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特殊教育和我朴永馨口述读后感 > 代序言 本土化的特殊教育研究(第2页)

代序言 本土化的特殊教育研究(第2页)

3。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模式的探索

20世纪80年代,我国迎来了特殊教育大发展的时期。当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一些外国的观点和做法开始进入中国。一时间众说纷纭,各种观点杂陈。朴永馨教授站在历史的高度,在清醒认识、认真总结国外特殊教育发展的是非功过后提出,我国的特殊教育应该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

第一,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条件。发展特殊教育肯定离不开经济条件或者说离不开经济的支持,但一味强调经济的决定作用并不见得正确。

朴永馨教授认为,发展特殊教育不仅要考虑经济的发展,还要考虑当时、当地的人们(主要是执政者)对残疾人的认识和态度。光有经济发展是不够的,经济发展了,但对残疾人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特殊教育也不可能产生和发展。世界和中国的特殊教育历史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他特别强调观念在发展特殊教育中的作用。

第二,在上述观点的支配下,结合中国实际和国外发展特殊教育的经验、教训,朴永馨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特殊教育模式。他认为,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早期举办特殊教育学校以发展特殊教育的做法有其合理的地方,但也走了一些弯路。为了避免我们再走这些弯路,他明确提出要在举办特殊教育学校的同时,可在普通学校举办各种性质的特殊班,并认为这是发展特殊教育的一个又快又省的途径。

第三,支持随班就读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我国特殊教育发展大好形势的到来,大量的残疾儿童需要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就读。这种土生土长的、我们称之为“随班就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诞生后,朴永馨教授就积极支持,并多次撰文予以分析、说明。他认为:“中国的随班就读与欧洲的融合、美国的回归主流有相同之处,但又有不同的地方。”随班就读体现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特殊儿童的安置方式。

第四,强调特殊教育学校的作用要多元化。在中国的办学模式下,朴永馨教授在分析了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及历史作用、中国特殊教育学校面临的变化后指出,中国的特殊教育学校的功能应该有所变化,并指出新时期的特殊教育学校应该有七大作用,即成为培养教育残疾儿童的中心与示范点、师资培训(或进修)中心、教研中心、咨询与辅导中心、科研中心、信息资料中心和职业劳动教育中心。这从操作层面对我国特殊教育体系的功能进行了新的界定,从而完善了我国特殊教育的体系。

4。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体系

朴永馨教授不仅是理论的思索者,还是实践的亲历者。他曾经主持或参与了多种基础教育课程或计划的制订工作,为建立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朴永馨教授参与制订了我国盲、聋等学校的教学计划,论证了教育目标的制约因素及其特点。他认为,盲、聋学校作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的一种,其培养目标应受如下因素制约: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的要求;二是国家经济发展要求等决定的总的教育目的和有关法令;三是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和目前盲、聋教育的现状;四是盲、聋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对象的特点。他认为,第一个因素是决定性因素,第二个因素是国家规定的教育总目的和相关法令,第三、第四个因素是一个时期具体目标制定的依据。他在论证199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下发的盲、聋学校教学计划规定的培养目标时指出:“一是在培养目标中把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相结合,这是与外国规定的一些培养目标的不同。二是共同(普遍)目标和特殊目标的结合。这是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培养目标上的不同。”这种目标特色决定了我们课程体系的特色。

第二,朴永馨教授具体组织制定、论证和探讨了中度智力落后儿童的课程纲要。他结合教育部的任务,经过国内外大量调研,从中国智力落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中度智力落后儿童的全面发展和补偿缺陷结合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改革单纯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代之以“实用语数”“生活适应”和“活动训练”领域的课程。在谈到有关课程的目标时,他论述道:“适合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与训练使中度智力落后儿童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补偿其缺陷,使其掌握生活中的知识,形成基本能力和习惯,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成为社会平等的公民打下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特殊儿童观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实践。他倡导的中度智力落后儿童的教学原则,即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原则、实用性原则、实践活动性原则等以及强调用中学、做中学的观点,在智力落后教育领域也是有影响的。

第三,他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套聋幼儿语言训练教材,开创了我国此类教材的先河。这套教材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国家规定的幼儿教育任务,结合聋幼儿的特点编写,努力使他们在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补偿缺陷,在交往过程中适时地使聋幼儿的言语能力初步形成和发展,为他们进入学校打下语言基础。朴永馨教授认为:“语言训练形式要符合幼儿心理的发展特点,主要应在游戏活动中进行,以激发聋幼儿学说话的兴趣。”这对于正确指导我国聋幼儿语言训练的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他强调,在训练中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手势,不可过分强调,也不能禁止。朴永馨教授在此问题上的基本认识是耳聋人和非耳聋人同处一个社会,要双赢、要和谐。这反映了他一贯坚持的特殊儿童既有共性又有特性的观点。

