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分析与建议,同时考虑了自己的具体情况、两家单位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最终决定回家乡工作,婉拒了社区服务中心的邀请。
分析:同时收到两家单位的录用通知,是品学兼优的优秀毕业生时常会遇到的问题。当这种情况发生时,王强的经验值得借鉴。通常毕业生在职业决策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急于签约,而是要认真听取周围人的意见,花点时间去认清现状,不能心血**,草草签约,以免留下“后遗症”。
(2)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爱好、能力、性格、家庭支持、工作环境、升迁机会、职业发展等),综合分析哪种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长远发展,不做盲目选择。
(3)分析情况后,做出决定,果断签约,以免错失良机。
在这个案例中,王强运用了职业决策理论。职业生涯决策过程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指一个人在选择职业目标或具体岗位时,权衡利弊,寻求最佳的选择。
金兹伯格指出,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包括现实因素、教育因素、个人的情感和人格因素、职业价值与个人价值观因素。
【案例】
生存与兴趣的博弈
小李是一位正在择业的应届毕业生。有份工作他很喜欢,可是收入较低;另外一份工作收入较高,但不是他所喜欢的。作为家里的独子,小李毕业后不得不承担起养家的责任,他该怎么办?在某职业生涯规划师的帮助下,小李最后选择了那份收入较高的工作,但同时,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兴趣,而是在工作中注意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进行必要的充电,等到时机成熟、有了较多的职业资本时,他将有更大的实力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
资料来源:《应届大学毕业生心声实录》,中国教育在线,2003-11-28。
分析:正如金兹伯格所说的,职业决策是一种发展过程,职业选择并非人生某一个时期的事情,而是一种长期的规划。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也需要承担不同的责任,这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职业规划。比如案例中的小李,在毕业后的这一阶段,必须先承担起养家的责任,这份责任比培养自己的兴趣更重要,所以,最后他做出了工作在先、兴趣在后的选择。这也体现了金兹伯格所说的,职业选择的实现,是个人意识与外界条件折中、调适的结果。在今后长期的职业生涯中,小李会慢慢地积累经验、提高能力,未来他将有更多的空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并最终从事自己所喜欢的职业。
(二)职业成熟论
在职业成熟论方面,金兹伯格对美国富裕家庭的白人进行了研究。这一人群具有相当大的选择自由,通过比较他们在从儿童期到成年早期的教育和成熟过程中的各个关键点上有关职业选择的想法和行动,金兹伯格把人的职业选择心理的发展分为三个主要时期——空想期(fantasyperiod)、尝试期(tentativeperiod)、现实期(realisticperiod)。
1。空想期(11岁之前)
空想期,也称幻想期。这一时期实际上是人的少年时期。该时期以少年儿童“早日长大成人,成人后干某种工作”的空想或幻想为特征。这种空想不受个人能力与现实的社会职业机会所限制,似乎想干什么工作,将来就能干什么工作。实际上,这种职业想象往往是幼儿的一种模仿行为,单纯由自己的兴趣爱好决定,并不考虑也不可能考虑自身条件、能力水平和社会需要与机遇。
2。尝试期(11~17岁)
尝试期,也称试验期或暂定期。尝试期的特征是人已经脱离了少年时期盲目、随意的幻想,开始真正考虑职业选择了。在这一时期,青年人所依据的是自己的兴趣、智力、价值观等主观范畴。尝试期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兴趣阶段、能力阶段、价值观阶段和过渡阶段四个阶段。
(1)兴趣阶段(11~12岁):与幻想期相联系,兴趣是一个人职业选择心理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基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兴趣会出现。这一阶段的年轻人开始注意培养自己对某些职业的兴趣。
(2)能力阶段(13~14岁):这一阶段的年轻人开始以个人的能力为核心,衡量、测验自己的能力,并将其表现在各种相关的职业活动上。
(3)价值观阶段(15~16岁):这一阶段的年轻人逐渐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并能兼顾个人与社会的需要,根据职业的价值性选择职业。
(4)过渡阶段(17岁):尝试期的最后一个阶段——过渡阶段和现实期的第一个阶段——探索阶段给年轻人提供了一次重新开始职业选择过程的机会。在这些阶段中,一个人开始从考虑非常主观的个人兴趣、能力和价值观转向不断关心现实所提供的机会和设置的限制。
3。现实期(17岁以后)
17岁以后的青年和成年期是职业生涯的现实期。这一阶段就是人们的正式的职业决策阶段。前两个时期的选择是主观的选择,而这一时期的选择则是将主观选择与个人客观条件、外界客观条件、社会需要相结合的选择。这种承认客观、从现实出发的选择是一种折中和调适。现实期的特征是缩小个人选择的范围。具体来说,现实期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三个阶段。
(1)探索阶段:青年人试图把自己个人的选择与社会的职业岗位需要等现实条件联系起来。
(2)结晶阶段:青年人对一种职业目标有所专注,并努力推进这一选择。
(3)专业化阶段:青年人为了特定的职业目的,进入更高一级学校学习或接受专业训练。已有工作但不满意者,想重新进修,再找工作。
(三)金兹伯格的职业发展理论的应用价值
金兹伯格对人的早期职业生涯的发展做了精心的研究和独到具体的分析。由于他是以美国富裕家庭的白人作为研究对象的,因而其理论不一定符合其他阶层和文化背景的人的实际情况。但是,撇开具体年龄阶段的划分不谈,金兹伯格对一个人职业选择心理发展过程的研究还是较为合理和科学的。值得一提的是,金兹伯格虽然着重研究的是一个人的早期职业发展,但并没有否认职业选择的长期性。金兹伯格提出了终生选择过程中的三个因素:最初的职业选择、最初选择与后来工作经验之间的反馈以及经济和家庭情况。
四、萨帕的职业发展理论
萨帕对于职业发展的分析,比金兹伯格的学说更进一步、更为详细。萨帕用差异心理学与现象学的观点来解释职业选择过程,并将发展心理学与自我概念联结,在1953年提出10项基本主张,之后在其《职业发展:研究的架构》(VoalDevelopment:AFrameworkforResearch)一书中增加为11项基本主张。1957年,他在与巴克拉克合著的《科学的生涯和职业发展理论》(StificdVoalDevelopmentTheory)一书中又扩展为12项基本主张。
(一)萨帕职业发展的基本主张
(1)职业是一种连续不断、循序渐进且不可逆转的过程。
(2)职业发展是一种有秩序、有固定形态且可以预测的过程。
(3)职业发展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4)自我概念在青春前期就开始发展,至青春期逐渐明朗,并于成年期转化为职业概念。
(5)自青少年期至成人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实因素如人格特质及社会因素对个人职业的选择变得更加重要。
(6)对于父母的认同,会影响个人正确角色的发展、各个角色间的一致与协调、对职业规划和结果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