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道德的肉身领域。
肉身领域是我们的欲望,这个地方的欲望不是desire,而是appetite,这两个概念有很大区别。比如说desireforlove,对爱的渴望我们可以用desire,但是我们不能说appetiteforlove,appetite指的是我们肉身的欲望,desire指的是我们精神的欲望。我们对于欲望如何实现,与之对应的就是规范与规则,等等,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一种肉身的需要。
2。对生活问题的划分
其实,这四种领域是道德生活所表现的领域,但是,我们的生活并不一定全都是由道德来评价的领域,比如,穿什么衣服就不受道德评价。所以我们的生活又分三种问题:实际问题、伦理问题和道德问题。
第一,实际问题。
实际问题就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但并不涉及道德的问题,不涉及我们生活价值与目的的问题。比如,买房子应该怎么办?自行车坏了应该怎么办?这一类都属于实际问题。这类实际问题当然需要解决对不对?我今天身体不舒服,我该上哪个医院,该找哪个医生,都是自己经常考虑的问题。它只是需要我们去寻求合适的手段去解决问题,那么在一个实际问题的领域里面,起作用的是工具理性,因为它不涉及道德问题。当然,在实际问题里面还有涉及我们人生重大选择的问题,比如说,同学们今年要毕业了,到底选择去当老师呢?还是去当公务员呢?还是选择去当一个森林看护员呢?这都不涉及道德问题吧?不是说选择公务员就道德水平高,选择森林看护员就道德水平低。但是这类实际问题却与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有密切的关系,对不对?因为它包含了对自我的理解,也涉及了一种价值判断,这属于生活中的重大抉择。当我们选择做一种什么样的职业时,它跟我们未来生活的情境有很大的关系,虽然它不涉及道德问题,但涉及了价值选择的问题。
第二,伦理问题。
当一个人选择生活理想的时候,他的实践理性通过价值判断以及个人认同、自我理解,对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对自己的生活目的和意义要进行选择的时候,这时候涉及的就是伦理问题。我们可以选择做教师也可以选择做公务员,但是,我生活的目的或意义在哪里?这是一个伦理问题而不是一个实际问题。这无疑对个人生活的圆满性具有重要的关系。这种伦理问题其实与一个人和他人的关系也有密切的作用,我所选择的生活方式是不是与我所爱的人对我的要求有冲突,这个就涉及道德问题,对不对?比如说,我的妈妈一直希望我待在她的身边,不要去别的地方工作,而偏偏我有一种理想就是“好男儿志在四方”,我的价值可能在一个更需要我的地方才能实现,所以我要去,我的母亲流泪,我的心也很冷,这是我内心里面的冲突,对不对?这种冲突既是一种实际的价值选择冲突,同时也是一种道德伦理冲突,就是你考虑不考虑母亲的这样一种亲身的感受。这是一个伦理的问题,当然伦理的问题还是比较复杂的。
第三,道德问题。
还有一种是道德问题,我与他人共同生活在一起,对于共同生活的道德准则以及道德义务,我履行了,那么这个时候我与他人在道德上就是和谐的;如果我的道德准则仅仅是我个人的,那就不能称为道德准则,或者说我所遵循的道德准则与他人的道德准则是冲突的,或者对他人的生活构成了威胁或损害,那么这时候就牵涉到了道德问题。所以,在道德问题的层面上我们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必须通过普遍的实践理性去推理,必须遵守道德命令,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必须履行的行动,这是我们的义务,是必须要实现的。在道德层面,人应当做什么、必须做什么是要符合道德原则的。我们可以看到,在实际问题里面,你选择穿红颜色的裙子,她选择穿粉红色的裙子,这都没有任何关系,这是个人的一种taste(品味);在伦理生活层面,我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理想,这是我的自由,尽管我可能有道德上的种种考虑,但还是我的个人自由。一个人必须有自由来选择自己的生活理想,否则这个社会就是一个专制的社会、霸权的社会,很高兴的是,我们中国社会在选择个人生活理想的方面的自由在慢慢增加;但是在道德问题的层面,一个人应当做什么或不应当做什么,必须要遵守普遍道德命令,否则就是不道德的。所以我们要分清楚在哪些生活领域它是不道德的,哪些领域是可以不受道德约束的。