第四,他积极支持盲文改革,大力推介双拼盲文。在双拼盲文出现前,盲人在阅读上的速度和理解都受到限制,主要就是受同音字的影响。那么,如何解决同音字问题就成为盲文改革的首要问题。他多次参与有关的讨论和调研,并且当黄乃把新盲文双拼盲文(包括语调的盲文)发表后,朴永馨教授不仅热情推介,而且还撰文论证其优越性。他说:“与口语一致的、表示了音与调的盲文就比只表音不表调的盲文表现出优越性。带调的盲文给予盲人的言语信息更多,更准确,更符合人们的口头语言,这些准确、完善的信息使盲人更易于正确理解词和句,不会因为有音无调产生歧义。盲童对于前一句话和词的准确、迅速认知反过来又加速了对下一句的摸读、知觉和理解。”理解是阅读的标志,有了理解才能有阅读。要使盲童很好地理解,就需要好的盲文系统。双拼盲文就是一个比现行盲文优越的、完善的阅读工具。

三、对中国特殊教育学科建设的探索

作为新中国“一五”计划时期派到苏联学习特殊教育的最早的两名留学人员之一,朴永馨教授视建设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学科为己任,为中国特殊教育学科的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学

国外和国内的一部分辞书关于特殊教育的概念多强**育对象、手段等特殊性。20世纪80年代后,朴永馨教授坚持从特殊教育是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出发,并与普通教育相结合的角度来定位特殊教育:“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特殊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他提出,特殊教育的课程、教学原则、手段、方法、目标等与普通教育有相同的一面,也有因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而不同的一面,二者是密切联系、相互融合统一的。这个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统一与结合的思想,不仅对中国特殊教育学进行了根本性的定位,也为国家从“八五”计划时期开始形成“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附属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发展格局奠定了理论基础。20世纪90年代初,为适应国家正规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需要,朴永馨教授领衔主编了新中国第一本特殊教育学教材《特殊教育概论》和国家“八五”计划重点图书《特殊教育学》。两本开拓性的中国特殊教育学教材,构建了中国特殊教育学的基本框架:跨学科性地研究特殊教育的概念、意义、理论基础、历史、目的与任务、体系、组织形式、方法、内容、手段、设备、管理、师资、各级各类特殊教育等,为形成特殊教育学科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朴永馨教授认为,特殊教育的研究方法除使用普通教育的研究方法外,还可以更多采用普通儿童教育与特殊儿童教育比较研究的方法、中国特殊教育与外国特殊教育比较研究的方法。他所主持和进行的研究多是与普通教育、外国教育相联系与比较的研究。

1988年,在朴永馨教授的努力下,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由国家教委和北京师范大学双重领导的特殊教育研究中心,由该中心主办、朴永馨教授任主编的《特殊教育研究》杂志为全国特殊教育学科研究的启蒙和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分会的发起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朴永馨教授与全国同行有着非常友好、密切的合作,并在我国特殊教育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地位与学术性的提高、群众性科研的普遍开展等方面都做出了一定贡献。

2。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学学科体系

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方面也体现了朴永馨教授在特殊教育学科建设方面的思想。1982年,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开始筹建,朴永馨教授受国家教委委托牵头研制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课程方案,自此,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体系和学科体系建设的进程开启了。对于三级师范教育的中等师范教育,他根据中国当时特殊教育与师范体系的情况提出:分建盲教育专业、聋教育专业、智力落后教育专业;各个专业分别开设眼、耳、神经及精神医学基础课程,开设特殊教育概论、各类特殊儿童心理课程,开设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数学、常识教材教法、现代教育技术、特殊教育手段等课程。总之,就是开设医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教育学基础和教材教法基础几个板块课程。1989年11月,国家教委正式颁发了由朴永馨教授执笔起草的《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试行)》并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在此基础上,我国特殊教育领域当前盲教育学科群、聋教育学科群和智力落后教育学科群的雏形逐步形成了。此后,随着课程方案的实施、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中国特殊教育学科体系日臻完善。朴永馨教授还参加了这些教学计划中课程的实际教学以及其他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审定。

在朴永馨教授的不懈努力下,1986年,特殊教育作为国家批准的专业在北京师范大学率先招生。在借鉴苏联、美国等国家以及我国台湾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大陆当时还没有高等特殊教育系科和各省急需特殊教育专业高等师范毕业生的实际情况,他提出本科生要综合学习盲、聋、智力落后等多领域知识,以便毕业生能胜任与特殊教育相关的行政、科研或教学实际工作,或为其以后报考研究生做准备。为此,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一套高等师范特殊教育课程体系,丰富了特殊教育学科体系。1989年10月,国家教委师范司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研讨会后,向全国印发了以北京师范大学方案为主的《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草案)》。朴永馨教授积极建议并参与了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特殊教育专业的建立和各门课程大纲及教材的编写与审定、题库建立等工作,为丰富和完善我国特殊教育人才培养、培训和学科体系做出了努力。

