人。

简明性原则即被调查者通常都不愿意为了理解问题而去认真分析问卷的问题,因此,问卷的设计最好能让被调查者迅速阅读、理解其内容。所以在问卷的问题设计时,表述问题的语言应该尽可能简单明确,不要冗长和啰唆。实践证明,清楚简明的问题,回答率和有效率一般都较高;冗长啰唆的问题,容易含混不清、产生歧义,回答率和有效率会大大下降。

客观性原则即表述问题的态度要客观,不要有诱导性或倾向性语言。如:“您喜欢教师这一受人尊敬的职业吗?”“有很多专家呼吁不应择校,你同意吗?”这种表述方式,包含了明显的倾向或诱导的含义,被调查者在趋同心理支配下往往做出肯定回答,但却不一定是自己的真实看法。另外,在问题的表述中要避免出现那些有权威的、享有盛誉的人或机构的名称;更不宜直接引用他们的原话。对于这类问题,被调查者一般很难做出否定回答。

非否定性原则即要避免使用否定句形式表述问题。由于人们一般习惯于用肯定句形式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因而用否定句形式表述问题往往会造成一些误解。例如:“您是否认为有不想好好学习的学生?”这个问题是双重否定句。双重否定句在叙述问题时,题意往往比较隐含,会使被调查者感到费解。因此,问卷中问题的题意应能直接表达出来为好。如果改为“您认为学生都想好好学习吗?”问题就更加清晰了。

特殊问题的表述方式。对于某些敏感性强、威胁性大的特殊问题,在表述方式上应该做些减轻敏感性程度或威胁程度的特殊处理,以便被调查者易于面对这些问题,并敢于坦率真实回答。对特殊问题的处理,有以下几种方法。

释疑法,即在问题前面写一段消除疑虑的功能性文字。如:“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是一种正常现象,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观点。您认为:‘学生对于老师的讲述的内容提出质疑是可以理解’这种意见对吗?”

假定法,即用一个假言判断作为问题的前提,然后再询问被调查者的看法。例如:“假如允许教师工作自由流动,您是否还愿意留在原学校工作?”

转移法,即把回答问题的人转移到别人身上,然后再请被调查者对别人的回答做出评价。例如,“对于择校问题,一些人认为利大于弊,另一些人认为弊大于利,您认为哪种意见更符合实际?”

模糊法,即对某些敏感问题设计出一些比较模糊的答案,以便被调查者做出真实的回答。例如,个人收入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许多人不愿做出具体回答。但是,如果这样设计:

您本人全年的收入是:

这样,被调查者就有可能做出比较符合实际的回答了。

总之,问题的表述是问卷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困难的问题。问卷设计的质量、问卷调查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的表述。因此,在设计问卷时,对问题的表述应该舍得下工夫,认真琢磨,反复推敲。

(3)问卷答案设计的原则。相关性原则即设计的答案必须与所问问题具有相关关系。例如,如果询问“学校领导干部应该具有哪些能力?”其答案就应该列举与领导工作相关的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使用干部能力、协调服务能力等,而不应该列举文艺写作能力、音乐欣赏能力、古玩鉴别能力等,因为后面几种能力与领导工作没有直接的相关关系。

同层性原则即设计的答案必须具有相同层次的关系。例如,如果询问“您希望自己从事什么职业?”其答案就应该是工人、农民、商业人员和服务员、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职业类别,而不应该包括清洁工、营业员等工种类别,也不应该包括粮农、菜农等种植业类别,因为“职业类别”与“工种类别”“种植业类别”是不同层次的类别。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