那么,如前所述,在四种生活领域中,灵魂的领域纯粹是“个人得救的知识”,我信仰基督教,他信仰佛教,佛教赋予他生命的意义及对生命的庇护,这完全是个人的事情,是个人自我的灵魂与它超越对象之间的事情,他人都没有干涉的必要,也没有干涉的权力。在精神生活的领域,我的生活追求什么样的善,我实现自己内在的什么价值,虽然说我在公共生活中生活,但这也是我个人的事情。他人向我提出建议,提出参考,我向他人学习或他人成为我的榜样,另外一个人也有可能是我的精神导师,但这毕竟还是个人的,所以它属于伦理问题的一种。在行动的领域,我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参与政治生活。我个人觉得在我们中国社会,网络所起的积极作用非常大。比如,最近发生的邓玉娇事件(2009年湖北巴东弱女子邓玉娇,将一名试图对其行不轨的地方官员刺死,由此引发了舆论的高度关注,持续约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网络,邓玉娇的命运可能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在社会交换、市场交换、政治参与等这些行动的领域就是道德的领域,就是要遵守普遍的命令,否则就是不道德的。
肉身领域我仅简单说几句。肉身领域主要针对我们的需要问题,作为一个生活中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然需要。比如,吃、穿等这些需要都是我们的自然需要。在伦理哲学和道德哲学看来,人的自然需要都是合理的,但是,人又往往会有种冲突,什么冲突呢?就是我们的需要是有限的,但我们想要的更多,这就是“s”的冲突,“needs”是合理的,“wants”是想要得更多。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一个人的“想要”是不是正当的?是不是合理的?有一个很著名的经济学和伦理学家阿马蒂亚·森,大家可能都知道,他是研究穷人的,他研究穷人的福利,他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哈佛大学的教授也是剑桥三一学院的院长,他和罗尔斯是好朋友,他们的办公室相邻,罗尔斯经常去串门,发现他的壁橱里放着非常名贵的酒,他在做学问的过程中就会拿出来喝一杯。阿马蒂亚·森在讲穷人的福利时,讲一个国家、一个制度如何来满足穷人的需要,一个国家的正当性就看它能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至于说人们的“想要”就不是公共制度或社会结构需要满足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想要的是更多,但其实我们的需要是很少的。为什么“需要”是一个道德问题呢?为什么“需要”与“想要”相比是道德问题呢?因为牵涉两个方面:当我们人具有这种基本需要的时候,满足这种基本需要的主体不是我们人自己,而是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一个人要有吃、要有基本的医疗保障来维持自己健康生活的能力,要有自己一个起码的遮风挡雨的住所,等等,这些都不是说有钱、有能力就可以做到了,没钱、没能力就自然要挨饿、自然就受风暴袭击、自然就受疾病折磨、无人管,不是这样的。西方政治制度的设计就是基于人的自然需要,政治的合理性或道德性在于共同地保障人类的基本需要,所以,需要的满足是一个道德问题。
一个国家存在很多穷人吃不上饭、挨饿受冻,有病不能医、不敢医,这不是这个人的耻辱,而是这个国家的耻辱,是因为国家的政治制度没有去保护人的这种基本需要,没有满足这种基本需要。大家可能看过一本书叫《墓碑》,这本书在我们国内没有出版,是在香港出版的,讲的是我们3年的自然灾害饿死的老百姓,大家想想有多少万,三千多万,三千多万!我们在座的很多都是年轻人,不了解这段历史,这个网上也许有,但是在《南风窗》去年有一期,在最后的一页里面评价了这本书,评价得非常好。政治制度必须要把满足公众的基本需要作为其道德与否的判断标准,这就是道德的另外一个层面。在“想要”的层面,那就牵涉个人道德的问题了,这个在现代生活中更加复杂。为什么更加复杂了呢?比如说一个人他开四点多排量的汽车,他有钱,在现在社会绝对是道德的,好像是合理的,对不对?但是,如果我们站在环境伦理这个角度来看又似乎是不道德的,对不对?一个有钱人可以天天山珍海味,看起来是个人的事情,但实际上也牵涉到了道德的问题。所以“想要”这个层面牵扯到的是道德问题。道德生活的不同层面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是不一样的。
下面就专门讲一下道德原则的问题。
(四)道德原则的评析
我将从对四种命题的分析来说明道德原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命题。