2001年春,根据我国基础特殊教育的发展情况和已建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建立专门招收残疾人的高等院校及系科的情况,朴永馨教授积极倡议成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分会,以配合特殊教育事业和学科的发展。在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朴永馨教授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高等特殊教育的概念。他认为,高等特殊教育应包括有各类特殊教育需要(含各类残疾)的高等教育(单独院校系科和在普通高校随班就读)和为特殊教育服务的各类专业的高等教育(培养特殊教育师资以及残疾人社会工作者等),将高等残疾人教育也纳入了特殊教育学科体系,使特殊教育各个门类的协调发展成为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他认为,高等特殊教育是与高等师范教育、单纯残疾人教育既有共通性又有区别并密切相连的高等教育,是边缘学科,有其相对独立性。

3。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

50多年来,为多少个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培训班义务讲课、到过多少个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点指导工作,朴永馨教授自己也记不清了。但有一点可以说明的是,全国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特殊教育行政干部中的绝大多数都听过或见过朴永馨教授,把他称作老师。澳门协同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林剑如向朴教授讲,她是通过看朴教授的书了解特殊教育、参加特殊教育工作的。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层次的特殊教育人才,朴永馨教授于1986年在我国大陆首创特殊教育本科专业并担任多门课程的授课任务。在教学中,他注意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多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多去基层学校接触各类残疾学生,教育学生了解和热爱专业、热爱残疾学生。退休后,他还一直接受返聘,坚守讲坛,为国育才。1993年,特殊教育作为二级学科在北京师范大学创建了硕士点,自此特殊教育研究高级人才的培养获得了制度化的保证。他所指导的研究生论文涉猎智力落后教育、视障教育、听障教育、学习障碍、言语障碍、早期干预、特殊教育基本理论等诸多领域。

留学归国的朴永馨教授还特别注意与国际特殊教育界交流,让国外同行听到来自历史悠久的特殊教育大国的声音。他曾经在美国、俄罗斯、意大利、日本、波兰、匈牙利、以色列、挪威、英国、韩国等国家的书刊上发表介绍我国大陆特殊教育的文章。《美国特殊教育百科全书》《聋人百科全书》(1986年)和多种特殊教育杂志几次向他约写关于中国特殊教育的条目和文章。中国古代的“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等就是通过这些条目、文章让美国和俄罗斯等国了解的,而那时欧洲的主流思想是灭绝残疾人。中国特殊教育的情况在《美国特殊教育百科全书》第一版中是由美国人写的,但第二版的这个词条则第一次由中国人朴永馨教授撰写。此前他为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出版的《聋人百科全书》撰写了关于中国的词条,从而使欧美特殊教育工作者直接听到了中国人的声音;他曾应邀到美国、俄罗斯、英国、韩国等国的多所大学做演讲,如加利福尼亚大学、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内布拉斯加大学、俄亥俄大学、国立莫斯科师范大学、国立赫尔岑师范大学、伦敦大学、布里斯托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奥斯陆大学、大邱大学、釜山大学等,并把国内的年轻同行推荐到美国、俄罗斯、英国、日本、挪威等国进修学习。

朴永馨教授积极与我国港澳台的特殊教育界同行进行交流,他翻译和编写的书在港澳台有一定影响。香港曾把他翻译的《智力落后学生心理学》作为教师的参考书;台湾的几种教育杂志几次刊登他撰写的介绍大陆特殊教育的文章并两次邀他赴台参加特殊教育学术交流。他关于聋人与普通人要共赢、共存、共享的观点曾在《澳门日报》发表。

从在聋校教聋生、智力落后学生到在大学教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从到外国当留学生到后来教外国留学生,从特殊教育学校普通教师到聋校主任、大学副系主任、研究中心主任,从一人开辟特殊教育专业到建立特殊教育研究中心、特殊教育二级学科、硕士点并培养了一支专业较齐全的队伍,朴永馨教授坚守的信念就是,努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认识特殊教育,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事业和学科的发展道路!

(本文原载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部分内容有修改)

[1]肖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研究所教授,朴永馨先生1984年招收的第一位研究生;刘全礼,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教授,朴永馨先生1994年招收的研究生;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朴永馨先生1995年招收的研究生。

[2]朴永馨。特殊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71。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