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描述细菌、真菌和病毒的主要特征以及概述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实践运用简单的微生物发酵技术和食品保鲜的一般方法;
2。初步运用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研究简单的生活卫生问题;
3。尝试贯彻疾病防治中洗手和用药原则以延缓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参与探究实验,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和艰辛;
2。关注生活中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
3。认同科学的生活方式,关注和辩证地看待生物科学和技术对人类的贡献。
(四)教学重点:微生物的主要特征;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
(五)教学难点:微生物的主要特征。
(六)教学方法:启发式讲述。
卢芹老师常态课点评
生物组荆林海
卢老师这堂课总体是比较成功的。有几点印象非常深刻,列举如下:
在知识传授方面,卢老师结合全球卫生事件甲型H1N1流感肆虐的大背景,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二次生成,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对“微生物”这一生物类群概念的系统理解,增强了生物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连接,实现了生物学课堂的社会使命和责任感,效果非常好。在能力培养方面,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和实践制作,丰富了学生对微生物科学应用的感性认识,拉近了学生和科学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也有几点建议,列举如下:
(1)设问更有指向性。这样可以分解问题难度,针对性更强。
(2)更高效地利用板书。板书设计非常好,如果能够再三强调,学生印象会更加深刻。
总之,我觉得这堂课是非常成功的,学生和教师之间互动良好,火花频现,是一节具有魅力和生命力的生物学课堂。
注:以上三份教案,均来自《留住精彩播种希望》,(北京101中学教师发展学校第四期)
(三)编制试卷和试卷分析
前面已经提到基础教育阶段的考试名目繁多,已经取消的“小升初”,仍在进行的“中考”和“高考”,都是其中威风凛凛的品种。不过,这些选拔性考试固然是高利益高风险的,却并不孤立,它们与日常教学以及常规考试存在着极高的相关性。也就是说,在常规考试中的成绩,基本上与选拔性考试的成绩一致。例外自然有,说到底是少数。
常规考试也可以分为学校和地区两类。学校的常规考试由学校自己出题,承担这一任务的主要就是教研组。
出题方式:可以是备课组合作,也可以由备课组长或教研组长单独完成或指定某个人、某几个人完成。
阅卷方式:可以是任课教师自己阅自己所教班级卷子,也可以交叉阅卷。
无论是学校内考试,还是地区统一考试,教研组经常会组织试卷分析。发现教学的问题和漏洞等,以便在后续教学中矫正。
[1]刘钊。教师专业实践:在课堂教学反思中自主发展[J]。中国教师,2009(11)。
[2]郭华。静悄悄的革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8。
[3]吴长晖。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语文教研组[J]。中国教师,2008(24)。
[4]蒋维乔。编辑小学教科书之回忆[J]。出版周刊,1935(156):11。
[5]张心科。清末民国小学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论文,2010:62。
[6]陈桂生。“集体备课”辨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6(9)。
[8]吴长晖。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语文教研组[J]。中国教师,2008(24)。