1。四种命题
前面已经讲过,道德教育研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在教育中道德生活的原则以及道德教育的原则。美国伦理学家迪蒂洛提出了四种命题:
第一种是分析命题(analyticproposition)。分析命题在我们生活当中是很普遍的,在科学中也是很普遍的。比如说任何圆都不是正方形,所有的人都会死,所有的人都希望身体健康,等等,这都属于分析命题。这种命题也反映了真理,因为它是无法否定的,否定就会自相矛盾,圆都不是正方形,这当然是无法否定的,因为它的真理意义已经包含在命题之中了,词语本身具有确定性,因为词语的确定性带来了命题的确定性。
第二种是内感命题(interion)。比如,我感到很痛苦,我感到很伤感,我渴望爱,我非常气愤那些贪官污吏欺压百姓,等等,这些命题也是真的。只要是一种诚实的表达都是真的命题,只不过是表达了我们内心的一种状态,所以叫做内感命题。它是不是“真”,主要要看它是不是真实地反映了我们内心的状态,是不是我们真实的内心体验,因为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内心状态。分析命题是普遍为真的,而内感命题是个人的一种体验,只要是个人诚实的表达就是真的,我相信你的表达是真的。
第三种是经验命题或者外感命题(empiricalorexterion)。这种命题其实是对外部世界真实的、事实的描述,是通过一种感觉如嗅觉、味觉等来描述的。比如说“隔壁那个房间里有人在唱歌”,这是个事实命题,它是真是假,我们通过验证就知道了,看看隔壁房子是不是真的有人在唱歌。那么这种命题也叫做事实命题。
第四种是道德命题(moralproposition)。道德命题具有道德含义。比如,“人不应当杀人”,反映的是不损害原则,它就是一个道德命题;“教师不应当歧视学生”,“金生鈜是一个好人”,(笑声)都属于道德命题。它不同于前三种命题,因为它包含了对人的品格的判断、对道德原则的一种设定。
2。道德命题分为两种
一种是道德义务判断;另一种是道德价值判断。我们说某一行动在道德上是正当的或者不正当的,是应该履行的或者是不应该履行的,这就属于道德义务判断。比如说,“我们应当帮助他人,教师应当关爱学生,不应当杀人”,那么这就属于道德义务判断,义务判断意味着我们必须要遵守这种道德命题。
另外一种判断是针对人的品格、意图、动机的判断。我们说他是善的、恶的,是好的或者不好的,都属于一种价值判断。就比如刚才说某某某是个好人,某某某是个坏人,指的是他这个人在道德上是可以指责的或者在道德上是可以褒奖的,在道德上是高尚的或者可能是卑劣的,等等,就属于道德价值判断。
所有这两种判断里面,都有普遍的或者具体的判断。所谓普遍的判断,是具有共同性的,适用于所有人。比如说,“每个人都有免除压迫的权利”,这个命题是针对所有人的,它是一个普遍命题,所以说是普遍义务。“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追求善”,这也是一个普遍命题;“每个人都应当诚实”,这也是普遍命题。如康德所说:“永远不要把他人当作工具而应当作目的。”这也是普遍义务的判断。那么特殊的道德义务判断,比如,“金生鈜你应当关心学生”,我常常不关心学生,常常批评学生,所以学生说,老师你应该多关心我,这个命题就是一个特殊的道德义务判断。邓玉娇的行为是正当的,那么这就是一个特殊的判断。道德价值判断也有一般和特殊之分。比如,“仁爱是一种美德”,这就是一种普遍判断,而如果说,“金生鈜是个好人或者金生鈜是个坏人”,就是一个特殊的判断。
3。道德命题指向理性真理
道德命题是一种规范性命题,是一种理性真理,或者是指向性真理,主要是说明道德原则的有效性。在这里我想把这三种真理说清楚,即恩典真理、理性真理和事实真理。
第一,恩典真理又称启示真理,涉及一个人的信仰问题。信仰是超越性的,它是与超越世界有关系的,启示真理与我们的灵魂、与个人拯救有关系。
第二,理性真理又称指示性真理。在现代知识领域里面,人们往往认为,真理只存在于科学领域,科学是发现真理的真正领域,涉及我们人类生活的实践领域,要说明真理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在道德问题上面,当我们说你“应当”干什么,人“应当”诚实,这个“应当”通常会遭遇问题——谁说的“应当”。所以,有不少人认为,所有“应当”所反映的应然的知识都不是真理,我们可以看到在教育学领域里面,现在恐怕也是,很多人都反对“应然”,谁有权利向教师提出应当,但其实在道德哲学领域里面,“应然、应当”是规范性的问题,反映的是指示性真理,所谓指示性真理就是它向人们提出了道德要求,而这种道德要求是规范性的,是我们道德实践必须要履行的普遍道德标准。那么,有人就会问:这种理性真理或指示性真理到底是不是真的?我们在这里要说,这种理性真理与科学真理一样是真的。