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女性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心得体会 > 第二节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第7页)

第二节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第7页)

分析:职业锚实际上是一个人内心中能力、动机、需要、价值观和态度等相互作用和逐步整合的结果。人在职业生涯开始时可以试错,但受时间限制,一般情况下须在25岁之前完成试错,最好是一次性找到职业锚,否则职业生涯过程会比较艰难,而且会越来越难。如果到了职业发展中期因为特殊情况非转行不可,最好在30岁前后进行重新定位。

需要提醒的是,转行时一定要能够在工作经验上有所拓展,不要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转入陌生的行业。在进入别的行业之前,要对整个行业进行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盲目听信别人的说法。如果自己对所要转入的行业一窍不通,或者自己积累的经验不足以应付将要面对的局面,最好还是放弃,职业锚的稳定性对于一个人的职业能否成功至关重要。

(三)施恩的职业锚理论的应用价值

职业锚作为一个人自省的才干、动机与价值观的模式,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与工作生命周期中,在个人与组织的事业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1。有助于选择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职业锚是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产生并形成的,能够清楚反映个人的价值观与才干,也能反映个人进入成年期的潜在需求和动机。个人抛锚于某一职业工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个人对自我真正认知的过程,认识到自己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才干,需要什么。通过对职业锚的认识,人们可以找到自己长期稳定的职业贡献区,从而决定自己将来的主要生活与职业选择。

2。有助于确定职业生涯目标及职业角色形象

职业锚能清楚地反映个人的职业生涯追求与抱负,例如,技术职能型职业锚的人,其志向和抱负在于专业技术方面的事业有成,有所贡献。同时,根据职业锚可以确定个人达到职业成功的标准,例如抛锚于管理型的人来说,其职业成功在于升迁至更高的职位,获得更好的管理机会。明确自己的职业锚,可以帮助人们确定自己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准,职业生涯成功要求的环境,从而确定职业目标及职业角色。

3。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工作技能及职业竞争力

职业锚是个人经过长期寻找所形成的职业生涯的定位,是个人的长期贡献区。职业锚形成后,个人便会相对稳定从事某种职业,积累工作经验、知识与技能。随着个人工作经验的丰富,知识的积累,个人的职业技能将不断增强,个人的职业竞争力也将随之增加。

有人认为,职业锚是工作经验之中的习得,是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产生并形成的,不适合在校的学生(除非个人有相对较多的社会实践和工作经验)。但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发现,职业锚理论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职业生涯规划之前先进行自我定位。职业锚是个人内心深处对自己的看法和自我定位,是个人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能指导、约束或稳定个人的职业生涯,它决定着个人职业生涯的方向,也决定着职业生涯规划的成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环节是自我分析、自我定位。通过自我分析与可靠的量表工具的测量,大学生评估出自己的职业倾向、能力倾向和职业价值观。

(2)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施恩教授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随着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这个人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一个占主要地位的职业锚。当今社会不断发展,大学毕业生也要相应地改变就业观念,应打破传统的“一业定终身”的理念,就业、再就业是大趋势,职业生涯规划也要根据各种变化来进行调整。环境的变化可导致自我观念的变化,反映在职业生涯规划上,就是应先找到基本的职业定位,沿着大的方向发展,不断探求自己的职业锚,而不应该一次把终身的职业生涯的每一个具体细节都确定下来。

(3)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是职业准备、职业选择与职业适应。从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来看,主要阶段可分为:

◇职业准备期:形成了较为明确的职业意向后,进行职业的心理、知识、技能的准备以及等待就业机会。每个择业者都有选择一份理想职业的愿望与要求,充分的准备能够使个人很快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顺利进入职业角色。

◇职业选择期:这是实际选择职业的时期,也是由潜在劳动者变为现实劳动者的关键时期。职业选择不仅是个人挑选职业的过程,也是社会挑选劳动者的过程。只有个人与社会成功结合、相互认可,职业选择才算成功。

◇职业适应期:择业者踏上工作岗位之后有一个适应过程,即完成从一个择业者到一个职业工作者的角色转换,尽快适应新的角色、工作环境、工作方式、人际关系等。

◇职业稳定期:个人的职业活动能力处于最旺盛时期,是创造业绩、成就事业的黄金时期。职业稳定是相对的,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人才流动加快的今天,就业单位与职业岗位发生变化是很正常的。

施恩教授指出,规划职业生涯时,要想对职业锚提前进行准确预测是很困难的,一个人的职业锚不断发生着变化,它实际上是一个人不断进行职业目标探索、职业选择和职业适应所产生的动态结果。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侧重点应在职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适应三个阶段,要对职业进行物质、心理、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充分准备,根据各方面的分析与自己的职业锚来合理、客观地选择职业。大学生对即将从事的职业活动要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包括工作性质、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工作方式、同事以及上下级关系,要快速适应,迅速成为一名成功的职场人士。

七、生涯认知发展理论

(一)生涯认知发展理论的内涵

生涯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涅菲卡门波(Knefelkamp)和斯列皮察(Slepitza)。他们从认知学的观点出发,并综合其他多位学者实证研究的结果,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生涯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基于以下假设:

(1)由于和自我概念相关,职业选择和决策是大学生和年轻人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

(2)职业发展领域和职业发展概念的不断扩展,导致人们对职业发展过程复杂性的认识和评价兴趣日渐高涨,对职业咨询的过程要素的关注程度也逐渐提高。

(3)职业发展常常把个人作为首要关注点。职业咨询师需要了解个人的需要、能力、兴趣、个性类型及身份,以便选择适合个人的职业发展模式。

(4)目前扩展职业发展过程的内涵、增加个人的差异化因素以便咨询师考虑正当其时,认知复杂性层次是学生用以处理职业发展事务的工具。

(5)认知发展的职业模型以学生为描述对象,对如何提升模型所描述的个体的连续性、发展性的成长有借鉴意义。

(6)对现有的认知模型的简单覆盖是远远不够的。对职业发展而言,人们非常需要一个崭新的或恰当的模型。

(二)生涯认知发展理论的构成要素

基于以上假设及别人的研究成果,涅菲卡门波和斯列皮察认为,生涯发展的过程中会有一连串的质变现象,概括起来共有九项,形成了一个系列,具体包括:控制源、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语意结构、自我处理、开放及有弹性的见解、负责任的能力、扮演新角色的能力和自我冒险的能力。

1。控制源(lotrol)

控制源指个人对自身及环境界定的源泉或依据。研究表明,学生对职业生涯决定因素的看法,会逐渐由强调外在因素(如父母的告诫、职场的压力或评估工具的结果)转变为以内在控制为核心的立场。

分析能力指个人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解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提高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因而逐渐变得能看清事物的因果联系。

3。综合能力(synthesis)

综合能力指将事物中不同的成分整合在一起的能力。综合能力比分析能力更为复杂,学生无法展示这一因素,除非他们认知世界的方法变得相当成熟。

4。语意结构(semanticstructure)

语意结构指个人在讲话或写作时所用的动词和修饰词。在这点上,学生会逐渐从采用绝对性的语意结构,转而采用较有弹性及开放性的动词及修饰词。

5。自我处理(self-prog)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