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女性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心得体会 > 第一节 职业与职业相关领域知识(第2页)

第一节 职业与职业相关领域知识(第2页)

工种是根据管理工作的需要,按照生产劳动的性质和工艺技术的特点而划分的工作种类。工种的划分以大多数企业专业分工和劳动组织的基本现状为依据,从当时行业、企业生产技术和劳动管理水平的客观实际出发,结合行业、企业生产技术发展和劳动组织改革等方面的因素,考虑工作岗位的稳定程度和工作量的饱满程度等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分类目录》包括46类、4700多个工种。每一个工种都包括编码、工种名称、工种定义、适用范围、等级线、学徒期及熟练期等内容。

(3)《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发育和完善,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了实现劳动力社会化管理、为国民经济信息统计和人口普查提供服务、为教育与培训就业提供服务三个目的,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法律的规定,我国于1999年编制了国家第一部职业分类大典,作为劳动力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基础,2010年逐步启动了各个行业的修订工作。2015年7月29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审议、表决通过并颁布了新修订的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的职业分类结构为8个大类、75个中类、434个小类、1481个职业。与1999年版相比,维持8个大类,增加9个中类和21个小类,减少547个职业。第一大类:党的机关、国家机关、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修订后的第一大类包括6个中类、15个小类、23个职业。与1999年版相比,增加1个中类,减少1个小类、2个职业,并对部分类别名称和职业描述进行了调整。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包括11个中类、120个小类、451个职业。与1999年版相比,减少3个中类,增加5个小类、11个职业。第三大类: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第三大类强化其公共管理、企事业管理等领域行政业务、行政事务属性,包括3个中类、9个小类、25个职业。与1999年版相比,减少1个中类、3个小类、28个职业。第四大类: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包括15个中类、93个小类、278个职业。与1999年版相比,增加7个中类、50个小类、81个职业。第五大类:农、林、牧、渔业生产及辅助人员,包括6个中类、24个小类、52个职业。与1999年版相比,中类维持不变,减少6个小类、83个职业。第六大类: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包括32个中类、171个小类、650个职业。与1999年版相比,增加5个中类,减少24小类、526个职业。第七大类:军人,包括1个中类、1个小类、1个细类。第八大类: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包括1个中类、1个小类、1个细类。

从近年来我国劳动就业的实践来看,大学毕业生主要在第一、第二大类职业中就业,第三、第四大类也有相当部分,其余大类比较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范围定会越来越广泛。

(4)中国台湾及澳门地区职业分类。

中国台湾地区的职业分类始于1962年,台湾地区“内政部”组织编纂了第一部“台湾职业分类典”,之后进行了三次修订。1978年,“内政部”为满足人力发展工作的需要,编印了“台湾职业分类典”。“台湾职业分类典”基本是结合不同时期中国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参照《国际标准职业分类》的原则和方法制定的,分为大、中、小和细类四个层次。1962年版的“台湾职业分类典”共有9个大类、70个中类、208个小类和1423个细类;第一次修订的“台湾职业分类典”共有9个大类、85个中类、308个小类和1646个细类;第二次修订的“台湾职业分类典”共有10个大类、37个中类、114个小类和394个细类;第三次修订的“台湾职业分类典”共有10个大类、37个中类、105个小类和342个细类以及2547个职业名称。经多次修订后,“台湾职业分类典”内容层次分明,定义描述简明扼要,结构上既符合国际惯例,又体现了中国台湾地区的特点。但由于受经济发展领域及规模所限,“台湾职业分类典”所描述的职业领域等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

除中国台湾地区外,我国的澳门地区也制定了符合本地区情况的职业分类。澳门职业分类主要是依据《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制定的,共分为9个大类、26个中类、114个小类、368个细类和1602个职业名称。

(四)职业素质与职业人

在现实生活中,谈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家首先想到的治本之策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前不久本书作者所在单位组织的一次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从毕业生感知用人单位需求的角度来看,被调查毕业生认为在应聘过程中,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应届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排在前五位的是综合素质、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实践经历和责任意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提高自身的素质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职业素质的构成

对于职业素质的构成,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专家们提出的观点,他们将劳动者素质分为体能素质、智能素质与非智力素质三大类,每个大类又逐级划分为若干次级类别,具体内容如图1-1所示。

图1-1劳动者的素质分类

从上述分类中我们可以看出,素质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先天素质是指通过父母遗传因素而获得的素质,主要包括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和身体其他方面的一些生理特点;后天素质则是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而获得的。因此,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的教育训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逐步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对素质的这种理解,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素质是教化的结果。它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二,素质是自身努力的结果。一个人的素质的高低,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实践,获得一定知识并把它变成自觉行为的结果。

第三,素质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这种品质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

人们通常提及的关于不同种类的职业素质及其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种。

◇身体素质:指体质和健康(主要指生理)方面的素质。

◇心理素质:指认知、感知、记忆、想象、情感、意志、态度、个性特征(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习惯)等方面的素质。

◇政治素质:指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信念与信仰等方面的素质。

◇思想素质:指思想认识、思想觉悟、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素质。思想素质受客观环境等因素影响,如家庭、社会、环境等。

◇道德素质: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道德修养、组织纪律观念方面的素质。

◇科技文化素质:指科学知识、技术知识、文化知识、文化修养方面的素质。

◇审美素质:指美感、审美意识、审美观、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等方面的素质。

◇专业素质:指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必要的组织管理能力等。

◇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指语言表达能力、社交活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

◇学习和创新方面的素质:指学习能力、信息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等。

2。职业素质的基本特性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总体说来,它具有下列一些基本特性。

◇职业性:不同的职业对职业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李素丽的职业素质始终是和她作为一名优秀的售票员联系在一起的,正如她所说:“如果我能把十米车厢、三尺票台当成为人民服务的岗位,实实在在去为社会做出贡献,就能在服务中融入真情,为社会增添一份美好。即便有时自己有点烦心事,只要一上车,一见到乘客,就不烦了。”

◇稳定性:一个人的职业素质是在长期执业实践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它一旦形成,便产生相对的稳定性。如教师,经过三年五载的教学生涯,逐渐形成了怎样备课、怎样讲课、怎样热爱自己的学生、怎样为人师表等一系列教师职业素质,便保持相对稳定。当然,随着他继续学习、工作和受环境的影响,这种素质还可继续提高。

◇内在性:一个人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经过学习、认识和体验,觉得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对的,并有意识地内化、积淀和升华的这一心理品质,就是职业素质的内在性。

◇整体性:一个人的职业素质是和他整体素质有关的。我们说某某同志职业素质好,不仅指他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好,而且包括他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好,甚至还包括身体心理素质好。如果只具备其中的一些素质,就不能说这个人职业素质好,因此职业素质具有整体性。

◇发展性:一个人的职业素质是通过教育、自身社会实践和社会影响逐步形成的,它具有相对性和稳定性。但是,社会发展对人们不断提出新要求,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总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从这个角度说,职业素质还具有发展性。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