“圆不是正方形,2+2=4”,这是科学真理、事实真理,但是“人应当追寻善,人应当追求诚实”这种理性真理(指示性真理)同样也是真理,因为它反映出了人们理性普遍所认定的东西。其实在我们的道德生活里面,因为道德生活的这种普遍性,每个人都可以对道德发表理性论辩和言说,但是,人们有时从自己的利益立场提出某种观点,而不是站在普遍性的立场上进行道德推理。所以,在道德领域中,往往是意见占据或流行的领域,人们认为道德陈述很难去判断真假,没有道德真理,在道德领域追求道德真理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我引用柏拉图一句话:“真理是哲学家时时刻刻追随的领袖。”也就是说,道德真理引导哲学家前进,如果不是,这个哲学家毫无疑问就是一个与哲学毫无关系的江湖骗子。我们现在这样的江湖骗子可能不少。别人把我称为理性主义者,因为我坚信存在理性真理,而这种理性真理是普遍的。
第三,就是事实真理,是关于事实是什么的真理,它在社会生活领域里需要人们一起来见证,只有在公开中被见证了,才说明某个事是真的。“昨天西安没有下雨,”如果是真的,我们所有人见证了这个事实,这个命题就是真的,它就符合了这种事实真理。所以,理性真理的对立面是荒谬,比如说,“人应该诚实”,如果我们说“人不应该诚实”就是很荒谬的。它违背了我们的人之常情。但是,事实真理的对立面是谎言,谎言往往是掩盖了事实的真相,谎言是没有理智的,是用一种虚假的方式来掩盖事实的。实际上在当代社会里,对事实真理的追寻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当代社会出现了一种非常令人惊恐的现象,就是说政治往往通过谎言对事实进行操纵、对民众进行操控。所以,哲学家阿伦特认为,现代政治是“谎言政治”,谎言在政治生活中的程度是越来越高了,所以我说政府忽悠民众,可能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的。那么,政治对事实真理的掩盖不仅仅是对民众的欺骗,还是一种自我欺骗。在我们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我们遭遇真相黑洞的情况是非常严重的,对吧?实际上就是说在一个现代社会里,对真相的掩盖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欺骗民众的理性,使民众的判断力失真,同时也使我们的理性能力无法发展。一个政治体制如果把民众想象成一个对立面进行防范,那么,这样的政治设置往往就会通过对事实的掩盖来愚弄民众,这是没有政治理性的,所以谎言政治破坏理性,也破坏公民美德的发展和能力的发展。
为什么西方提到了iizen?实际上指的就是让公民充分地去了解社会的真相。在谎言政治的这种社会里,事实真理的讲述者会面临着很大的危险。一个人要讲出事情的真相是很危险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道德哲学领域里,其实我们在道德原则的追寻中,我们需要理性真理的设定,需要对普遍的道德原则的追寻,也需要对事实真相的说明。因为在社会政治生活里面,我们遭遇这种地下的黑洞太多了,说明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真相黑洞本身就是一种道德腐败。我在这里主要就是说,在涉及我们人的道德生活的这些领域里面,实际上包含着应该或者不应该的这种指示性真理,这样一种规范性的、价值性的陈述,而不是描述性的陈述。所以道德真理是包含应该或者不应该的真理或命题,这样的命题是以人的正当欲求(justdesire)为真,我们也可以说是人的人之常情。一种应当是怎样的一种判断,比如,“人应当追求知识”,这是个指示性真理,我们之所以说它“真”,是因为我们无法想象它的对立面,就是不能说“人不应当追寻知识”,而追寻什么样的知识那是另外的问题。“我们应当追求善”,这种指示性真理也是“真”的,而且这样一种真,这样一种指示性的陈述是一种普遍的、客观的真理,因为它指向的是一种全人类的真理,是人的本质与人性的普遍性所规定的。所以,我们要探讨人类的共同需要是什么,比如说,“人应当追求善,人应当追求知识”,这就是一种精神的需要。所以,指示性真理也是一种真理,因为我们可以判断它是真是假。
第三部分主要讲的是道德命题是一种规范性命题,主要表述的是一种道德原则,这种原则主要包含应该或不应该,这种应该或不应该其实也是一种真理,这种真理是可以判断“真”和“假”的。所以,人的生活,包括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真正有效的、有指导作用的道德真理是表现了应当、应然原则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